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3/4)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第三部 處在有意識的狀態中
第七章 意識觀察
定義意識
一種對於自身與所處環境的認識的心智狀態
以第一人角度、排他狀態(他人無法觀察)的方式來經驗到自己的意識

而意識的狀態通常只有在我們清醒時才能夠被自己感覺到(睡著或被麻醉時,沒有個人意識可言),而昏昏欲睡會降低意識的程度

「意識」不等於「心智」、也不等於「認知良知(self conscious)



意識解構
從睡眠或麻痹中清醒過來=come to consciousness
意識的三要件
1.清醒(沒有睡著或被麻醉)
2.要有運作的心智,能夠邏輯思考與做出決定VS 植物人
3.有一個自我感的主角(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有過去的記憶,別人感覺得到你的獨特性格與思維)


除去自我,留下心智
醒著、擁有心智與擁有自我,三者是不同的腦部過程,由腦部不同的區域間互動天衣無縫的融合為一,當事人幾乎無法暸解整個事情如何運作。

如果一個人醒著,而且心智具有內容時,將自我的概念加入心智就會產生意識,這個自我概念會引導心智內容來滿足個人需求,並因而產生主體性與強化自我概念感。


建立工作定義
情緒表情是意識是否存在的表徵
植物人與精神病患沒有表情
人睡著雖然沒有心智(無法做出行為決定與判斷),但做夢會說夢話、有表情與肢體動作=>代表有意識

情緒在中腦環導水管灰質區、孤立徑核及臂旁合等腦部區域的互動下,完成情緒的表現,以上結構的整體反應產生了身體感覺(原始感覺)
失去意識的神經損傷或麻醉會讓以上區域喪失功能。


意識的種類
意識是變動的(而非 非開1即關0),低於某個門檻會無法運作
意識強度:
有時候昏昏欲睡,有時候參與激烈的辯論
遲鈍到敏銳之間有不同的強度等級

意識範圍:
有時獨處,關注的只有當下的自我(核心意識)
有時看電影或跟同父異母兄弟姐妹討論遺產如何區分,心思與想像力飄到遠方與未來(自傳體意識)
人在做白日夢與想像時,意識範圍也會在以上兩者間游移。

所謂的「自我」其實很難界定。


人類與非人類意識
其他物種也會擁有意識,只是可能不如人類複雜
意識的出現早於語言,語言並非產生意識的核心要素
然而高層次的意識,如自傳體意識,仰賴語言作為表現與溝通的工具


意識不是……
佛洛伊德講的那種潛意識

意識有兩個部份
積極的思考與理解
消極的接受刺激與聆聽、腦中形成感覺與圖像
腦部透過類似電影剪輯的方式來處理(=篩選與排序)這些圖像與資訊=選擇性記憶與偏誤性詮釋(大腦記憶空間有限)
直覺性的反應(節省能量)在演化的過程中比意識(耗費能量)出現的早

直覺性的反應=>情緒感受=>理性思考(強度與反應速度遞減)
意識的出現與存在只不過增加生物體生存的可能性,用來有效率的預測情境、猜想可能後果、駕馭可能的未來與想出解決方案

偏見=後者(理性慢思)意識到前者(直覺快思偏誤)
意識允許生物體認知到自身狀況,不單是知道環境狀況,還能有自主意識
Not only Being(存在) or Doing(有反應) but also Awareness
從無意識的反射反應,到有意識的探索試誤與猜測創新

意識不過是生命管理演化的後到者,然而它的出現將整個遊戲提升了一個等級。


佛洛伊德式無意識 
潛意識受到性的支配,察覺到在意識水平面下運作的心智過程(如夢境)
夢境中描繪的自我,不是由平常與正常運作的自我所引導
日常與正常運作的自我透過深思熟慮與反省所展開。



第八章  建立意識心智
一個暫行的假設
其實是好幾個假設
1.意識與心智太複雜,沒有單一的裝置或機制(一言難盡)
2.意識=覺醒(沒有睡著或被麻醉、催眠)+心智(邏輯能力)而自我()是特殊元素
3.自我有幾個階段與階層




4.從生物演化的角度,先有「原我」,再來有「核心自我」,能夠覺察到自己、依目的與企圖而採取行動;最後更複雜的社會文化環境與額外知識被儲存與記憶,被範疇化、符號化、聯想與想像成為「自傳體自我」
5.意識與自我其實繼續演化中,數位革命與全球文化與資訊的影響,都會造成心智與自我的結構性修正壓力



探索意識的大腦
意識與自我 代表該個體(該生物體內所有細胞)的生物價值與價值取捨
目前的研究與知識僅能解釋意識與心智,無法理解「自我()
難怪「自我」對於人與人所創造出的法律、哲學等,有著崇高的地位


預覽意識的心智
心智往往被許多感覺、自我想像與記憶所矇蔽
只能透過內省、自言自語來觀察,也很難剝除自我身份、過往記憶與各種想像與預測的包袱,看見當下單純的心智意識(無我)

人可以感覺當下發生的事情,然而感覺並非事情的全貌,對於事情的全貌在意識心智的深處中正在被詮釋、價值判斷與紀錄著(並非無偏誤)
這些感覺介於愉悅與痛苦之間,是所有情緒的原始樣態。

原始感覺由原我產生,大腦與意識心智再將這些感覺進一步處理與詮釋成為「我」活著的身體(受我控制)以及相對我身體以外的對象或事物所產生的感覺,類似音樂或圖像。


意識心智的成分
意識心智的構成,係透過「覺醒」狀態與各種「圖像」 (意識流)

覺醒狀態的微妙平衡,依靠下丘腦、腦幹與大腦皮質間的密切互動與影響。
下丘腦的功能又和獲得的光量有關,當飛越好幾個時區就會產生時差感,這又和體內激素分泌有關(激素分泌基本上和日夜週期相關聯)
腦幹也會自動與無意識回答那些沒人問的問題,e.g., 當下情境對於觀看者而言有多重要?(=覺醒與警戒的程度)
而涉及覺醒的腦幹區域有別於產生原我的腦幹區域兩組的神經元都參與了生命機能調節的工作,以不同方式對調節機能做出貢獻。

圖像(意識流)而言,它附屬在腦中接受處理過程的對象或行動
而腦部貪婪的(身體VS外界)地圖繪製過程,導致它自言自語產生自己的工作地圖=>這類的圖像可以轉換成為數學描述、音樂符號與文學創作;數學家、文學家與藝術家擅長這類的圖像描繪。

意識=腦部地圖繪製能力所產生的圖像,自發且自覺被感受到,包含情緒的感受
最後所有的圖像出現在大腦皮質的初期感覺區域與特定腦幹區域的工作空間中。
此圖像空間由許多皮質與皮質下部位所控制,而這些部位可以容納以休眠形式記錄下的意向性知識=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運作。


原我
是大量不同神經模式整合體,這些神經模式會時刻將生物生理模式維持在暪定面向與會製成地圖。
原我地圖特殊之處在於它們不但產生出身體圖像,也產出感覺的身體圖像
e.g., (內外部)痛覺





大腦構造和功能

藉定心智的觀點時,感覺門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觀點」
代表只能看見自己以外、無法看見自己;對於任何發生在個人心智與生理作用以外的外界事物抱持著一個立場。

原我:
1.感覺包含身體機能、(腦部的)身體感(身心交融的共鳴迴圈)
2.腦部描繪的外在圖像(觀點/觀感只出現在腦中,真實外界事物是價值中立),但有各種感受(喜悅、快樂、痛苦)
3.原我不是腦海中自言自語的小人,也不含有任何資訊或價值判斷


核心自我的建構
需要將一個「主角(自我主體)- 前所未見的東西引入以上只有感覺的原我與心智過程
核心自我= (身體的感覺)+(對外界事物與刺激)的判斷

加入單純意識(感受)過程,並因此產生意是心智的是一系列的圖像,自我以圖像的形式出現在心智過程中,不斷的訴說故事與自己的詮釋和感覺

搭配大量記憶、語言與推理能力的腦部,以上核心自我擴充誕生了自傳體自我

而當我們在一個安靜房間、閉上眼睛時,不會失去意識:核心自我的回憶與想像可以修正原我。
核心自我也會對於各種圖像給予評價,依據生物體的需求與目標來形塑心智。
超級奇妙的人腦,萬物惟心,人是自己還有一切事物的裁判,人可以輕易騙過自己(安慰劑效應);科學方法(唯物論)的出現彌補了人主觀的偏誤與定見。


核心自我狀態
原我的內感覺要素以上腦幹和腦島為基礎
感覺門戶要素以體感覺皮質和額葉眼動區為基礎

當一個被知覺到的對象參與了情緒反應,並改變內感覺地圖時,接著就會導致原我的修正,因而改變原始感覺。



而創造原我的一致性敘事會需要一些協調角色與機制:
包含上丘與視丘。


參訪建構意識心智時的腦

眼睛觀看海鷗飛翔與吃魚=>視網膜訊號抵達視覺皮質=>訊號也在其他腦部區域平行接受處理=>認識性感覺(辨識訊號是海鷗)+產生感覺



第九章  自傳體自我
有意識的記憶
自傳體自我=某種自傳,包含個人記憶、生活經驗總和與未來的計畫與期待(明確或模糊)

當核心自我受到各種情慾與感覺的暗示或直接露骨的操控時,自傳體自我過著雙重人生:理想化自我、有著各種道德規範在清醒時刻,然而另一方面也有著潛意識、在無意識與夢境當中重構或重播各種生活經驗與想像;各種價值判斷與思維圖像在有意識的反省與無意識的處理過程中,得到重新評價並無可避免被重新排列、或多或少受到修正。

隨著歲月與時間流逝,我們對於自身的認知與理解就這樣巧妙地被記錄與逐步改寫。
自傳體自我運作時,不是讀取大部分的記憶或知識,而是視當下的需求(隨機自由聯想)回憶幾個特定相關的插曲(key episode);然而就算是插曲數目有限時,參與建造自我的片段(與排列組合)也是極為複雜的,(理解)自傳體自我的難題在此。


建構自傳體自我
大腦建構自轉體自我的策略
1.大量的定義性/傳記型的記憶組合必須聚集在一起,以方便備存取;而這些組合(其實有形與無形中不斷在修正)界定了當事人認知的自我也產生相關感情
2.這些組合與圖像為數眾多,腦部需要能夠協調記憶召喚的機制,將這些記憶組合與感情圖像傳送到原我進行互動、並將互動結果維持在一個一致的模式中
3.此一協調過程複雜,然而卻是在短暫的瞬間內,將各記憶組合與感情圖像拼湊在一起。對於個人而言,這些記憶組合與情感圖像=自我意識 & 全腦各區域協調共鳴互動。




協調的課題
協調並非由腦部某個特定部位所驅動,而是圖像性內容引入心智過程的順序與分配這些內容的價值與權重,受到先天腦部原始意向(生物本能與慾望)與後天價值學習與經驗教訓所得的意向的影響;
簡單來說:就是因人而異、一樣米養百種人;人的抉擇與選擇沒有信效度、一致性與再現性,而對於當事人而言,這協調的結果自我感覺良好、不覺得(沒有自覺發現)矛盾衝突。


協調者
視丘神經核位在大腦皮質與腦幹之間,適合擔任居間圖像除第者與協調者的角色,另外可能的協調者還有CDR區域(6)
神秘的帶狀核claustrum,也是候選人之一


後中皮質可能扮演的角色
還太複雜難解,只能透過猴子與追蹤劑來釐清路徑




運作中的後中皮質
大概只能想像與猜測 後中皮質如何對有意識的心智作出貢獻(太專業,我看不懂作者這部份的說明)


關於後中皮質的幾個想法
1.麻醉不單是止痛,而是以最激烈的方式來排除痛苦=完全中止意識、讓人癱瘓
2.麻醉=抑止神經迴路傳遞訊號/完成任務
3.異丙酚(propofol)可針對後中皮質、視丘與腦幹被蓋三區域可以發揮作用達成良好麻醉效果,換言之後中皮質、視丘與腦幹被蓋這三個區域就是產生意識的關鍵部位
4.透過觀測睡眠期間的腦部活動,也可以判斷比對 隊於產生意識有所貢獻與影響的腦部區域
5.觀察各種疾病病患(阿茲海默症)的腦部
6.昏迷、植物人與閉鎖症的對照


關於意識疾病的結語
大部份意識混亂是由各種腦部各區域失能狀況所引起(失智症、小兒麻痹)=>不可能完全恢復
某些案例是化學性(毒癮、糖尿病血糖過高)=>透過治療可以好轉
腦幹損傷導致的昏迷與植物人狀態,會損傷核心自我與自傳體自我(=只是活著,而沒有自我意識)
某些皮質功能不良(身心障礙)的病人,則會可以擁有部分的自我意識(甚至是被困在自己身體的漸凍人有完整意識)
部份自傳體自我受損的病人(失智症、失憶症),生理機能控制正常,能夠在當下進行邏輯推理與運算,但他本人的自我認知沒有一致性

欸,健康是一種無價的奇蹟,擁有好手好腳與好腦袋要懂得珍惜與善用,然而這項老天借來資產(=好手好腳與好腦袋),總有一天老天也會收回去,該如何跟老天交代與說明報告:自己已經善用這軀體do something 無愧於天、無愧於己? That’s the Questi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