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筆記-群眾運動聖經(2/3)

群眾運動聖經(三版)
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Eric Hoffer





1902年生於紐約市,雙親是由德國移民而來的猶太人,父親是木工。
五歲能讀英文與德文(天資聰穎)
七歲那年(1909),母親過世,突然雙眼失明,因此從未入學就讀,也由親戚女僕瑪爾莎照顧。He was raised by a live-in relative or servant, a German immigrant named Martha
十五歲時(1917)奇蹟式地恢復視力,因為害怕再度失明,每天花八至十小時拚命讀書。
十七歲時(1919) 女僕瑪爾莎離開美國返回德國
十八歲時(1920) 父親過世,覺得自己應該如同父親活不過40歲,父親留給他300鎂,下定決心從東岸跑到西岸加州(窮人去的地方)
二十歲時(1922-1932)遷到洛杉磯的貧民窟,一住十年,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做什麼。他在餐廳打過工,但仍一有空就跑到圖書館看書。二十八歲時(1931),起了自殺念頭,但毒藥太苦吐出來=自殺失敗。(體會沒有希望的生活,而活在希望中=沒有腳踏實地)
整個1930年代(30-40),主要靠在農場打零工和其他大蕭條的失業者隨著做物的成熟,由南往北流浪,冬季則到附近山溪掏金。領悟自己跟收容所裡的其他人屬於同一群人:社會不要的人;這些流浪者跟畸零人,可以是建設性的拓荒者、也可是破壞性的革命家。
被困在山裡,蒙田的隨筆集 啟發他寫作
1941珍珠港事變爆發二戰,他想從軍但是有疝氣被拒,想效力國家,於是到舊金山當碼頭搬運工人,一做就是二十五年(1941-1966)。深入底層社會的生活,他的許多觀念都是在工作與觀察工作夥伴中形成的。
1951年出版本書
Hoffer, who was an only child, never married. He fathered a child with Lili Fabilli Osborne, named Eric Osborne, who was born in 1955 and raised by Lili Osborne and her husband, Selden Osborne. Lili Fabilli Osborne had become acquainted with Hoffer through her husband, a fellow longshoreman and acquaintance of Hoffer's. Despite the affair and Lili Osborne later co-habitating with Hoffer, Selden Osborne and Hoffer remained on good terms. (呵,特殊的關係)
1964年成為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科學研究員
1967年他退休。1970年他離開公共生活,「不再寫專欄,不再上電視,不再教學。我要回到自己的洞穴去——那個我起步的地方」

著作反應作者的人生經驗,真實人生往往比其著作精采與真實(充滿血淚與情感)






3團結行動與自我犧牲
前言
43. 無論團結或自我犧牲精神都需要以自輕為前提
群眾運動的活力繫於信徒的團結一致、勇於自我犧牲,以上兩者是一體的兩面;雖然失意者自然而然會產生集體行動與自我犧牲的傾向,想要培養出人們隨時準備好戰鬥與赴死的心態,訣竅在於把他們個人從血肉的自我分離出來
有幾個方法可以做到這點:
1.同化到一個緊密的團體(44-46)
2.賦予一個假想的自我(47)
3.灌輸一種貶低「現在」的觀念與態度(48-55)
4.透過激發熱情,阻止各人與其自我建立平衡(重大我而輕小我,60-63)

呵,各種組織(含軍隊、邪教)的創建SOP


促進自我犧牲精神的方法
把個人同化到一個團體與集體
44.當代群眾運動的反個人主義
要讓一個人自我犧牲,需抹去此人的同一性與特殊性,不會把自己或個人是為人類=沒有自己的價值、目的與命運可言。

古早人類活在部落群體生活型態,沒有個人隱私、活在群體中,沒有個人的特殊性;只有部落或家族可言,家族與部落才是命運單位,單一個人不是。
現代文明生活,反而讓大家產生孤單感、沒有歸屬感=>各種組織與群眾運動反而試圖填補依一空虛。


45.透過認同,個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種永恆之物的一部份
抗高壓的能力部分源自於對於此一團體的認同感,在集中營當中,最能挺得過煎熬的是那些覺得自己屬於某個教派或民族的人,反之個人主義者全都限於崩潰邊緣

碰到苦難與死亡的威脅,光靠個人的勇氣是不夠的,必須要有額外的團體歸屬與信仰,把自己視為某個永恆之物的一部份才能撐過去。如此才能讓人準備好面對死亡,不論是為人類、後代子孫、某個宗教、國家、種族、政黨火家族而死,它們不過是即將被消滅的自我所依附的永恆之物的具象與代表。

而善用以上這點的領導人讓人不寒而慄:不只知道如何可以強化追隨者的意志,還知道把同一個方法反過來用可以折斷反對者的意志。
e.g., 史達林清算同黨政敵時,切斷他們與服務了一輩子的黨與廣大俄羅斯群眾的聯繫=沒有過去與未來、也沒有記憶與光榮可言。
這些面對秘密警察俯首稱臣的人,面對納粹入親切展現出無比勇氣,猶太人有類似:在歐洲,猶太人是下等人、無足輕重;然而到了巴勒斯坦,他們是永恆的民族。

一個女人的行為是妓女或淑女,取決於她被對待的方式(男人亦同)
一個民族的行為是卑賤或高傲,取決於其共同的想像(國家與企業亦然)
同樣的觀念可以應用塑造企業文化、產品/公司形象或者飆股/候選人(呵呵,還好遇到一個教得很爛、為人又假掰的行銷老師,滿口產品聯想與認知的屁話,反而有助讓人於看穿假象)


46.鐵幕兼具物理性與心理性的功用
鐵幕與其說是阻止間諜與破壞者的滲透,不如說是防止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包含思想面)

一方面凝聚內部向心力,人民對於外界不了解,有助內部宣傳;出了鐵幕的範圍,沒有任何有價值與永恆的東西,沒有任何值得欽佩、敬佩或者認同的東西。


賦予一個假想的自我=>戲劇/儀式元素
47.透過遊行、檢閱、儀式與典禮等活動,群眾運動可以觸動每個心靈的心弦
在儀式典禮、系劇表演或遊戲當中,捐軀或殺人都不難。
透過以上活動降低人對於死亡的恐怖性與終極性。

希特勒與邱吉爾讓人民穿上戲服,演出雄偉壯烈的戰爭歌劇。
而在共產國家,生活本身就是一齣不間斷的戲劇,不斷要求人民做出犧牲。

「榮耀」就是一個舞台(做給別人看)的概念,如果沒有人在看或沒有人知道與記得,演員不會賣力演出。凡人之所以願意拋頭顱灑熱血,是希望個人英雄事蹟會被同時代與未來世代的人所歌頌記取。


貶低「現在」
48.群眾運動之所以有很多不切實際的目標與口號,乃是為了對抗「現在」
運動(包含競選)初期,都需要:攻擊過去、把現存制度一律看成(=形容)是老邁與惡毒的。

想要撼動「過去」這座堡壘,需要大量的「團結」與「自我犧牲」,訴求群眾自我犧牲=放棄現在,所以把「未來」看成是報酬,「現在」與「過去」無足輕重和乏善可陳。

因此活動本身刻意貶低「現在」的歡樂與舒適,歌頌嚴格律己的生活,視享樂為微不足道、甚至是不道德與可恥的。

而活動之所以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目標(其實只是空洞的口號)」,正是因為- 大凡行得通或具可行性的都是「現在」的一部份。標榜這些可行與可能的目標=肯定「現在」的價值。


49.希望一喪失,人群就會分裂
沒有對於「未來」的希望,自我犧牲與相互扶持的精神就不可能存在。
一切美好的事物尚未來到,大家會願意把自己所有分享給他人(以獲得日後大餅的權益)

如果「今天」是人們擁有的全部,大家就會死命地多抓住一些「現在此刻」
「希望」一消失,人群就會分裂,大家拼命只顧自己的利益。

只有共同苦難而沒有共同的希望,既不能產生團結也不能患難與共


50.「忠實信徒」把自己視為某種向前無限延伸的事物的一部分
沒有一種矮化「現在」的方法,比吹噓光榮的「過去」和燦爛的「未來」更有力()
因此儘管運動一開始會醜化與厭棄「過去」,到最後總是會滿懷「過去」光榮的「歷史」
e.g.,
宗教追溯到上帝開天闢地
社會運動緬懷人人自由、平等與獨立的黃金年代(有存在過這樣的年代?!)
民族國家吹噓固有領土與千年歷史

透過歷史故事,讓群眾相信自己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不過只是一個參與偉大運動與歷史洪流當中的演員和小螺絲釘。


51.適應良好的人都是差勁的先知
對於「現在」適應不良的異類,才能具備看見改變的種子與蛛絲馬跡。
愉快的生活(=良好適應現在),會讓人執著於所謂的常識與一般經驗,對於鉅變的接近而茫然不知。

遭遇巨變,最手忙腳亂的就是這些自命務實的


52.先知是集反動與激進於一身的人
保守派
不相信「現在」可以改進,認為現今所有缺陷源自於「過去」=>所以安於現在,也不願意去改變(未來不會更好)

懷疑派
活著的才能談論未來,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強。

自由派
「現在」是「過去」的合法後裔,會朝向一個更進步的「未來」不斷成長與發展。(進步史觀)

以上三派人珍視「現在」,不會為了「未來」而自我犧牲

激進派反動派
厭惡「現在」,視目前的狀態違反常與畸形
兩派人都準備好自我犧牲、斷然前進。

差別
激進派
對於人的無限完美具有熱情信念,相信透過改變環境與陶冶靈魂的方法,可以創造出史無前例的美好社會

反動派
不相信人的向善潛力,要讓社會變的更美好,就應該師法上古的成功楷模;換言之,未來應該是壯麗的復古,而不是前所未有的革新。

呵呵,見學+長見識了


53.越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越膽大妄為
這些人(適應不良的失意者)透過貶低「現在」與批判那些安於現在的保守派、懷疑派與自由派,而獲得一種隱約的平等感。

鼓吹不切實際與不可能的任務這對這些人的胃口- 因為可以掩飾自己的無能與不被檢驗目標是否達成(可以把失敗歸咎於目標太高不可能達成,而非是自己無能與唬爛做白日夢)


54.渴望而非擁有,才是人們願意赴湯蹈火的動力
人會願意為渴望的事物而死,多於為已經擁有的事物而死
「未擁有的東西」比「已擁有的東西」更具吸引力(除非當事人有大智慧- 認清自己不需要擁有或曾經擁有)

夢想與願景都是有力的工具,一個貨真價實的領袖一定擁有務實的心靈也會體認到上述工具的價值。
築夢踏實+善於洗腦、誘惑人心與煽動群眾XD


55.自我犧牲的動力不可能是出於任何具體利益的考量
人最真實的東西莫過於他/她的性命,任何具體的利益都比不上性命。

軍人為了勳章、國旗與所謂同袍情誼而赴死
創業家為了理念理想而犧牲一切
革命家為了古老土地與民族的神話或歷史認同而死

工地職災死亡的工人與Ubereat死於交通事故的送貨員,導致他們喪命的直接原因看似是職業災害,間接原因是弱勢與貧窮,但真正原因是渴望脫貧與美好的生活。另外想到電子業的工廠中,有不少operator其實開B名車上下班,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有份正常的工作,以免受到親戚或社會議論;反而看似風光的幹部與廠長,每天戰戰兢兢忍受各種不合理的KPI與情緒壓力,相對之下,其實這些幹部才是窮人...,為錢折腰與出賣自己的人生與生活(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生活重心)


56.任何有效的主義:必須是「違反天性、違反常識與反歡樂的」
自我犧牲的精神與行為是一種對於現實認知不足的衍生物
有能力客觀觀察與理性判斷的人,通常不會有殉道的念頭。

要擅動群眾運動,就必須要讓群眾喪失判斷力與理性思考,教義與洗腦的有效性不由它的奧妙性、崇高性或正確性所決定,而取決它能夠把個人隔絕於自我思考判斷與外部世界(朋友圈)有多徹底


57.教義不是讓人去理解的,而是讓人去信仰的
總是聲稱自身是唯一的真理(妖和魔都說自己好)

只有讓人不解的東西,人們才會百分百的信仰 =盲從(能夠理解的,反而讓人不削或需要花腦筋思考;人性本賤,欸)

教義三要素(=為了把人搞糊塗)
1.複雜晦澀
2.含糊不清
3.無法驗證


58.忠實教徒膽敢從事史無前例或不可能的任務
力量源自於(這種無知的)信仰

黑天鵝作者:信仰本身沒有理性可言,




59.擺脫「自我」的衝動也能夠擺脫「理性」與「顯而易見的事實」
失意者比非失意者更容易接受教條。
易於欺騙自己的人也易於被別人欺騙,
一方面容易被說服與被人牽者鼻子走,另一方面也喜歡欺騙別人。
物以類聚


60.煽動激情可以推翻一個人的理性與期自我的認知
一些切合實際與十分必要的改革,仍然需要強烈的熱情才能實踐,而且無法擺脫群眾運動當中的種種荒謬蠢行。

要實現變革,人的可塑性不可或缺,而人的可塑性是團結(從眾)行為與自我犧牲的副產品。

透過在追隨者心中點燃與煽起激情,可以防止追隨者恢復保守原形與提高可塑性。


61.狂熱者只能被煽動、無法備說服
狂熱者覺得自己不完整與不安全,無法從自身或者自身理性可以接納的事物中獲得自信;自信、完整的安全感只能從其激情依附的事物中得到。激情依附是其盲目獻身與篤信的根本,他深信只是因為自己精神必須有所寄託,而非此一事務正確且神聖

無法用理性或道德說服一個狂熱者放棄他的大業。


欸,我是True Believer的對立- Skeptic(凡事抱持保留與質疑)


62.宗教狂熱者的對立面不是狂熱的無神論者,而是溫和的憤世嫉俗者
不同類型的狂熱者看似南轅北轍,其實有如一個模子般的相似

真正對立的是狂熱者與穩健派
沙文主義的對立面不是叛國賊,而是理性的公民,因為理性公民對於殉道與英雄事業不感興趣(上有老母下有妻小,顧好肚子比名流清史重要)


63.寬容是一種軟弱、清福與愚昧的象徵
對於狂熱者而言,追求反而是完全順服與正確的心安快感(Risk Free, Moral and Political Correctness )

共產主義的成功並非宣傳統戰伎倆高明,而是它符合中下貧苦階層需要寄託的懭熱需求,民主制度提供不了什麼神聖偉業可供依附(只有投票權與選擇的自由)


64.軍事將領知道如何鎮壓群眾,卻不知如何戰勝他們
群眾跟軍隊其實非常相似:兩者都是抹去個人獨立特質的組織。

而軍隊只是政府維權/保持現況的一種工具,無法提供士兵通向救贖的道路,將軍懂得計算戰敗的可能性,並盤算如何投降。
沒有軍法的束縛,軍隊崩潰之後,就是一群反覆無常與軟弱的群眾

群眾運動是一種追求永恆的工具與手段,為摧毀現狀而生,活力來自於信念而非各種制度與規定。群眾領袖從追隨著的聲音獲得指揮權力。
群眾運動只有當得勢與成功之後,才會變得跟正規軍與官僚體制一樣,失去當初的苦行精神與虔誠,變得紀律廢弛、重視享樂與爭權奪利(而非犧牲奉獻)



團結催化劑
仇恨
65.群眾運動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卻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團結催化劑中,最容易運用與理解的一項,就是仇恨。
仇恨可以使人快速忘記自我、自己的幸福與前途。

宗教宣傳大愛無能為力的事,可以靠共同的仇恨做到。
群眾運度的強度跟魔鬼的具體度與鮮明度成正比。
e.g.,
希特勒把猶太人宣揚成魔鬼
冷戰東西方把對方是為邪惡與醜陋
中國人之所以團結,是因為遇到日本入侵(而非蔣介石領導)


66.共同的仇恨可以磨平彼此間的差異

67.一個理想的魔鬼
最理想的神只有一個,最理想的魔鬼也應該只有一個(一次不要太多)
魔鬼的惡劣醜陋再怎麼誇張形容都不為過


68.恨是最有力的凝聚劑
愛一個人不會尋找同好,恨一個對象/渴望報復卻會尋找有志一同的人
不可理喻仇恨的由來與發揮凝聚力的作用在於- 人們想掩蓋自己貧乏、無價值、罪惡感與缺陷;自卑轉化為對於他人的仇恨。最好的掩蓋方式就是找一群人-人越多越好- 真正要別人接受的不是恨的理由,而是這種發洩情緒的罪行


69.恨意源於自卑
恨意源於自卑,多過於合理或當事人受到的悲憤委屈。
當我們揭發別人過錯使對方羞愧時,對方的反應往往不是變得謙卑與柔順而是更咄咄逼人與反駁對方。死不認錯可以把自己罪惡感與內疚給淹蓋掉。

每一種厚顏無恥的言行、死不認錯的表現背後,都存在著罪疚意識。


70.恨或寬大為懷
去傷害我們恨的人,會讓恨意更火上加油。
寬大為懷的對待敵人,會讓我們削弱對其恨意。


71.如何消滅罪疚意識(良心)
說服自己:我們所恨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底等生物,活該受到懲罰甚至滅絕也不為過。
我們必須恨他們,不然通向自由的門就會打開。


72.強烈的罪疚感
越崇高的理想帶來實踐上的落差,孕育的恨意就越兇猛。


73.每一個群眾運動會按照他選定的魔鬼形象來形塑自己
恨一個擁有不少優點的敵人比恨一個一無是處的來得容易
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讓美國人是個差勁的憎恨者,一個美國人對於另一個美國人的恨意遠比對於任何外國人的恨意更強烈(同類niche牴觸更容易發生衝突與競爭)

可怕與恐怖的是:
被壓迫者會模防他們壓迫所憎恨的壓迫者,以邪惡報復邪惡,讓邪惡得以延續。
e.g., 基督教早期受到迫害,之後換基督教迫害其他宗教

煽動仇恨與不容妥協是發起團結與禦敵的好用工具,但是代價是:連帶破壞、犧牲與喪失很多本來要守護的價值


74.大混亂就像是墳墓,是平等的溫床
失意者看到有錢人走下坡與正直者受辱時會深感安慰,在沒落與混亂中看見人類的平等(與減輕自己不得志的失落)

失意者對於理想世界的嚮往與呼籲,其實源自於渴望現有的社會秩序毀滅與期待的是世界末日。


75.炙熱的恨意可以给空虛的人生帶來意義與目的


76.仇恨是人類各種客觀情感當中的一種成分
一切的熱誠、激情與希望,分解與落空的時候都會釋放出恨意
而透過激起恨意,也可以合成與產生熱誠、激情與希望


77.捨棄自我的人極容易產生各種激情,其中包含仇恨的激情
自我否定的人很容易覺得他們有權對別人冷酷無情。
忠實信徒看似謙卑外表的內心,其實是傲慢自大- 覺得自己被上帝挑選/自己擁有唯一的真理,不聽從與順從的,都該毀滅與滅亡。
另外當拋棄自我成為某個組織或團體的一部分時,拋開的不僅是個人的利益與生死的考量,個人責任與道德判斷也一併被拋棄

群眾運動讓人喪失自我獨立性,卻也讓人獲得拋下道德與理性束縛的自由:(以各種自己不理解的理念、口號或神祇之名)毫無愧疚地去恨、恫赫、撒謊、凌虐與背叛

把各種高貴動機與渴望轉變為暴力與仇恨的,並不是詭計多端政客蓄意操弄的結果,而是由愛上帝、愛國等熱誠所吹生的團結產生的後果與後遺症。

無私的奉獻=去人性化


78.模仿是重要的團結催化劑
群眾的團結要靠一心一德,而一心一德的實現靠模仿與服從
要拋棄舊的、讓人厭惡的自我與獲得一個新的自我,兩者都可透過模仿達成與實現。
歸屬的渴望=掩埋自我,越不信任自己與自己的判斷=越容易模仿與追隨他人


79.排斥自我
例如兒童或者長不大的大人,缺乏鮮明的個體性,心靈沒有武裝/思想沒有批判性,無法抵禦任何外來的影響力- 輕易地從眾與放棄自己的思考與判斷。
欸,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從眾與忌妒- 要的是別人想要的。


80.優越感可以抵消模仿心理
美國只所以能夠成為民族的大熔爐,是因為大部份移民都是最貧賤的人,在其母國受到鄙夷與排斥,移居新大陸是因為渴望拋棄舊身分,獲得新身份與生活,自然擁有模仿與適應的能力。

陌生的環境對這些人而言,不但不是阻力,反而是一種吸引力;重新學習新的語言,讓他們對於自己的重生幻決更形逼真。


81.忙人比閒人更容易模仿(被洗腦與從眾)
模仿是解決問題的捷徑,當沒有意向、能力或時間去毒自解決問題時,模仿與從眾是個選擇。

如果要處心積慮把一群人融合為一個緊密的團體,不斷安排活動這些人參與投入,是個相當有效的方法。

職場暗黑幽默
某個知名的富豪,非常有名非常有錢,有一天電視臺採訪他,問他致富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說:「需要努力的工作而且又不求回報」。

記者就非常驚訝,因為這個富豪在當地的名聲不是太好,就問道:『您是在相信了這樣的原則才致富的嗎?』

富豪回答:「當然不是,我是在我的員工相信了這個原則之後才致富的」


82.擁有團結體制的原始人要比不團結的公社與部落更容易現代化
被征召入伍的平民,會比他身為平民時,具備更強的模仿力(從眾)

一個徹底團結的群體因為具有高度的模仿性,故其彈性與適應能力也十分強大,要採取改革新錯失或改變方向都輕而易舉,如日本的現代化、近代蘇聯的轉變也比一盤散沙的帝俄 強很多。


說服與強制手段
83.宣傳家只能使群眾信仰他們「已知」的事情
宣傳與廣告的力量其實沒有想像或歷史記載中那麼大
宣傳家所做的事只是把聽眾心中已成形的意見和情緒引發至沸騰與翻滾的程度。
情緒奔放的胡言亂語與響亮的口號,要比邏輯無懈可擊的精確語言更能引起失意者的共鳴。

呵呵,要大選了,很快者可以知道菜包與草包何者會勝出(選民的腦袋比較偏向何者)

宣傳再高明,都不能使那些懷疑與失去信仰的人再度相信,為了以防萬一,群眾運動必須有所以準備,以便在人們不再相信時,用武力使他們相信。=>宣傳要奏效,背後必須備著一把利劍。


84.越有理由內疚,宣傳就越狂熱
使用強制手段使人信服的,跟因受強制手段信服的,都需要相信:他們所強加或被強加的信仰,是唯一的真理。
否則前者會覺得自己是罪犯,後者會覺得自己是出賣靈魂的懦夫

與其說宣傳的目的是為了說服別人,不如說是為了說服自己。

呵,這讓我想通很多公司內部宣傳自家公司的歷史與創辦人豐功偉業的道理。


85.狂熱可以帶來暴力,暴力也可以孕育狂熱
人需要有狂熱的信仰才能使他的懦弱與不理性站得住腳

施暴者與承暴者都很容易發展出狂熱的心理狀態
恐怖手段不斷能夠威嚇敵人,各可以讓忠實信徒對於自己的信念受到激勵與強化。
伊斯蘭教靠武力手段傳播開來,但被迫皈依穆斯林所流露的虔誠比第一批阿拉伯人更強烈,他們十之八九都是真心悔罪,而不是口頭敷衍。


86.征服與說服往往相伴而行,而後者是前者的藉口與工具
傳教往往必須有刀劍作為後盾,改革只有在獲得諸侯或政府支持時,才能獲得發展,否則很多理想與願景不過只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法則。

今日共產主義的威脅不是其理念,而是因為背後有一隻強大的軍隊。
當群眾或運動只能在被說服或是強制手段中二擇一的話,通常選擇的是後者。
說服曠日費時、而且不保證會有成果。


87.熱烈的信仰可以有效發揮暴力
個人獸性所發出的暴力不夠兇殘也不會持久,通常是間歇性的,也會受情緒與理性猶豫的妨礙。

因此群眾需要熱烈的信仰,不單是祂可以抵抗高壓與敵人,也是因為祂可以讓群眾有效地發揮暴力與無理性的兇殘。

謎之音:那麼蒙古人的信仰與征服世界的原動力為何?


88.理論與實際越是矛盾的運動,越是熱衷把自己的信仰加諸他人
其實本質不過是唱反調,追求一個終極與不容反駁的証明,證明自己是唯一的真理,透過轉化別人來增加自己的信心。

一群使徒、征服者和一群逃亡者並沒有多大的差別:都是想要逃離自己與家園。事實上這三者經常會相遇、混合與戶換角色。


領導
89.領袖要到時機成熟才能扮演他們的角色
當條件尚未成熟,一個領袖本事再大,也是不會有追隨者。在他們出場表演以前,要有種種事故和其他人士的種種活動替他們把舞台佈置就緒。

發號施令者在緊要關頭的出現,只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當中的最後一件。


90.領袖最神秘的能力,不是掌控群眾,而是控制與誘惑一小群能幹之士
智力過人、性格高貴與思想原創都不是必要條件。
領袖的主要條件是:
大膽破格、鋼鐵意志,相信自己是命定之人,具有強烈憎恨別人的能力、藐視現在與個人人格(不能尊重個人)、懂得利用人性的弱點、喜歡排場與厚顏無恥;有能力贏得與維持一小群能幹助手的絕對忠誠。最後一種本領最重要也最難學。


91.領袖必須要是務實與現實主義者,但說起話像是夢想與理想主義者
某種程度的心靈不成熟是卓越領袖的條件之一,爭取到群眾支持的並不是領袖的智慧而是他們無邊的自信。
見解的精闢或對錯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敢於擺出自負的姿態、完全藐視他人意見,敢於一個人單挑整個世界。

不過換成是一個有智慧的領袖,如果他對於自己的知識與智慧有絕對的信心,那成功的機會是相同的。

某種程度的矇騙對於領導權的鞏固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在當下,沒有任何具體的利益足以讓追隨者忠貞不二、視死如歸。

任何英雄事業的成功都繫於絕對的服從與追隨領袖,力量來自於盲從與死心眼。


92.忠實信徒不管行為多麼粗暴,他基本上都是一個服從的(工具)
日本與納粹的暴徒是有史以來最有紀律的一群人。
各種狂熱主義與偏激思想的份子,平常是安分守己的工人或者家庭主婦


93.失意者樂於以個人獨立性交換免於做決定的自由
如同軍隊的情形,生活貧困不安全的人,要比自給自足的人容易服從。

在危機期間,因為個人單打獨鬥無法生存,有助於領袖的產生。


94.順服於一個領袖不是實現目的的手段,順福領袖目的不過是有助於個人避開失敗之責
跟隨領袖與從眾,目的不是為了增加成功的機率(領袖會把大家帶往何處、或是方向正確與否,是不重要的次要考量),而是當面臨失敗時,不需要承擔失敗的問責。


95.與其說領袖是領導人民,不如說是追隨人民
群眾運動領袖與自由社會領袖的差別:

自由社會領袖只有在盲從群眾智慧與良善的情況下,才能維繫民眾對他的支持。找出與跟隨搖擺的民意才有選票。(領袖不過是實現民意的工具)=>自由選舉的狀態

換成是群眾運動或領袖可以施用殘暴手段時,反而必須把所有追隨者視為懦夫與愚民。(民眾是貫徹領袖意志的工具)=>左派以黨領政的玩法


96.沒有撕去自己特殊性與差異性的人會難以融入
以美國來說,大家共同特質是追求美國夢,美國夢=賺錢+征服世界

那些懷抱自由、正義與種族平等想像來到美國的人,會發現美國的現實不足與醜陋之處,難以融入。


97.行動人之間的「國際」
有獨立想法與思考的人,彼此很難共事,然而行動人之間很容易發展出同志情誼。
一個共黨書記與一個資本工業家的共同性,大於一個馬克斯思想理論家。


98.失意者把行動是為醫治他們痛苦煩惱的良方
踢正步可以讓人心無二用、扼殺思想與冺滅個性。
列寧、托洛斯基、墨索里尼、希特勒,大半輩子都只是在咖啡廳或會議中放言高論,卻在一夕之間變成當代最能幹和最不知倦怠的行動者。


99.成功的行動往往帶來自身的終結
當運動獲得成功=讓所有支持者的精力與熱情獲得宣洩,此時信仰與所謂神聖事業不再是最高目的,大家回歸現實生活,所有的熱情只是行動機器的潤滑劑。


猜疑
100.猜疑是群眾運動一種統治機制
失意者的心靈充滿恐懼、惡意與猜疑
彼此相互不信任與猜疑不但不會帶來分裂,反而帶來強固性:群體成員熱烈遵守行為與思想準則,以防受到猜疑。

猜疑是忠實信徒的神聖義務,隨時保持警覺,以防破壞者、間諜與叛徒。


101.相互猜疑把大家緊緊套在一起
只有在一個寬鬆與自由的社會,人跟人間的友誼與忠誠才可能存在
亞伯拉罕犧牲獨子以證明對於耶和華的虔誠
狂熱的納粹與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犧牲家人親友,以證明對於黨的忠貞。

群眾運動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所鼓勵的自我犧牲,也包含了對於道德與情感的犧牲

當人的熱情依附在仇恨、貪婪、野心、毀謗與叛變上時,表現優異。


團結的效應
102.忠實信徒永遠不會覺得完整、永遠不會覺得安全
團結與融入團體,是一個「失」大於「得」的過程。
減損與失去的是:
個人的特殊性與身份、自由選擇與獨立判斷的能力、各種慾望與衝動必須壓抑

得到與增益的是:
信仰希望、自負與自信
然而其源頭反而是消極性的- 不是人生慈悲與智慧的蓄積,而是從無意義生活中的解脫感(從個人無意義的身分,進入到另一個團體生活的身分)


103.獻身乃是個填不滿的無底洞
即便是自給自足的人,身處(需索無度的)群眾運動,也很容易被搞得不完整與計被依賴性(身陷各種不滿情緒、不安與仇恨)


感想:
  1. 適量的信仰與熱情有助身心健康與人生圓滿,過度的激情有害身心;與狂熱的忠實信徒保持距離(不要讓對方發現我是忠誠懷疑者),有助於安居樂業與維持人生滿意度。
  2. 團體與組織塑造過程,就是造業與失大於得的過程(服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無怪乎道家會鼓吹無為;追求高薪與豐功偉業(填不滿的無底洞)可謂是一種罪行與愚行。(人生唯一過量無害的就只有慈悲與智慧)
  3. 奴役與奴隸有兩種:一種被利益綁架,另一種被情緒綁架;而後者又可以區分為他人的情緒勒索與自己的不滿/不安情緒。能夠放下利益與擺脫情緒與感覺,其實人生海闊天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