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投資最重要的事(5/5)-操作策略與心法總結

這書解答了個人長久以來的疑惑:
「為什麼一個沒有專業知識或投資經驗的散戶菜籃族可以進場買賣賺錢?」

Hint:
  1. 一方看多、另一方看空,才有買賣交易(總有一方看錯誤判)
  2. 市場的本質就是調和供需,也需要各種不同需求的人參與,與(多數)他人見解不同/採取不同行動,就能有所貢獻與創造價值
  3. 散戶投資人不知市場險惡、初生之犢不畏虎,缺乏深思熟慮/決策衝動,對於增添市場多樣性有附加價值,沒有經驗的新手相對受情緒/記憶影響力小。
  4. 市場價格與交易量變化具備隨機性的特質(=如同抽獎,只看運氣,不論知識背景或操作技巧)
  5. 市場的遊戲規則:讓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內賺小錢,在讓他們在某個時點大賠吐回(觀察時間若不夠長久,會以為大家都賺錢;其實只有少數人能夠在市場賺到錢;如果大家都認清此一市場遊戲規則,就會少掉很多無知的人參與市場)
  6. 市場本身就是一種賽局:你貪他的利,他騙你的本。(看似輕鬆的獲利,本質是風險,不同於辛苦工作賺來的錢)



先前筆記




第十七章  採取防禦型投資策略

有資深的投資人,也有大膽的投資人,但是沒有大膽又資深的投資人
問題在於不可能同時兼顧「追求獲利」與「避免虧損」
只能在以上兩者間做出取捨與尋求平衡

比賽職業選手可以透過不斷的訓練,讓他們克服各種變異、對手的反制與干擾=>可以採取攻勢測略
然而投資不行,只能採取守勢策略:
  • 市場與景氣高度變化、不精確
  • 參與者的思維與行為也不斷改變=>市場也跟著改變
  • 投資個股公司的管理階層可能揮霍公司機會、怠惰
  • 政府改變政策遊戲規則、央行改變利率走勢
  • 大自然也可能上演天然災害



成為贏家還是避免成為輸家?
投資如同體育競賽
是一種競爭:有輸贏與賺賠
結果可以衡量且明顯
講究實力:長遠來看,優秀的會浮現
團隊取向:團隊比個人有更好的結果

也有類似的負面
  • 主動積極可以獲得更多報酬,但長期來看沒有很好
  • 運氣佔很大部分,有時努力沒有帶來應有發展,產生挫折
  • 大家關注與普遍認可短期的全壘打,而對於持續的安打沒有足夠的注意


如何在(進攻/貪婪)當個贏家與(防守/恐懼)避免成為輸家之間取捨?
(進攻/貪婪)(防守/恐懼)之間並沒有一定正確的選擇,也沒有人吹哨音提醒你應該要進行轉換
你的決定應取決於你的性格偏好、對自己能力的掌握與理解程度、以及所處市場和服務客戶(競爭對手)的特性


進攻策略與防守策略

進攻策略:積極接受風險,以追求高獲利(依據預測下注)
適用於在多頭行情時讓報酬最大化

防守策略:避免套牢慘賠(透過避免虧損以獲得高報酬)
1.排除組合中表現不佳的標的:採高選股標準、要求低價與高安全邊際
2.避開市場空頭(特別是即將崩盤)
適用於在逆境中存活

吊詭之處在於:
在進攻與防守間並沒有一定正確的選擇,市場不會人吹哨音提醒你應該要進行轉換(市場有很多雜訊、爾虞我詐的動作)


安全邊際
Safety Margin= 預測價值的Error Margin
e.g.,
100元的東西用90元買,可以有不錯的獲利機會,但如果你用70元買入那麼幾乎不會虧損

在進攻與防守間取得平衡

呵,這是門藝術,其餘無需贅述TAT


對投資感到恐懼

謹慎的投資人想很多,同時考慮上漲與下跌的情境與影響
很多投資經理人之所以結束生涯,不是因為沒有擊出全壘打,而是被三振太多次與失誤太多:
太頻繁或試圖找出時機進出市場,導致交易成本過高
看好某個概念或標的物時,採取集中而非分散的策略

安排的投資組合只能在事情發展順利時獲得最大利益而非誤判或運氣不好時存活下來



 風險管理的代價:
謹慎的人很少犯錯,但也寫不出偉大的詩歌

擔心虧損的可能、擔心自己不知道/沒考慮到某些事(內線消息)、擔心投資因為運氣不好或突發事件承擔虧損

如果已盡力考慮過以上種種情境與最出最好的規劃準備,剩下的就讓投資標的自然照顧自己



第十八章  避開投資陷阱

只要能避免犯下大錯,需要做對的事情就可以少很多

心理面與分析面的錯誤

分析面/理性面-錯估價值
資訊太少或不正確
應用錯誤分析流程或忽略應執行步驟
謎之音:這部份邪惡的作者完全不提(投資機構的商業機密XD)

心理面/感性面-沒有意識到自己陷入集體狂熱與市場週期
貪來與恐懼
自負與忌妒
高估自我預測能耐


想像力不足
投資=因應未來,
事先無法理解可能的結果(另賴歷史)會分布在哪些範圍=找死

為何大多數人會健忘、只用個人短暫經歷預估未來?
1.很多金融現象或重大政經事件有很長的週期,意味著經歷過的人常常在下次即端出現時已經退休或過世(我這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不知是幸亦或不幸?)
2.每天都有新聞、交易價量不斷起伏變動=>導致大家的金融記憶極為短暫
3.就算有機會記住重大事件教訓,也很容易被各種可以輕鬆賺錢的承諾與提議所淹沒

黑天鵝不單行:
異常極端事件的出現不是常態分配的尾端,而是在短期內密集發生
金融危機之所以出現,大部分是因為沒見過的事件和無法承受這些事件的結構碰撞的成果
產生了311福島核災、2008金融風暴
假定某件事情不會發生的假設,反而塑造讓這件事情發生的溫床:
大家相信不會發生,所以就越放心(=忽視與冒險)
投資與第二層思考真是超級違反常理與直覺(第一層思考)的!難怪會讓大家死得那麼慘與限入口水混戰當中

投資最基本的兩難:
應該投入多少時間和資金來為發生機率可能很低的災難情境作準備?
我們能夠對每個情境預作準備,但這樣做很花時間與成本,而當這樣的保護措施最終證明沒有必要時,以上時間與成本的投資都是侵蝕投資的報酬率與機會成本=>況且大多數時間擔憂的災難狀況往往沒發生(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碰上),導致投入各項保護措施的時間與成本有如杞人憂天的浪費!

市場與市場參與者,兩者交互影響與演化造成市場的週期
如果如預期的好狀況,時間持續越長,引來越多與越大膽的投資人,越大膽的投資人把股價推升得更高(價量齊揚),直到越貪婪與忽視風險引爆泡沫,市場又演化成只有一小部分的謹慎投資人(量縮價跌)
共振造成非線性的波動放大與蝴蝶效應,往往超過人的想像與理性估算

另一個造成想像力不足的因素是:
每個人都知道資產有預期報酬與風險,但是很難理解資產間的相關性=>A會因為B的改變而有什麼樣的反應?
分散風險的關鍵在於理解不同資產間的反應關聯性,無法準確預測投資組合標的間的連動,就會造成投資錯誤。

想像力不足可以歸納為:
首先沒有預測未來事件可能出現的極端情境
其實沒有了解極端事件所可能造成的連鎖效應

謎之音:
呵呵,一般投資人連個股的內在價值都估不準了,遑論預測類股與大盤的變化,更不用去提股市、匯市、債市、房市與原物料市場間的連動TAT

想像力不足其實是正常凡人的常態(想太多,人會活不下去!)

物極必反與來回擺盪是天理與市場常態,只要進入市場就一定有賺有賠(多寡的問題而已),試圖躲過巨災或賺得高於市場平均報酬,某個角度與面向可謂是不自量力與庸人自擾


心理面產生的三種投資錯誤

1.讓投資人屈服:
別人貪婪賺大錢,自己看了眼紅心生忌妒(笨蛋的竟然賺得比我多!),因此也跟著(不顧風險)進場

2.讓投資人沒有意識到市場已經扭曲(沒有察覺的錯誤)
例如政府基金投入護盤,或官股佔大多數=>導致這些投資標的價格偏離扭曲,而投資人以為它的本益比就是這樣

3.當以上扭曲出現時,投資人無法善加利用
沒有反手作空=>沒有犯下跟著貪婪與上車套牢的錯誤,但也沒有做出正確的事


這次不一樣?

多頭市場,以下說法讓投資人卸下懷疑的心防
這些新發展會改變世界
常態模式(景氣週期)將不再出現
規則(或合理的本益比區間)已經改變
傳統價值評估標準不再適用(本益比、殖利率…)

提出以上說詞的,沒有提到的是
1.新的現象違反歷史
2.這需要事情進展順利
3.其他很多事情或不同的情境可能發生
4.進行中的新現象可能(是騙局)會造成災難


信貸危機該學到的11點教訓

1.資金浮濫、太容易取得,導致資金流向錯誤的地方(不值得投資的標的)
2.當資金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就會發生不好的事(違約、破產、虧損與泡沫)
3.當資金供給過剩時,投資人只能接受低報酬與較小的錯誤邊際
4.普遍忽視風險可能會導致更大的風險
5.實質審查與事前準備功課不足導致虧損
6.讓人興奮的多頭時期,資金流向新創投資,不過很多新創都經不起時間考驗
7.各種種投資組合之間,其實具備隱藏的斷層線(共通的系統性風險),看似不相關的資產,價格變化會連動(分散投資組合有其侷限)
8.心理面與技術因素的影響大過基本面:投資如同貨幣,基礎建立在信心上
9.市場隨著其參與者而改變:投資人的軍備競賽(e.g., 引入各種電腦模擬與評估程式),未來也跟著改變(二階系統)
10.利用槓桿交易只會放大(賺賠)結果,而不會增加價值(提高賺錢機率或降低賠錢機率)
11.矯枉過正(因為別的笨蛋都賺錢沒事,所以我們要校正自己太保守/錯失機會)


信貸危機出現的投資錯誤
危機爆發前,投資人該做什麼
  • 注意其他人不經思考、輕率的行為
  • 作好行情向下的心理準備
  • 賣出資產或至少賣出風險高的資產
  • 降低槓桿
  • 增加現金部位與投資組合的防禦程度


在市場繁榮期間維持多頭部位為崩盤與接下來復甦所做的準備最少
  • 下跌走勢產生最大的心理衝擊
  • 遭追繳保證金與沒收抵押品使槓杆工具無法使用
  • 經理人忙著思考手上的問題如何補救與減少損失
  • 如同歷次危機,喪失信心之後,投資人無法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從錯誤中尋找投資機會

犯錯的公式很簡單
  • 分析過程中的數據或計算錯誤導致錯誤的價值評估
  • 低估可能發生情況的範圍或產生的後果
  • 貪婪、害怕、自負、忌妒、將懷疑拋諸腦後、盲從、投降心態或以上情緒的組合
  • 價格明顯偏離價值,而投資人還進一步推升以上偏離


其實大部分的時間,市場已經透過買賣多空雙方調和型一型二錯誤風險:成交價格包含各方的資訊,一般人難以佔便宜取得超常報酬=>
逞一時聰明與高頻進出=>反而會掉入投資陷阱。



第十九章  增加價值

追求投資績效的不對稱:獲利>>損失

α值與β值
先掉一下書袋


β值:相對於市場組合報酬的波動程度,β值>1=>波動大於市場變動

投資組合的獲利y=α+*x (x:市場組合報酬)

α值=投資技巧
β值>1進攻型,β值<1防守型


績效表現的不對稱
投資的每一個決定都是雙面刃、而且運作都是對稱的
擁有技巧的進攻型投資人,在多頭市場表現良好,而在空頭市場不會把獲利都吐回
擁有技巧的防守型投資人,在多頭市場表現平平,而在空頭市場損失相對較少



空頭行情時一定要擊敗大盤
投資技巧的挑戰與目標
市場多頭時,獲利要如同市場一般平均值
市場空頭時,損失要小於一般平均值(=超越市場)



第二十章  合理預期

對於報酬的期待必須合理(而非無上限=>這會讓你惹上麻煩)

得到高報酬的條件
  • 高報酬、超常報酬=不正常
  • 通常是基於下面條件的組合
  • 在極度看空中的環境中買入(接著在極度看多中的環境賣出)
  • 擁有特殊的技巧
  • 承受大量風險
  • 採取高槓桿
  • 擁有很好的運氣



馬多夫醜聞的教訓
馬多夫只不過宣稱每年10%的報酬(呵呵,真是高明合理的數字),而他的問題在於
不論投資環境景氣多空循環,宣稱每年都可以辦到
沒有人了解他的投資技巧或用何種電腦模型
宣稱獲利不是源自於預測市場或選股
宣稱沒有採用槓杆
沒有人能夠長期走好運(總是看對趨勢)

如何判斷馬多夫騙徒:
詢問:「為什麼是我得知這個好康與內線消息」


否決市場時機
「完美是優秀的敵人」
沒有人可以抓到最低點或最高點

如果市場合理有效率,成交價格=公平價值
然而市場群眾通常不理性、衝過頭
便宜不會再跌;昂貴不會再漲

只要覺得便宜就可以買進,不會嚐試等待最低點


追求足夠的報酬就好

想清楚市場所能提供與自己所需要的合理報酬率
小心風險比預期還大



第二十一章  把所有重要的事做好

要點1價值
公司帳上現金、有形資產,公司經營能力、創造現今的能力與成長的潛在價值

要點2洞察
學會別人不會的事情(知道更多資訊)、比別人更能洞悉價值(做出更到位的分析、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多空)

要點3了解與堅持
價值的看法依據完整的事實與分析基礎,而且你還必須堅信與堅持自己的判斷正確(才有信心買賣與持有)


要點4價格和價值
以低價買進高價值的標的才是投資獲利的最終關鍵

要點5敏銳的觀察
不要錯將標的的高品質或優點是為投資機會,投資賺錢是因為買的價錢好、而非買到好東西

要點6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
買進高成長或熱門股票不會有同樣的獲利率

要點7心理面和技術面
價格與價值受到心理面和技術面的影響,這些力量短期內壓過基本面,也造成價格極端擺盪;投資要獲利必須堅持對於價值判斷的信心,抗拒短期(其實是時時刻刻)心理面和技術面的影響干擾。

要點8了解週期
不要相信方向與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眾人的這種信念造成市場沒有辦法自我修正、價格泡沫。

要點9了解鐘擺
群眾集體心態造成鐘擺,能夠與眾人相反最能幫助避開虧損、成為贏家

要點10了解風險
適度的風險趨避有助於市場理性健全,只是風險趨避要不太多、要不太少,造成市場泡沫與崩盤。

要點11以理性克服感性
永遠不要低估心理面影響力,貪婪、害怕、自負、忌妒、將懷疑拋諸腦後、盲從、投降心態或以上情緒的組合是你與所有人的一部分,你只能辨識它們並以理性努力克服它們。

要點12在一開始先做
不論多空趨勢走向,早點認識與採取行動的會獲利,而太晚參與的會受到懲罰。

要點13處在市場的哪個週期
我們不知道市場漲跌與未來走向,但要搞清楚自己人在哪裡=>從眾人反應推斷自己應有的第二層思考與逆向操作。

要點14進出時點
採取反向操作不會每次都獲利,買賣時間點取決於價格擺盪到極端,而極端價格不會天天有,而且稍縱即逝;只能辨認不利的情勢變化,小心因應。

要點15長期
「超越時代或失敗,兩者其實很難分辨」
價格過低不見得等於上漲,即便看法正確,也可能有很長時間我們處於套牢狀況。

要點16正確處理風險
風險是虧損而非價格波動,最大的風險就是遭遇到永久虧損的情境,拒絕承擔更多風險以換取更高報酬的說法。只在報酬足夠時才去承擔風險。

要點17好的投資組合
了解不同資產間連動的相關性,用不同的方法組合資產已取得低風險的合理報酬

要點18防禦型投資更可靠
避開容易虧損的標的與投資選項,容易獲利的標的與投資選項自然會照顧自己

要點19確保在逆境中生存
攻擊型投資:追求在多頭行情時的最大報酬
防禦型投資:追求在突發的逆境中生存
兩者相互矛盾,只能做出取捨與平衡

要點20錯誤邊際
一個六呎高的男人,可能會被平均水深五呎高的河水淹死

要點21防禦的價值
投資組合與風險管理付出的心力是「隱性資產」,市場多數時間是多頭行情,只有遇到空頭行情、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裸泳的是誰。

要點22專注在可知的範圍
我們不知道未來市場走向、利率與經濟走勢
只能把時間花在分析產業與公司,已取得知識優勢,專注範圍越小,越可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取得優勢)

要點23別以為自己知道
以為自己知道、能夠預測市場走向與趨勢,根據此一信念來投資,就是造成重大虧損的根源。

要點24隨機性
所謂的預測,忽略了事物發展的隨機性、以及未來事件可能發展的機率分配。
接近真實可能後果比完全準確預測更能存活

要點25意識到潛在危險
不要掉入經濟波動、問題地雷企業、市場恐慌與專業禿鷹等陷阱
雖然沒有辦法完全避開被片中招,但警覺這些是不錯的開始。

要點26有合理預期
避開too good to be true的標的與提議

要點27辨識卓越投資人
看α值,而非β值*x (市場平均報酬)
呵呵,統計檢定可能顯示截距項α值的存在不顯著

要點28能預知機率及風險的投資人
只有具備罕見洞察力的投資人才能定期預知主導未來事件的機率分配,並且隱約感受到隱藏在機率分布尾端負面事件風險中的潛在報酬補償價值。

呵呵,沒有分析預測超能力的庸人凡夫俗子,應該閃的越遠越好。




--------------------------------------------------------------------------------------------------

作者對於金融風暴講述得太風輕雲淡

來看看Rus大的描述
金融風暴的起源 ()─從谷底到高峰
摘錄:
會創造泡成經濟全面性蕭條或風暴的三個要素:
一、金融因素:

簡單的說,如果是傳統式的經濟蕭條,一個國家因為物價高漲使得消費大幅下滑,或是出口競爭力大幅下降….等的這類因素造就的經濟緊縮,它的反應會像你的車沒油一樣,會慢慢地減速直到完全不動為止。
可是如果是金融造成的原因,它就會像自由落體一樣,急速的下滑,而且愈跌愈快。

為什麼金融造成的問題會這麼大? 這是因為金融問題的副產品往往是”名目資產”的大幅縮水,而這種情況會讓人立刻覺得自己變窮了而急遽緊縮消費,也因為過大而過快的需求縮減下,供應商會被迫裁員和減少進貨來因應,進而成為惡性循環。

而另一個讓金融影響深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業往往會把同一標的層層桿杆化,也就是一個標的價值會被數倍放大,結果是一旦標的出了事,造成的損失也會是數倍化放大。


二、低利率。

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在低利環境下,為了維持資產不被物價衝垮,人們必須要去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而當大家都去追求高收益投資時,原本的高收益商品的收益率自然會下降,而為了因應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成長,這時候金融業只好去尋找甚至是”創造”,更多更新的高收益產品,而這個階段由於多半適逢經濟復甦,很多本來風險高的商品,因為經濟成長降低了風險係數(例如經濟成長下房價上漲,自然讓房貸倒帳率下滑,所以你買林三淡這種地方也不覺風險很高),買到的人反而覺得賺到了。

於是乎,在吃好相報下,更多的人把錢投到了超過自己預設安全線以外更高一點的區域,不意外地,這個情況下商品的風險度就愈來愈寛了,而最終的結果是的,風險被愈來愈被低估,而且愈來愈多的”爛東西”進來了。


三、無法負荷的負債。

形成負債的原因很多,例如你的收入低於支出就要靠負債來因應,不過這裡講的是,因為預期未來效益所造成的負債。

簡單地說,你預期房價反正會上漲,或是十年後可以至少用原價賣出,於是不加思索地揹了2千萬的房貸,就是這種負債。或是你相信有些專家告訴你的,可以把房子二胎貸款或是壽險保單借出來去”套利”,這也是本文要提的負債。

為什麼特別要講這種負債?
因為這類型的負債主要是建構在未來收益預期,而讓借款者往往過度高估了自己的償債能力。因此當大環境發生快速的逆轉時,悲劇就發生了。他們往往被迫出清掉手上的資產,而也因為過多的資產在同樣的時間要被出清,結局就是資產價格被大打折扣不說,反而因為賣壓沈重,又更進一步拖累了其他資產。而且不要以為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個人身上,企業,甚至是國家從歷史來看,通常這種災難的最大受災戶。


金融風暴的起源()─從高峰到谷底
摘錄:
什麼叫時間到了? 就是經濟復甦到一個階段,先進經濟體就會開始調升利率,利率調升代表著舉債成本變高(或再融資成本變高),也代表著市場流動資金將趨向緊縮。

那麼什麼果子會先掉下來? 不用太複雜的知識你也知道,自然是取決於果子的成熟度(或生病度)和你搖的力道。

在大環境開始趨向緊縮資金初期,必然有些學者和分析師拿著歷史的經驗恐嚇大家危險在即,市場也隨即反映,可是到頭來大家發現一次二次都沒事,每次拉回反而是最佳買點,久而久之大家就忽略了這件事。只是隨著果子在樹上的時間愈久愈益成熟,有些果子自然而然就搖搖欲墜了。

這些果子(經濟體)常見的共通情況就是有超高的負債,甚至是外債(例如中國的房企、東南亞國家..),以及銷售(出口)產品單一集中等,過去幾年靠著低利環境,讓這些企業和國家可以運用舉債方式幫助自己成長,卻也因此不知不覺地累積了自己根本無法因應的巨額負債。

原本照道理說,因為規模大,只要不是真的內部有大問題,也不致於出現倒閉。但別忘了,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在這場舉債遊戲的玩家可不單純只有舉債者和出借者的關係,這當中還有外資(投資者)和鯊魚(放空者),這些果子本來就是眾所注目的焦點,因此只要一旦發覺情況不對,外資會先開始撤資,接下來就是鯊魚開始慢慢進場。

資金撤離的結果,不意外地會使得資產價格開始下降或是匯率趨貶,慢慢的,一些原本並不想出售的持有者,或因信心因素或因停損因素也不得不出售手上資產,於是這些經濟體會開始面臨資金籌集困難以及自身股價或資產進入到超跌的局面,甚至因為匯率貶值讓償債成本變相拉高(外債)

一般來說,會讓市場恐慌的原因通常只有─個: 那就是出乎預期,因為這個果子營運向來良好。營運良好怎麼會出事? 答案是資金調度出了問題,老闆擴張太快或是把資金挪去炒股炒房,甚至不甘心自家股價下跌拿公司的錢去護盤過當….等,這的情況再碰上前述第一顆果子問題造成投資部位大幅虧損,以致調度不及。

這個新聞很快會被政府和市場解釋為個案,但幾個月內類似的情況會一再發生,理由也很簡單,在長期低利環境下,做同樣事的公司不會只有一家。另一個讓這個效應普及化的理由也不難理解,因為單一個案會讓金融業開始全面檢視手上放款並緊縮銀根,再一次,一個點會連成一線,再發展成一個面。

到目前為止還是停在我說的汽車沒油階段,因為這只會造成經濟的逐步下滑並不會失控,甚至中間會因為政策的干預出現小幅反彈,不少”大師”也會號召大家在此時危機入市。但這一切是否釀成風暴要端看瘟疫對金融業殺傷有多大。

什麼情況會讓金融業出事? 三個情況,第一是出現大幅的呆帳,第二是投資部位出現巨額虧損,第三交易對手出事了,造成第一和第二。

很多人都說這些年歐美央行做很多壓力測試,大家都過關了,表示這問題應該不大。首先,這是針對歐美的大銀行,所以主體不在歐美也不是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就不在測試之中,其次,在這裡要提到一個東西─影子銀行。也就是它的名字不叫銀行,但是卻做銀行在做的放款和投資業務。

而從過去經驗,出問題的通常就是這種 off- balance sheet 的金融機構。

舉例來說台灣常聽到的”租賃公司”就算一種,在國外還有更多像貸款公司和各式各樣的投資公司都是。這些公司因為不能吸收存款,所以他們的資金來源要嘛就是向公眾募集(股票、發行債票券),不然就是和銀行借錢,然後再把這些錢拿去放款和投資。

因為資金成本較高,所以他們當然也要做利潤高的生意,也就是一些銀行不太做的放款。同樣的道理,有些人(企業)同樣因為不太容易和銀行借到錢,所以和這些機構一拍即合。

於是當景氣大幅下滑時,不意外地,這些影子銀行就會成為新一波的受難者─呆帳大幅攀升甚至體質不佳的出現倒閉。同樣的道理也會出現在專作投資的影子銀行裡,他們可能是某某信託公司、投資公司,但做的事是一樣,風險較高利潤更好但傳統銀行不敢放手去做的,在景氣好時,他們會賺到巨幅的財富,但逆轉時,他們也死的更慘。

當影子銀行出問題時受害者會是誰? 當然就是借款給這些機構的銀行,以及買了這些影子銀行發行債票券和股票的投資機構(嗯…很多也是銀行和保險公司),事實上很多這些影子銀行背後的老闆就是…..沒錯,銀行。

於是這場瘟疫開始漫延到金融機構了!

為什麼從上篇就在講經濟只會衰退和蕭條,金融會成為災難? 因為一來,透過”金融創新”,很多原本單純的東西才會辦法數倍桿杆化到不可思議的天文數字。第二、也因為金融業才擁有大量的金融資產,因此一旦出事,將讓金融資產普遍性的大跌,而這些年來因為低利率和股市的履創新高,很多人手上都有股票,甚至很多人勇於花錢就是因為股票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相反的,一旦股市重挫,許多人會反而認為自己變窮了而緊縮消費。

後,金融與金融之間的交易是非常密切的,一家船運公司倒了,其他家不見得有事,說不定還會獲益,但一旦一家金融業出事了,很容易引發其他家金融業一起出事

於是惡夢來了,大家發現房地產、股票、債券…幾乎所有的資產都在下跌,資產的下跌會引發一些桿杆的追繳,更進一步增加賣壓。更慘的是,原本成天看好的未來的分析師,一萬點時說上看15千點的,轉口告訴你不是8千而是6千。資產下跌造成的貧窮心理再加上人心的恐慌讓消費急遽地緊縮。

消費緊縮的結果是公司利潤下降甚至是虧損,在身處隧道暗處遲遲看不到出口的情況下,無薪假和裁員開始大量出現,慢慢地失業與恐慌帶來了社會的動蕰。

接下來再寫下去,當然還有更多恐佈的可能,不過反正就是惡性循環,愈來愈多企業和國家都會被拖下水,因為不是小說就此打住,留給大家自行想像。

在全球資金自由流動下,亞洲一隻蝴蝶拍動翅膀對歐洲的影響可能比歐洲人想像的大,同樣的,人類的理性思維會讓自己做出正確的事,貪婪和短視才是正常的人性。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想,你也不用太相信各國政府和央行真的都會從世界大同或整體最大利益著想,更多時候不是”趁你病 要你命” 不然就是”別人的失敗 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面對全球經濟可能再次面臨變局,我的建議是:
1.少碰你本來就知道是高風險的資產
2.多時時警愓自己 該”斷、捨、離”時不要留情

3.聽到什麼”人棄我取”、”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時,先確定巴菲特是不是也這麼做,還有確定你做的是美國投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