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1/5)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來補修道德與打消筆記爛尾






1 福祉、自由、美德 三個出發點
 怎麼做才符合正義?哄抬物價、紫心勳章、華爾街紓困案,這些都是引發辯論的真實案例。在案例與原則之間,如何來來回回再思考,「電車問題」即一例。

2004查理颶風

鄉民的觀點(損及個人權益):
  • 物價高漲,造成民怨=>颶風走、禿鷹來(發難民財)
  • 這不是正常市場交易情況,受難的買方沒有選擇的自由


經濟學家的觀點
  • 物價高漲只是反映供需,價格機制可以調和供需,讓供給提供給最需要(願意出最高價)
  • 批判價格太貴的人,可以(不要只出一張嘴/指責別人貪婪)去提供這些需求



要不要制定反哄抬法?

以上正反雙方圍繞的核心:
1.增加福祉2.尊重自由3.提升美德

「不該管制市場」的理由
正方
1.市場價格提供誘因,讓民眾願意多努力供應他人所需=增加福祉2.市場尊重個人選擇,讓民眾(依據價格)自由選擇=>自由3.妖魔化商家不能加速災後重建

反方
1.市場機制與高漲的價格,正好讓最需要的窮人與受災戶負擔不起2.急難狀況下,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不甘願的交易與供需=敲詐與受騙3.把大家義憤轉為法律(無形的道德觀,轉為白紙黑字的規定)

合方
  1. 貪婪缺德,使社會敗壞(降低總體福祉)
  2. 所謂美德與道德,比自由或福祉更主觀=>不能把個人的主觀強加到別人身上,沒有一把公正的尺可以衡量何為美德?何為缺德?
  3. 亞里斯多德:要先知道最佳的為人之道,才能衡量何為美德?何為缺德?
  4. 現代人的道德觀偏「利己的自由」,古代人的道德觀偏「利他的美德」



頒授勳章的標準

國防部
1.在戰鬥中被打死或打傷的(=流血)才能頒發勳章
2.身心受創不是敵軍造成(同樣享有公費醫療與殘障給付)
3.精神疾病難以有客觀診斷標準(同樣享有公費醫療與殘障給付)

退伍軍人團體
1.身心受創(憂鬱症)所受之苦不小於生理創傷
2.獲頒勳章最多是耳膜震破=>不如子彈是瞄準特定人
3.創傷壓力與精神疾病也是戰鬥所造成(留下的心理傷害而非生理傷害)

背後的潛台詞
1.正方:心理創傷=斷手斷腳,一樣值得表揚
2.反方:戰士的典範是堅忍不拔與果敢,創傷壓力與精神疾病=脆弱(不應該被表揚)



華爾街紓困案

2008金融風暴,10月布希政府撥款7000億鎂金援大銀行與金融機構
AIG(政府持股80%)靠政府金援1730億鎂存活,卻撥款1.65億鎂紅利給釀禍部門主管,紅利破百萬鎂員工多達73

CEO
1.公司需要留任優秀人才處理不良資產
2.如果受制於民意刪減員工報酬,公司會無法留住一流人才
3.這樣做才是對於納稅人最有利與正確的事情(多數納稅人就是股東)

民意與民憤
1.紅利憑什麼獎勵貪婪 (卑鄙與可恥)
2.追求獲利投資不顧風險的失敗
3.獲利放自己口袋,虧損納稅人金援

合方觀點
  1. 貪婪與失德很難一刀切:金融市場的本質正是追求獲利(Greed is Good!
  2. 2008年華爾街的紅利發放不過160億美元,不到2007年(330億美元)或2006年(340億美元)的一半=>分紅金額已經反應投資績效不彰(獎勵貪婪 is acceptable!
  3. 民眾反對的不是用紓困金來獎勵貪婪,而是反對用紓困金來獎勵(投資風險控制的)失敗,沒有一個執行長出來位失敗負責與公開道歉!
  4. 米國社會價值觀敵視的是失敗(魯蛇)而不是貪婪(美國夢)
  5. 每個執行長都認為這不是失敗(自己已經盡最大努力),而是局面出乎意料(把崩盤比喻為金融海嘯=無能為力的天災,意味著-自己已經打拼過,值得獎勵)


衍生的大哉問-紅該怎麼分?
1.成敗多少%歸功於自己的英明領導與努力?多少%是外在因素?
2.幸運的成功者可以贏者全拿嗎?CEO的薪酬是普通工人的344



本書結構
一個社會的正義與正義觀,要看它如何分配大家想要的東西,e.g., 財富所得、權力職位、機會、榮譽…..

正義與分配背後的問題在於
「應該得多少?」
「為什麼?」

思考正義與分配的方式與觀點
1.功利/效用主義
如何最大化多數人幸福

2.權利主義
尊重個人財產與個人自由(不容多數人侵害)

3.自由主義
3.1放任自由(laissez-faire),每個人的自主選擇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右派)
3.2公平(fairness),無約束的市場既不公平也不自由,政經弱勢要得到政策彌補(左派)

4.傳統宗教的美德與良善觀點
正義價值觀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
文化保守與基督教右派-反墮胎或同性婚姻(塔利班與金恩的正義觀都有宗教的影子)


電車問題
情境一:你是駕駛
煞車故障,直駛會撞死前方違規施工的五人
or
駛入分岔,撞死旁邊依規定施工的一人

1.1功利/效用主義的觀點
駛入分岔,撞死一人比撞死五人好

1.2權利主義的觀點
直駛會撞死前方違規施工的五人

多數人選擇1.1(犧牲一人救五人)


情境二:你是天橋上的旁觀者

2.1旁觀什麼事都不做(以效用理論或美德觀點來看,無作為=犯罪)
看著駕駛撞死五人

2.2把身旁的胖子推下天橋(透過為惡來成就更大的福祉)
犧牲胖子,讓駕駛即時煞車拯救五人

多數人選擇2.1(不犧牲一人,但卻死五人)=>避免自己犯下謀殺罪


以上兩個情境的差異,不在於死亡人數的多寡或被犧牲者的心情
兩個情境的本質相同:是否犧牲一人以換取其他五人存活?
差別關鍵而在於抉擇者的心境(你是不是做出決定要承擔後果的當事人):
案例一電車駕駛:錯在車輛機械故障,我不是蓄意要肇事傷人(轉彎是對的)
案例二可以有所為的路人:胖子因我而死,不應該犧牲無辜與胖子的活權(出手是錯的)


相對於以上虛構案例,真實世界當中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平行時空下不同的結局)=>更難想清楚抉擇依據、做出正確抉擇
情境一e.g.,
說不定那五人中,會有人注意到電車衝過來,有人及時提醒,大家躲過一劫
撞死的那一人家屬控告蓄意殺人,駕駛被告坐牢(沒有被感謝救了其他五人)

情境二e.g.,
被推下去的胖子,身手靈活/閃過了電車死劫,還提醒了司機即時作出反應,救了五人;胖子上了頭版頭條:說他是見義勇為/自己跳出來擋電車

以下用實際案例對照


阿富汗牧羊人(紅翼行動)

事前投票的兩難
1.殺死牧羊人(可能是塔利班同夥,會去通風報信),確保任務成功(犯下war crime)
2.牧羊人是無辜的平民,不能違反(基督徒)良知與交戰守則屠殺沒有武器的平民
不知道
1.牧羊人會不會去通報塔利班?
2.即便塔利班得知消息會不會過來?
3.塔利班過來的人數或兵力?
4.支援能不能即時過來解救?

事後後見之明
應該殺死3(無辜的)牧羊人,避免3位隊友與來救援的16位同袍陣亡(遑論墜毀了一架來救援的MH-47D 至少3000萬鎂)
=>如同殺死胖子解救鐵軌上的那五人


介入巷口的道德省思

民主社會充斥各種是非對錯、公理與正義的的辯論
選舉投票結果也往往被各種歧視、偏見或偏激言論所綁架

民主不該淪為對立、互嗆與投票表決,而是透過一個接著一個不同的情況與案例來思考原先的決策準則,視情況調整與來來回回再三思考,就是道德思考。

柏拉圖「共和國」當中有一則洞穴比喻:
蘇格拉底將普通公民比喻為一群受困在洞穴當中的囚犯,看到的是投射在洞穴牆上的黑影,而看不見造成黑影物體的本體=>只有哲學家(透過思辨)陽光照射看見物體的真貌。(所以只有哲學家才適合當洞穴囚犯的主人,前提是他願意回到洞穴當中,還有這群無知的囚犯願意接受他的真知)
=>要理解正義道德的真諦與事物的本質,必須要跳脫日常偏見、直覺反應的窠臼;在情境(特殊與極端的案例)與判斷準則間來來回回,自我檢視與抱持同理心;搞清楚自己與他人抱持的是哪些信念?何以(why)抱持這些信念。



2 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主義
邊沁思想體系好像少了點人性,其邏輯在今天的政府、企業決策卻俯拾皆是。彌爾試圖加以挽救,大力標榜自由,並為快樂區分高低級。

1884 Mignonette 船難(少年pi故事的雛型)
船難四人倖存,有家室的三人靠把最弱的那人(孤兒)殺死與吃人肉存活,被救之後,其中反對的一人成為污點證人

法院審理
無罪辯方
1.殺一救三有其必要,不然三人都會死
2.被殺的那人喝海水,其實已經奄奄一息(橫豎都會死)
3.其他三人有妻小,更值得活下去(死去造成額外的親屬悲痛)
結辯:行為的對錯視結果,導致結果比較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有罪控方
1.允許殺人來吃對於社會造成不良(道德行為)示範後果,削弱反謀殺的法律規範=>鼓勵人民自己執法(謀殺受害人可以自行以暴制暴)
2.就算在以上案例中,殺一人救三人的利益>代價,趁人病弱殺死他,難道沒有不對嗎?(無關成本效益,而是道德標準、人與人的相處之道)
結辯:行為論,行為有沒有考慮到他人(弱者)的權利與尊重其權益

辯控雙方背後的大哉問:
1.成本效益VS當事人權益,如何取捨權衡(e.g., 政府拆遷)
2.天賦人權(其實是人賦人權),這些權益該如何界定?其神聖與不可侵犯性有多高?其基本又是基本在哪?


Jeremy Bentham (1748-1832)邊沁的效用/功利主義




Utility: 所有能夠對總體增樂減苦的事物

邊沁的論述改革政治的道德科學
  1. 人貪樂怕苦,苦與樂是人的主子(行為的incentive)
  2. 道德與政治的基礎就是以上事實(多數人為苦樂所制約,行為趨樂避苦)
  3. 社群/團體、組織或國家社會,不過只是個「假想/想像」,可以視為類似個體的加總
  4. 政策的目的與決策的功能:讓改變所有的好處相加,再扣除所有的代價,比其他種作法或方案帶來更大的幸福與效用
  5. 所有的道德論述(嘴砲)都說可以增加幸福與社會福祉,如果這些道德準則或所謂的權利義務沒有辦法帶來實際效用的增加(至少在長期),則這些空洞的權利義務或道德準則,根本不值得堅守與捍衛
  6. 如果有人試圖反對功利主義,一定會從功利的角度來找反對的理由



邊沁自己理論的應用-把所有乞丐關起來
原因-乞丐降低社會效用
1.乞丐讓心軟者心痛、心硬者厭惡
2.被關的乞丐(人少)的痛苦<社會大眾(人多)福祉的增加

方法:
1.任何公民都可以把遇到的乞丐送到拘留所(每逮一名獎金一英鎊)
2.受到拘留的乞丐,要透過勞動換取個人開銷(包含逮捕與居留的成本,飲食、衣服、床具、醫療+壽險)
3.勞役所的空間分配依功利主義,設法使同房的不適降到最低(e.g., 大吵大鬧的與聾子同房、妓女與老婦人同房、畸形毀容者與瞎子同房)

目的不是懲罰,只是想增加總社會福祉
類似的邏輯與案例是
台灣將核廢料放置於蘭嶼、天朝為首都市容驅趕低端人口、把新疆維吾爾族關入改造營


反對理由一:個人權利

如果要批判功利主義的缺陷,通常最直接的觀點是:「侵犯人權」

反反個人權利說的理由
然而以功利主義的觀點,人權也是效用計算考量的一部份,只是不同人的人權有不同的權重大小
1.古羅馬基督徒在競技場上餵給獅子娛樂大眾
一方面可以娛樂公民、增加大家的生活樂趣與utility
二方面可以警惕公民,不要犯罪與叛國,以免被餵給獅子

2.美國立國,設定投票權,白人1,黑人1/3

3.近代司法警察或情治機構,偵辦嫌犯或敵方間諜採取嚴刑逼供
為了成千上萬人的福祉與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犧牲少數幾個叛亂惡劣份子的人權是可接受的?!

功利主義信仰者的試金石案例
What If:
間諜不願意招供,只有當其(無辜的)妻小被刑求時才願意招供吐實時,你會怎麼做?
Yes, 刑求其妻小以獲得情報=>堅定的功利主義信仰者(或是樂在刑求的虐待狂)
No, 還有一絲人性與人權的人=>不是那麼堅定的功利主義信仰者(有同理心或者心軟)



從歐梅拉思出走的人

1974年美國(科幻)小說,雨果獎得主Ursula Kroeber Le Guin,的短篇小說《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內容是:
有一個歐梅拉斯小鎮,是一個充滿幸福美滿的小鎮,它不是君主制、也不是奴隸制,沒有僧侶、也沒有軍隊警察,精神物質生活充足而完美,人們優雅地享受著這種理想中的理想社會。  但在這個鎮上的某一個陰暗地下室,只有一扇狹小的窗戶,重重鐵鏈鎖住,裡面關著一位約六歲的小孩,這個小孩裸身無以避寒,身材瘦弱畏縮,他被咒語纏身,必須關住他以換求歐梅拉斯鎮的幸福與美滿,也就是他成為這個鎮的幸福美滿的代償或抵押!他是一個犧牲祭品。  他的呼喊已經變成微弱的呻吟般,偶而聽到他呻吟的人,關心之後不敢犯忌也不敢犯可能的眾怒,解救出那個小孩,也不敢或不願提起,然後默默離開,默默離開歐梅拉斯鎮從此沒有再回來!



反對理由二:不同價值或效用之間有單一衡量標準嗎?

功利主義標榜是一種道德科學準則,以總幸福和效用多寡為基礎,不評斷個人主觀偏好,成為引領近代經濟學界的思路。

然而所有的效用、價值、成本或效益都能夠轉換為$進行比較嗎?
以下是三個案例

2000肺癌的好處
菸商製作給政府的國民抽菸對於政府預算的本益分析(目的是為了阻止政府課徵菸稅)
結論:老菸槍活著的時候造成比較高的醫療負擔,但會比較早死
相較於政府增課菸稅增加的收入,讓人民因抽菸而早死,能夠讓政府省下更多錢(減少醫療/社會福利開支)

對於功利主義的信徒而言,抽菸讓大家活得短一些有利於政府預算與國庫,不算錯誤或丟臉,初期量只是沒把吸菸者折壽對於其家人所造成的精神損失與幸福效用者算成$ 納入計算

1970+ Ford Pinto

讓民眾憤怒的是把人命的價值折算為$ (而這個價碼還是當時政府機構公定的:20萬鎂/)





從功利主義的觀點來看,福特錯在急就章,沒把帳算清楚(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沒有提前評估考慮進來)


2003 USEPA the benefit of Clean Air Act

這個案例報告如下
謎之音:感覺其實還算得很詳細與用心(小小聲)

clean的空氣可挽救人命的價格是
370萬鎂/命,70歲以上老人是230萬鎂/
=>遭到銀髮族抗議,EPA回收與修正報告

雖然多數人反對把人命定價(感覺不舒服),但事實上許多社會抉擇與法院判決都會將人命折價,換言之,人命有價也能被交換trade-off

人命價格的計算與標準
e.g.,
開車一定會遇到車禍,車禍一定會死人,多寡還能預測(米國一年約是40000+人命,約萬分之一)
1974年能源危機,國會規定55英里時速的上限,目的是節能,結果車禍死亡率與人數減少
1980+國會取消全國性時速上限,多數州把上限提高到65英里/
省下通勤時間,車禍死亡率上升=>
兩位經濟學家以20/小時,把省下的時間成本效益/增加的死亡人數,換算出154萬鎂/

而美國政府設定污染或安衛標準(計算其成本效益),使用的數據是600萬鎂/(換言之,如果打開天窗說亮話,時速還可以再提高


痛苦值多少錢?
心理學家Edward Thorndike

對於申請救濟金的青年進行調查(花多少錢程受痛苦,1937名目價格)
  • 拔門牙4500
  • 砍腳趾57000
  • 吃蚯蚓10萬鎂(What the F…)
  • 住到生活不便的農場度過餘生30萬鎂


一方面顯示出痛苦可以金錢價格化,另一方面有1/3的受訪者對於某些項目不論其開價為何,完全無法接受(無法量化內心的噁心度)


邊沁(臭名功利主義)的接班人
John Stuart Mill彌爾1806-1873






精隨
  1. 只要不妨礙他人,人人皆有(為所欲為)自由(權利);只有行為影響到他人時,當事人才須對社會有所交代(為何要這樣做)
  2. 政府不可以用保護人民免於受自己傷害,干涉人民自由(e.g., 禁煙/禁酒)
  3. 政府不可將多數人的信念加諸全民(=社會與群體主義,壓制異類與不同思想,禁止不同宗教或信仰-異端邪說 )


提倡以上自由與個人絕對權利的理由正是功利主義的觀點-
尊重個人自由權,可以使社會的長期福祉最大化,原因是
  1. 不同意見或觀點的存在可以使主流意見或觀點接受競爭,避免成為僵化教條或偏見
  2. 強迫成員從眾的組織或社群被把人變笨,喪失向上提升的氣魄與活力
  3. 人的心智與智慧如同肌肉,要有鍛鍊與刺激才不會退化;要有選擇的自由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反例是左岸
為了社會和協與進展,所以群眾大家不要GGYY,一切以黨領導的意見為意見;造就驚人成長

反反意見(左岸不過是短多長空)
國家為什麼失敗
打破寡頭菁英壟斷、更廣泛分配政治權力,才能更有效率的開採與分配經濟利益
民主行政效率低,但好處是政治權力分散、受到制衡,進而有利於市場經濟潛力的開發與公平分配

彌爾強調:
凡事從眾是「找到更好的自己或可能」的敵人;每個人有所不同與差異(而邊沁本來的效用與功利主義觀點,其實是忽視每個人性格與需求的差異)


不同的需求或效用不能統一轉換為$來計算
快樂與效用要分成高低級
彌爾的論述觀點:
「如果產生快樂的效用相同,那麼肥皂劇跟歌劇一樣好」(邊沁的觀點)

然而某些樂趣/美德比其他樂趣或美德更值得嚮往、更寶貴(更高級)
e.g., 莎士比亞>辛普森家庭卡通>摔角
學生承認莎士比亞比較高級,但多愛看卡通與摔角A

彌爾論述認為:大家應該要多享用高級樂趣(莎翁歌劇),偶而被低級樂趣所誘惑
多做能夠提昇自己智能的事,努力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而非腦袋空空接受媒體刺激/成為行屍走肉
(然而大多數人卻是希望活得單純、不要想太多/活得那麼累XD)


功利主義兩大支柱

邊沁:始終如一
過世之前自問:自己遺體能有何效用?
1.捐出遺體供解剖
2.遺體製作成標本供刺激後代思想家

遺囑選擇後者(建議門徒與友人應該年年過來瞻仰)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article/20130713/18332956

依循個人理念的一代宗師遺體(在倫敦大學學院,頭顱是蠟像)

彌爾:添加人味(尊嚴與性格)




透過深沉沉重的案例,看清楚自己道德與價值判斷的光譜
90-95%功利主義,10-5%權利主義(可以接受刑求間諜、但不能接受刑求間諜的妻小;只是自己似乎也沒那個勇氣出聲阻止罪惡=共犯;可以接受人的性命有價)

跟窮得只剩錢的人要談功利主義(也只能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切入)
而跟不窮的人要談道德與價值取捨(在意的是大是大非而非利益得失)

得失與是非是兩回事!
以歷史或演化的角度,只看後果(有運氣的成分),不看是非(行為背後的價值取捨=沒有正義或道德可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