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經濟學的新視野(上)

經濟學的新視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63108

 

林全的人脈地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8888

 

朱敬一吐槽林全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1021705

 

第一篇 21世紀全球經貿新局

 

 

1.到底什麼是知識經濟?

 

1990-2000經濟局勢的遽變

1990全球十大企業只有2家美企,15大銀行沒有一家美國銀行

2000全球十大企業有9家美企,15大銀行有9家美國銀行

期間

出現M型化

 

 

知識經濟VS傳統經濟

傳統經濟

產出Y=f(資本K, 生產資產L),規模產出與報酬遞減(用兩倍的人力與機器設備得到少於兩倍的產出)

生產資產(產房、教室、機台設備)有排斥性+會折舊(線性關係+損耗)

e.g., 汽車製造業-福特

 

知識經濟

產出Y=f(資本K, 生產資產L, 人力資本H),規模產出與報酬遞增(用兩倍的人力與機器設備得到超過兩倍的產出)

知識與人力資本沒有沒斥性=>越多人用反而效益越大+知道越多人學習效率越高(非線性的強者越強)

e.g.,微軟

 

一樣的人,在前者稱為勞工與費用,靠體力做事(最終被裁員餓死),在後者認定為人才與資產,靠腦力賺錢(撐死操死)

 

 

教育體制與國家社會的脈絡

從農業轉工業化大量生產,需要精緻化、講求紀律與品質管理=>從貧窮提升為中產階層

從工業轉資訊與知識經濟,需要搞怪、創新、破壞與包容=>把中產鐘型分配變化為拉大貧富差距(富者越富、強者越強)

 

 

知識經濟社會的危機

1.貧富差距拉大(富者越富、強者越強)導致的社會分化(極左極右、極端保守vs極端叛逆、上流階層vs下流階層、知識擴散vs 知識閉塞)

2.分工越細的社會,每個人越不知道他人在做什麼+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喪失目的理性與社會關懷(只管達成KPI不管背後目的與意義)

3.知識變成個體競爭工具(專利蟑螂),而非分享幫助整體變得更好

4.知識資訊本來該被人所運用,現在知識與資訊反過來綁架與操弄人的理解與認知 (誰掌握的知識與資訊的渠道,誰就掌握了執政的入場券)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66/article/12020

5.知識的幻覺與假象(一堆高學歷的鄉民)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8/12/13.html

知識的根基是透過犯錯來認識與理解知識的真偽與適用範疇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8/04/23.html#more

 







 

 

2.網路經濟何「新」之有?

https://prezi.com/njeyghifaydi/presentation/

網絡效應,規格共用互通比好用效能佳更重要=>全球化與網際網路加速了以上網絡效應

短期利潤不重要,可以引君入甕套牢比較重要

 

 

 

3.WTO與全球化

 

國際貿易≒人際貿易,背後是比較利益法則+交換/交易互蒙其利

 

國際貿易與人際貿易之間的差別

國際貿易交易成本高:包含交通運輸、關稅(國外商品進來之後是否享有與本國商品的同等待遇,e.g., 環保、規格與租稅等方面)

 

 

全球物流供應鏈與網際網路電子化助長全球化

1.運輸成本下降

2.各地知識與資訊的藩籬降低

 

 

全球化對於文化與經濟的衝擊

1.強勢語言-英文與美式文化

2.本土語言與多元文化遭到抑制

3.價值觀的扭曲:WTO打著拋棄貿易障礙、開放市場等理念,希望建立市場秩序,然而獲益者卻是經濟強權國的跨國企業

4.全球貿易=犧牲全球勞工/環境保護權益=>WTO開放了市場/增強了市場機制,但卻加劇公共財與外部性等市場失靈的全球議題

5.WTO造成短期利益與中長期利益不同:短期造成個別國家失業/產業衝擊,長期才會提升全球總體運作效益

 

 

 

4.ECFA是什麼碗糕?

 

 

 

第二篇 租稅與產業

 

5.台灣的財政問題有多嚴重

 

2009 Standard Poor調降台灣主權評等

https://www.npf.org.tw/1/3517 (2021調升台灣評等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423000112-260202?chdtv )

 

評等的基礎依據是政府的「負債餘額」

政府會計年度

支出>收入=>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支出<收入=>財政盈餘或歲計剩餘=>可用於減少政府(歷年)所累積的「負債餘額」或用於未來可能發生的超支

 

年度財政赤字或是盈餘=>相當於公司的損益表

負債餘額=>相當於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國家由不同世代的人民擔任股東,這一代花的錢越多/赤字負債越多,下一代可以花的錢越少/還債壓力越大)

 

觀察政府財政是否惡化,應該觀察「負債餘額」存量是否增加

國債鐘(顯示6+)

https://www.nta.gov.tw/singlehtml/17?cntId=nta_7906_17

 

政府財政惡化的原因(理由或藉口)

1.天災重建支出=>無關

2.2008金融海嘯衝擊=>無關

3.政府支出太高、稅收不足太少=>Yes

各部會有一長串的支出項目,沒有優先順序

台灣不斷減稅

 

 

台灣隱藏負債有多嚴重

年度流量的角度

台灣年度GDP12.5兆,GDP1%=1250

政府預算將近2

2009負債餘額(不含其他長短期債務)約占GDP比例為38%,而法定上限是40%

200988風災政府預算就是1000+=增加舉債1%

 

總量存量的角度

軍公教退休金、公營事業民營化退休給付+勞農軍保潛在負債=11.1

如果把其他長短期債務計入潛在負債=19.7兆,約達GDP157%

同樣的基準比較

日本170%

新加坡84%

美國67%

法國70%

 

 

 

6.問政客,租稅是何物?

 

https://www.storm.mg/article/326599

 

年年減稅政府收入大減

台灣租稅負擔率約14%

(韓國21%、日本18%、英國30%、法國44%、美國21%)

 

低稅收使得社福、建設、救災國防支出難以為繼

馬政府的愛台12項建設,規模達八年4

 

台灣政策有如吸毒自殺

既要學民主黨擴大公共支出(討好左派)、又要學共和黨減稅(討好右派富人)

國事如麻只有降稅一招+趁亂降稅避免討論

 

政府舉債就是變相的增稅!

李嘉圖恆等定理

http://master.get.com.tw/economics/detail.aspx?no=41792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98%89%E5%9C%96%E7%AD%89%E5%83%B9%E5%91%BD%E9%A1%8C

 

賦改會

(對於專家學者而言)有內在煎熬、有外在羞辱、邊際成本高、邊際效益低

https://www.cier.edu.tw/news/detail/4396

 

 

 

7.既有市場機制,何需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弔詭的大哉問:

1.企業效率比政府高,為什麼要由效率低的政府來規劃效率高的企業(的發展)

2.沒有受到干擾,市場機能(價格/供需)自然會引導產業發展,何需政府插手?

 

幾個對應的延伸問題:

1.為何某個產業發展方向的私人企業單靠自己做不好?

2.為什麼這些產業靠政府加把勁就能做到(有競爭力)?

3.政府該如何用最少的介入,促使私人企業調整方向?

 

 

蘭花產業的案例

利基分析

1.產值小但將近100%附加價值在台灣(扣除肥料;相對電子業產值大,只有5-6%加值留在台灣)

2.台灣蘭花有利基(婚喪喜慶必用),全球知名,需要加油的只有下游的品牌行銷

3.如果能出口,其產值可從目前數十億成長上升到數百億,甚至帶動周邊農產品,上看千億

4.最能根留台灣+照顧農民

 

該產業的需求+政府可以協助的

1.申請國際專利(防小人+國際競爭)

2.拉高視野,幫助小農搞品牌、包裝與行銷(蘭花的行銷定位應該包裝成哈雷機車,而非紐西蘭奇異果)

3.知己知彼,防止商業間諜(種苗外流)

4.不是單一時刻的SWOT,而是從A走向B的過程中,不斷因應情勢調整

 

施振榮 全球品牌大戰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92172

 

 

想想其實台灣的小吃產業,也應該比照以上產業政策規劃加以輔導

而從朱大的角度回來看「為何需要政府介入與產業政策?

理由或許如下

1.養本土小雞,照顧自己人與未來

2.扮演膠水聚沙成塔+提供平台(讓一群台灣小廠/小農合力去攻下國際市場)

3.幫助小雞因應國際情勢變化(e.g., 專利+且戰且走)

 

對應現在台灣大學生的出路只剩考公務員、當醫生或去神山上班(各大學設學士後醫科班、半導體產業班)…What can We Say?!

 

 

 

8.高鐵BOT出了什麼問題?

 

對於BOT的誤解造成BOT的浮濫(始亂終棄)

高鐵的問題

1.技術面:原規劃德國系統改為日本系統+南科減振

2.資金面:融資與增資問題+銀行聯貸利率高達8%

3.營運面:期程delay 39個月+運量不如預期(原先預估每日18萬人,實際9萬人不到)

4.經營權:嚴重虧損導致政府介入經營

 

BOT案的成功要領

1.良好的法律與政治環境

2.有效與即時的監督機制

3.完整與周密的事前規劃評估

4.具保障的營運收入來源

5.相關團體與公眾的支持

6.慎選有執行能力的民間參與者

 

欸,現在台鐵(民營化)問題與困難挑戰也很大

 

 

毛治國談高鐵

()

https://medium.com/ckmao/%E7%86%B1%E9%AC%A7%E8%88%87%E9%96%80%E9%81%93-%E5%8F%B0%E7%81%A3%E9%AB%98%E9%90%B5%E7%9A%84%E6%95%85%E4%BA%8B-577c7a078661

()

https://medium.com/ckmao/%E7%86%B1%E9%AC%A7%E8%88%87%E9%96%80%E9%81%93-%E5%8F%B0%E7%81%A3%E9%AB%98%E9%90%B5%E7%9A%84%E6%95%85%E4%BA%8B-2-4684ac4ff80a

 

 

 

第三篇 教育經濟

 

9.教改失敗的癥結在哪裡?

 

投入教改訴求的兩種動機

1.「實然面(受過聯考荼毒/質疑學習意義的家長)」:希望孩子不要被考試所苦+快樂學習

2.「應然面(老師學者專家)」:世界是平的,教育部不再有標準答案/教科書(培養素養)

 

後來的顯示教改結果偏向應然=>孩子要去面對與搞的花樣越多(能否落實提升孩子的思辯與素養是另一回事;考上錄取名校才是重點)

 

 

教改挫敗的原因

1996教改的理想與口號

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

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學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問題本質是-價值對立衝突

(家長)升學名校導向的價值觀 vs (學者專家)多元化/一本多綱

從次佳的聯考解,邁向更加的多元入學,中間要突破觀念的窒礙,導致教改有多元的理念與名稱,實質上囿限在聯考的制度當中(付出代價的仍是孩子)

 

言行不一的社會價值取捨,沒有人有辦法,教改是條漫長痛苦的路

 

欸,看看少子化會不會降低了孩子將來求職的難度(廠商找人沒得挑),進而緩解進名校的毒與出路只有考公務員/讀醫與進神山的苦

 

 

 

10.教育背後的「公民」期待

 

同樣的教育價值觀取捨衝突

一個找得到工作的工人(訓練技術與專長) vs 博雅人文關懷的公民(訓練素養)

 

通識是體、教養是用

1.跨學科的思考/應用(而非是訓練有素的狗與工具人)

2.談吐、思辯與見解(尊重他人、理解社會、包容異見)

3.拉高視野、終身學習(先學當個人,其次才是男人/女人、中國人/台灣人、上人/下人)

 

台灣的學生只會背,不會思考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2165

 

 

 

11.要怎樣才能創造世界級的大學?

 

需要克服

1.齊頭式的平等(大家吃大鍋飯、人人都有補助=人人補助不足)

2.教育官僚的管制與封閉的評審制度=開放讓學校受到競爭壓力

3.民粹性質的校務會議、校長遴選、評鑑辦法/機制

 

回歸專業辦學與績效治校,而非政治分配資源

 

 國內大學的三大障礙

1.(內部治校)民粹扭曲

2.(外部)評鑑封閉

3.(業界)競爭壓力不足

 

各種評鑑是為了爭取補助,為了爭取補助=>”拉關係、套交情、搞派系、弄糾紛、滲沙子、挖牆腳”=>搞到院長、總統約見教育部長

 

 

12.教育是為了經濟發展嗎?

 

台灣教育早年是計劃經濟- 人力規劃指導招生

但人力規劃難以精準與切合未來局勢變化=>台灣的經濟環境與人力需求受國際市場影響居多

人才類別對不上畢業科系

學歷與職務行業之間關聯繫也不高

勞動市場自會進行調整- 教育官僚管控永遠無法抓住市場供需均衡

 

最雷()的科系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1114/2123497.htm

十大亮點職務

https://transfertest.pixnet.net/blog/post/403190285#2022%E5%8D%81%E5%A4%A7%E4%BA%AE%E9%BB%9E%E8%81%B7%E5%8B%99

 

錯誤倒置的因果關係認定:

不是教育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而是經濟發展有餘力後,才會重視教育

 

人本就是教育的目的

幫助這個人活出完整的自己、有意識地實踐自己的自由與人生

而非是工具人或為國犧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