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4):霸王之夢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4):霸王之夢

老師又帶我們看三代冥冥之中的因果循環與天理昭彰

禍起:
1.爭心(爭權奪利、為天下先)
2.分不清楚哪些自己的?哪些是老天給的?
3.做事沒有綜觀全局的智慧與德行,只顧私利




萬事萬物皆有兩面存在

讀書思辨方法
1.設身處地
「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做?」
比較兩者的選擇與後果得失差異

2.揣摩通透
通:合情合理的解釋
透:原來如此

3.體貼入微
除了「理」之外的「情」
當事人這麼做的心情、心理、心態、情緒轉折
要真正了解人,必須明白他的情

4.洞見表裡
萬物在兩端擺盪:陰陽、虛實、表裡、正反
只有兩面都關注到,才能趨近真相的理解



第一章 不孝之孝?
智慧道德兼顧的標準答案組

對於古人而言,傳長子的宗法神聖性遠超過今日的憲法
違反宗法的作法必然造成大亂

知道父親太王希望傳位季歷(老三)

老大(太伯)與老二(仲雍),趁這父親生病說要去採藥離開了,也拒絕參加父親的喪禮,文身斷髮(毀壞身體髮膚=不孝)

三讓之美皆隱蔽不言:做比說有力量,要做就要做絕=>大孝不拘泥禮俗

有此等心胸與格局的繼承人,即便不讓與繼位,應該也是賢君啊!

讓國的太伯到蠻荒吳地,成為吳太伯(讓掉一國、自得一國)
好報的原因
做好事要得到好報,要有道德與智慧
步步到位,讓人沒有修改或改變的餘地

東方思維的智慧在於-要生生不息,必須陰陽並存(做事的智慧)(決策的真心誠意,不動搖被看破手腳)兼顧

從太伯開始,五代之後分為吳國與虞國,虞國因見利忘義出賣盟國,唇亡齒寒被晉國一起滅掉



第二章 誰想讓?誰不想讓?
有德無智的對照組

春秋中後期,天下態勢基本為()()楚爭霸

楚國大夫-申公巫臣,因為和楚國大將爭奪女人生怨(英雄難過美人關、紅顏禍水)
去投靠晉國,告訴晉國可以聯合楚國的世仇-吳國夾擊楚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於是蠻荒落後的吳國得到晉國輸入先進技術與武器裝備

吳國付出的代價是:
1.捲入對於楚國的戰爭
2.楚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聯越治吳(proxy war)

吳王壽夢任內成為東南強國
壽夢有子四人:諸樊、餘祭、餘眛、季札

季札讓不可
君位傳承有宗法
不是父親說了算,還要問問大哥同不同意、二哥三哥同不同意,大哥底下那幫人同不同意

決定由長子諸樊代理當君王,直到季札同意
(兄弟都沒有效法前人先賢,以逃跑明志)

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
歷朝歷代,多少人都是以達聖節(商湯革命、太伯讓國)為目標,但是一路上為達理想不得不委屈使用一些不當手段,失節的事情逐漸累積,量變造成質變,自己當初賢聖本心逐漸消失,最後淪為小人

要選擇同流合污,還是守節保守內心?
同流合污可以分杯羹、順水行舟事半功倍
守節保守內心遭排擠失寵

諸樊決定:
自己死後讓各兄弟輪流即位



第三章 這是何等人物?
季札的智慧與見識

大哥諸樊死後,由二哥餘祭即位

餘祭禮遇因罪逃亡的齊國宰相慶封
事出反常必有妖,禮下於人必有求

目的是吳國想進軍中原,首當其衝是齊國


為了聯絡中原諸國,派出季札擔任使者

第一站魯國(周公之後),請觀周樂

前往魯國中間經過徐國=>季札掛劍
人言為信:說到做到,但境界不高
沒有說出口還能夠做到,是更高的境界

第二站齊國,見到著名大夫晏嬰
勸他趕快交出封地與官職:齊國即將大亂,晏嬰上有昏君,週遭有惡鬥同僚、背後有虎視眈眈的陳桓子,稍一不慎就是滅頂之災

改朝換代是歷代失德所致、也是天命所趨,其中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講,但當一個治者與智者,至少不該做無謂與沒有意義的犧牲

第三站鄭國 見到公子子產如舊交
勸子產以禮治國

第四站 衛國
衛國多君子,國家不會有大患難
君子進、小人退
看到一個端倪就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

第五站 晉國
當時六家大夫掌握晉國,預言趙魏韓三家分晉

什麼樣的人做出什麼樣的事,你做的事情證明你是什麼樣的人
呵呵,我是小人無誤



第四章 伍子胥來了!
有德無智的後遺症-導致子孫相殘

老二餘祭在位17年,接者老三餘眛在位4
看似輪到季札即位,這時季札逃了
理由:有國,非吾節(當初不接,現在更不會接)

那現在該誰接班?是老大諸樊的長子,還是老三餘眛的長子?

在政治中,重要的不是道理,而是你的立場與利益
推舉新王的會議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大臣,而這批餘眛用的大臣選擇推舉他的兒子-公子擔任新王,最有利於自己

受委屈的就是諸樊的長子-公子

公子即位,馬上派公子伐楚(欸,手足相殘分外殘酷)

楚國亡臣伍子胥來奔 (欸,歷史上由愛生恨危害祖國最烈的都是自己國臣子)

公子光客之

公子光欲襲吳王僚,必先納賢士,方能成事
而吳王僚繼續派公子光伐楚(希望他可以戰死,以除心頭大患)

人有「爭」心,少女爭桑,導致兩國的衝突,成為霸王爭天下的藉口
禍起爭心

伍子胥一開始想投靠吳王僚,但受公子光阻撓,於是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他志(不可告人的野心企圖)

伍子胥推薦勇士專諸,公子光喜與乃客伍子胥
伍子胥退而耕於野

理由與原因是
1.藏身觀世,局勢未定,以待專諸的行動
2.如果成功,他仍然有功勞
3.如果失敗,他能撇清卸責
4.如果直接為公子光客=詔告吳王僚兩人關係/讓吳王啟疑
5.在城外耕作,表面上跟公子光劃清界線,實際上可以保持聯繫
6.置身事外有助於旁觀者清,身在棋局之外才能綜觀全局

陰陽、表裡、進退全部都設想周到



第五章 吳王僚的弱點

楚國辦喪事,吳王僚打算趁虛而入,派出自己兩個兄弟出兵
另外使 季札於晉,以觀諸侯之變
欸,人往往很難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老天給的
天做虐猶可為,自做虐不可活

公子光:時不可失
理由
1.大軍在外
2.季札在外
不索何獲,王位本來就是我的

吳王僚為什麼中招
1.眼裡只有中原天下,沒有把自家背後,虎視眈眈的放在眼裏
2.愛吃烤魚的好惡,讓人週知
3.沒料到魚腸劍的新招

公子光如何成功
1.+
2.政略(襲王僚)決定戰略(用魚引王入甕)戰略決定戰場(自家)戰場決定戰術戰術決定武器



第六章 季子的選擇

吳王闔廬登基
1.封專諸為卿
2.奉伍子胥為相

季札-非我生亂
當年壽夢要傳未給季札,季札能不能接受?
不能的原因
1.破壞宗法,天下大亂
2.傷害兄弟感情
3.留下後人相爭隱患(自己也做壞榜樣)

三個哥哥都死了,能不能即位?
不能的原因
1.大家都有兒孫,事情變得更複雜
2.要接受當年就要接受,有智慧與道德的人不會拖到現在才反覆
3.更不能接受公子光的讓位=弒君的共犯

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不是個人能夠決定,上下交爭的情況,跳下去爭只會使情況更糟,季札選擇以讓化爭


是誰生亂?
壽夢
壽夢想做跟太王一樣的事情,結果福禍大不相同
吳王僚認為王位是他的,公子光認為文位是他的,大年大哥諸樊也認為王位是他的,每個人都只想到自己,除了季子沒人想到祖宗、百姓和國家

一切都是命
講道理,邏輯通就好,但成就大事要有現實條件配合



第七章 他為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吳王闔廬伐楚五戰五勝,攻入楚國首都
楚國國家風雨飄搖,大臣卻需索無度,盤算亡國之後的退路是歷史的常態與人之常情

越國看到吳國大均留在楚國未歸,趁機進攻空虛的吳國
楚國大夫申包胥拋去秦國求救,秦國發動大軍救楚,吳軍戰敗

闔廬弟弟夫概看王兄留楚,有樣學樣潛回吳國,自立為王。
闔廬班師回朝打敗了弟弟,夫概投奔楚國(呵,沒有永遠的敵人)

闔廬再派兒子夫差出征,打敗楚國。接著再發動對越戰爭,竟然被越國出死士奇招打敗,闔廬傷病而亡,交代兒子夫差要報仇。


夫差即位換上伯嚭為宰相,打敗越國
句踐請文種賄賂伯嚭,讓吳國接受越國投降歸順
1.夫差一心想要實踐歷代成為天下霸主的夢想
2.夫差討厭老臣吳子胥
3.這個決定對於伯嚭有利

吳子胥反對的理由
少康是吳國的始祖,能夠忍而復國,不滅必有後患
呵呵,王不聽
越國已經投降,不足掛齒,如果滅了越國,日後其他國誰願意歸順?

老年人不明白年輕人的夢想與豪氣,可是他們明白現實的殘酷(與人性)

五年後夫差等到齊景公死,齊國內亂,北伐伐齊,打敗齊國
接下來全力經營北方獲得一連串勝利,但國家也死傷慘重、國力減損
越王句踐提供軍資助吳(示忠,以讓對方沒有防備)



第八章 吳國的結局

越王句踐趁夫差在黃池大會諸侯,傾全國之力攻吳
吳軍戰敗、太子被擄、國土淪陷
只能與越國講和
接下來越益強吳益弱

結局大家都知道與自己看書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