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2/3)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老師的部落格


7總覽式文獻回顧與田野






文獻回顧第一步是鳥瞰全局(不要鑽死胡同)
研究題目與機會<=>文獻
1.研究焦點跟哪些研究子題相關?如何關聯?
2.研究焦點跟相關研究子題,有哪些主要的研究角度、主張或流派?
3.不同的研究角度、主張或流派? 各有何優缺點?舉出哪些支持己方或批判她方的證據?
4.你對研究焦點的想法?有哪些支持或不利於你想法的證據?
5.如果調整研究焦點,有沒有機會找到更多支持你的證據?還是反過來找其他競爭對手的弱點來強化自己的主張?



鳥瞰的利器-綜覽式文獻回顧與回顧型論文

回顧型論文
有一主題、回顧此一主題的問題背景與學術研究的起源、過去主要發現的歷程、相關的研究子題、不同的觀點/立場與流派,重要代表性著作與研究成果、各家各派主要的爭議與共識,最新的研究議題與發展方向。

注意事項
1.回顧型論文有深有淺、範圍大小、品質與風格差異頗大,要自己評估
2.作者主觀立場影響其下比褒貶的可靠度與選取文獻的偏頗,特別是人文與社會領域
3.文獻回顧的原則是要涵蓋所有可能觀點、立場與流派,要跳脫對你個人立場有利的偏見,只要言之有理且具代表性的觀點都必須設法吸收與彙整進來=>利用不同的異見以批判和檢視自己的主張。


回顧性論文與專書的搜尋方法

專書=>Google圖書搜尋引擎

論文=>學校資料庫:Ei Complex, Social Science Abstract, EBSCO

國外的博士論文=>PQDT Open


回顧性論文的閱讀要領

閱讀順序由易入難,由粗而細的提問、思考與閱讀
決定研究題目之前,沒有必要去徹底了解任一篇原創性論文的具體細節
而決定研究題目時,最好針對該子題進行田野調查或幫學長做實驗,以接地氣、避免空想。



8論文題目與研究範圍

如何剪裁研究的範圍?
研究範圍越大,越有機會找到創新與提出新構想,但範圍太廣大損及研究品質

學術問題的形塑要領
考量
1.創新的可能性
2.對學術界或實務界的衝擊
3.在有限時間取得足夠證據與完成嚴謹論述的可能性

評論論文的幾種方法與角度

把真實問題轉換成學術題目
「潛水艇在海水中高速前進的壓力分布」=>「有限長度木棍在二維不可壓縮流體中之流場分析」
1.簡化(複雜形狀的潛水艇=>有限長度木棍)
2.擴大應用範圍=>變成客觀知識(不單只是應用在潛水艇,魚雷/一般船隻或魚類亦可參考應用)
3.和既有學術文獻與知識接軌(二維不可壓縮流體中之流場分析)


題目的類型與問題的形式
探索型研究
因果關係型研究(終極是因果間的量化公式:每個因素的影響大概有多大)
管中閔請用計量分析說服我

質性研究
講求質感、因果關係複雜(不宜簡化)、量化證據不足
不用數字的研究

甲問題的答案,往往是乙問題的解決方案;當甲的問題有突破性的新解答或觀點時,往往也意味著乙問題的解法需要跟著進行調整。


研究範圍的剪裁與創意

問題的答案、解決方案或理論,其效力通常都有時間、空間或其他條件上的限制
=>樣本數越大/時間越長(=異質性越高),各種干擾變異的影響越顯著(想要研究的因素的效力越模糊)
1.比對分析暨有文獻中的矛盾結論與可能成因
2.粗估適合的研究(re-search)範圍
3.依據證據,逐步移動與調整研究範圍,直到適切

透過限縮時間、空間或控制樣本等限制條件的剪裁縮小研究範圍,可以提昇研究對象的同質性(減小干擾變異),使研究結論精確、嚴謹與可靠
但研究適用範圍也變小=參考價值與貢獻度變低

反向操作
在不犧牲研究同質性與可靠性的前提下,擴大研究結論的外推性與適用範圍
e.g., 證明類似的現象不只在台灣(東方),在兩岸三地(西方)也一樣

刻意比較數個異質的對象,以得到更深刻的研究涵義,為日後埋下伏筆

一統江湖的玩法:刻意彙整記有文獻上的矛盾、分析矛盾的可能成因,透過剪裁研究範圍,進而排除過去研究結論上的矛盾


題目的系統性關聯與系統性契機

借用不同子題間的相關性,用A子題內的最新突破作為B子題開創新局的契機
e.g.,
亞里斯多德:肉腐生蛆
近代生物學:蒼蠅下蛋=>生蛆

學術研究不是止於表面的因果關聯(肉腐生蛆),而是進一步去分析因與果兩個現象間的細部影響過程,以及在其他干擾因素或假設條件有所變化時,因果關係如何變化。=>
一系列的值得研究的題目與創新的契機。尤其是當因果關係與背後支撐的理論和影響因素都被量化以後,許多原本看似不相關的證據和事件會被聯繫成關聯網,發展成一套理論與知識體系;提供研究者許多間接的證據和不同的角度來檢驗各種宣稱的因果關係與否証(falsification)的機會,排除各種似是而非的邏輯論點。


雁行式的創新與擬題

突破式的創新最辛苦,偷雞投機的研究策略方式是:
注意相關領域的重大突破,趁機尾隨其後,借用此一突破性的工具或觀念/涵義,應用在相關研究子題上(不同樣本、增加樣本數與觀察期間,乃至於統合分析)



9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上)
為問題找答案

文獻回顧的目的在於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在你擬定的題目與研究範圍內,有哪些答案/解決方案?既有知識的邊界在哪裡?
2. 前述的答案中,有哪些確實可信?哪些證據不足/觀念或推論偏頗,需要更深入的分析與論證?


彙整批判的原則與角度
e.g., 「調漲基本工資會不會導致弱勢勞工失業?」

背後不同的理論與派別

贊成調高基本工資的論述
「供給」的角度
A.工資越高,提升勞工的工作意願=勞工數量增加
B.弱勢勞工如兼職學生,工資調高到足以支付學費後,打工意願會降低(勞工數目減少)

「需求」的角度
C工資越高,雇主願意僱用的勞工數越小
D.如果工資調障幅度有限,雇主其實有其他管道轉嫁吸收成本
以上供給和需求角度的交集:現實勞動力市場比教科書簡單單純的供給和需求線性關係複雜

基本工資的爭議

從既有文獻當中彙整出各種批判與檢視的原則:
- 教科書定理的適用性/背後隱藏的假設
- 基本觀念(理想應然)VS現實世界(實然)
- 統計方法的適切應用與研究設計
- 取樣範圍與外推的適用性
- 原始數據的可靠度….


舊瓶裝新酒-舊題目的新發現

舊瓶新酒(新手法/舊題目)
以新證據、觀點或較嚴謹的研究方法重新探索暨有舊題目,而得到新穎見解
e.g., 卡納曼從心理學實驗探究人的好惡、快樂和痛苦,被借用到行為經濟學的模型中,解決原有經濟模型當中的詭論(互補的partner熟知經濟學的文獻與數學模型),開創實驗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


摸著石頭過河-新瓶舊酒與學術藍海

新瓶舊酒(舊手法/新題目)
以舊有的研究方法探索新的題目或領域
才氣不高/不熟既有文獻與知識體系的,也有機會

改變舊有的其中一點假設、公理或命題=>演繹出一片學術藍海
把先進國家的問題或研究架構套到台灣=>缺乏學術創意與價值,要先有文獻探討當中不曾觸及的部份

摸著石頭過河
評估、掌握既有舊領域的原理(原則)、方法和知識結構,哪些可以繼續沿用;審慎評估新舊領域的差異,針對相關的假設、命題、原理、方法與知識結構進行必要與適切的修改或調整=>逐漸發展出(與舊領域)不同的定理與知識體系。





10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中)
為問題找解決方案
尋找一種最有效、缺點最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批判的重點在於各種方法的相對優缺點與適用性,創新在於:有更多的優點與適用性&更少的缺點與限制

方法各有巧妙,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相對的優缺點
必須依據問題的特性來決定哪個方法適用
而非依據所謂的最佳方法來硬套


要彙整出以下對照表


要針對自己的研究題目,花大力氣從文獻中將相關流派的方法與特性彙整成上表。


方法與問題特性的彙整
一個方法的特性或優缺點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範疇
1.基礎假設與適用範圍
e.g.,
常態分布、線性關係、理性預期、交成成本為零、資訊透明、完全競爭

2.應用上的難易程度與成本
成本包含金錢、時間、所需的infrastructure

3.常態時的性能表現
結果的精確度、可靠度與穩定性
而通常結果越精確/可靠與穩定的方法,所需的成本越高/應用難度越高

4.影響性能表現的各種因素與作用、乃至於對於各種干擾的耐受性
e.g.,
不同統計手法對於抽樣誤差的忍受程度不同

透過彙整文獻可以找出234=>多半會強調自己方法的優點與批判前人的缺點
比較少提到1(基本假設與適用範圍)
所有的方法的有效性都建立在某些根本的假設上,應用場合符合這些方法的假設與前提,才具備有效性並有預期表現;如果應用場合特性不符合這些假設,則該方法不適用。


最省力的創新策略

比對「問題」與「方法」的特性,透過文獻回顧,來縮短學習曲線。






11 青出於藍──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下)
各種制度的跨國比較-「為社會問題找解決方案」

社會科學一樣要去想:取法的制度或方法,其優點是立足於什麼樣的機制或原理?缺點與副作用又是透過怎麼樣的環境或機制而產生?
否則引介的外來制度,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橘越淮為枳」

從批判到創新的三個步驟


1.遴選適合的比較對象

以國有地%與公積金制度來看,台灣不能師法新加坡

2.深入了解制度與方法的運作原理及機制
台灣空屋率超高=>有土斯有財+房地產升值賺大錢(官商共賊)

對照組德國
鼓勵有錢人出租住宅,擴大租屋市場
鼓勵中產階級出租房間,跟專業租屋公司競爭
政府鼓勵私人租屋市場、抑制房地產炒作(持有時間不到十年課重稅)


3.有機(智慧)移植,建立底棲生態(機制),以配套緩和副作用


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案例
歐洲各國想師法德國的師徒制(2008金融海嘯,失業率高)

德國
企業
(避免壓榨實習生)招收18歲以下學徒的企業要通過審查,約只有56%通過審核(通常是大企業)
學徒受訓期間經費由企業負擔且需付給學徒實習津貼=>企業有需要才會申請+認真訓練

學生
每週3-4天在企業接受專業技術訓練,1.5天在學校學習理論
60%會留在實習企業變成專職員工
政府支付學校課程所需的費用

政府
成立聯邦職業研究院,將學徒制的學習目標細分成350種證照與學習規範草案
草案交由各邦工商團體、工會、地方政府與專家商議修改後,發布執行
規範標準交由全國約80個地方法定工商協會,由其負責指導、監督與考核在地的學徒訓練與認證


英國
政府直接補貼中小企業雇用學徒,造成企業花在員工訓練的經費減少、臨時工職缺增加60%



結語
台灣官員的弊病
1.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抄襲國外制度=>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OO能,你不見得能

2.關起門來,憑一己之創見來突發奇想=>立意良善,後患無窮



12 上窮碧落下黃泉──十倍速文獻回顧要訣

這一章跳過,真的有用心去搜過的,才能體會與感受。(大部分的研究生只是完成了一個寫論文的程序,而非做研究解決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