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畏系統:洞察事物背後的規則,在不確定時代做出對的選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9305
第七章 數學給你最佳解
排序不等式
來瞭解一下排序不等式,它能告訴你“效率”和“公平”的本質關係。
比如你開了一家商場,平時客流量少,週末客流量多。
我們把平時和週末的流量設為x1和x2,而x1<x2.
你運營商場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常規方法,效果一般,設為y1;一個是搞活動促銷,效果會好很多,設y2,y1<y2.
我們知道商店的收人是由流量和運同決定的,相當於是x×y,那請問搞促銷這個活動,你是用在平時呢,還是週末呢?
答案當然是週末。好鋼得用在刀刃上。你關心的是總銷量,而不是特定某一天的銷量。
比如你是某個領導者,你現在手裡有個大專案,放在哪個地區都能提升當地的經濟發展。
那請問,你是把它放在經濟發達地區呢,還是邊遠落後地區呢?
只要你關心的是經濟總量的提升,你想通過這個項目給中央政府創造更多的稅收,你就應該堅決投發達地區。
同樣是提升1%,發達地區的乘數要大得多。誰都喜歡大數,大數最能讓大數發揮作用。
世界上的很多配合不是加法,而是乘法關係。
資源和人才往往不是一個加數,而是一個因數。把這個因數擴大一點點,整個這一塊兒都能放大這麼高的比例。
所以最好的資源應該用在最賺錢的地方。
最厲害的人員應該放在最關鍵的崗位。
最好的電影應該乘以最好的導演再乘以最好的演員,然後給最多的院線排期。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馬太效應?
為什麼人人都想跟最好的合作?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總是讓財富分佈不平等。
排序不等式,是資源配置的“零階道理”,也就是最基本的道理。
排序不等式,是最底層的“不平等關係”。
“效率”和“公平”本質上是矛盾的。
世界是複雜的,事物的發展常常是非線性的,什麼東西太多了都會發生邊際效應遞減。
也許這個專案在發達地區的發展空間已經飽和了;
也許那個地區暫時落後,以後的發展潛力大;
也許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了;
也許最優秀的導演不會重視你這個劇本,應該找最合適的。
但那些都是對零階道理的一階或者高階修正,零階道理仍然是零階道理。
做決策必須首先考慮零階道理,只有證實了零階道理在這裡不行的情況下,我們才應該考慮那些修正。
有幾種情況,會讓排序不等式起不上作用。
例如教育系統,有重點大學、重點中學,同一個學校裡還會有重點班,重點班的老師是全校最好的。
這完全符合排序不等式,教育系統希望培養高水準人才。
但是你注意到沒有,在任何一個班級裡,老師重點關注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學生。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學習成績有上限。你分數再高,也不能比滿分還高。
一名有時候考97分,有時候考100分,滿分附近都是隨機波動。而對全班總成績兒乎沒有影響。
如果老師真花點功夫,把某個同學的成績從60分提高到75分,那可是顯著的提高。
社會需要優秀人才,但是對老師提高全班總成績來說,在好學生身上花功夫沒有意義。
很多系統對組成部分的要求是有上限的。
你造一個大橋,不會重點打造其中一個橋墩,如果別的地方出問題,這個橋墩再好也沒用。
汽車上的零件也不是越“好”越好,最理想的情況是所有難以更換的零件的磨損壽命是一樣的。
還有一種系統,比如福利系統,則要求各個相加項的大小在一個下限。
在貧困山區建設通信基站效率確實不高,但是貧困山區需要通信基站。
福利系統解決的是公平問題。這種系統有時候會把最好的官員派到最貧困的地區去,並不指望他們創造什麼效益,只是希望提高那些地區的下限。
而既然是為了公平,那就必然犧牲了效率。
安全系統也強調下限。只要是防守,我們最關心的一定是最薄弱的地方,要把最好的資源和人手放在那個地方。
個人只能做一個乘法因數(單因子資源分配),管理者要的卻是相乘再相加(多因子資源分配)。
如果你是一個系統的運行者,你必須清楚判斷這是一個不設限系統,還是一個有上限或者下限的系統:
- 不設限的系統應該狠抓“長板”,因為長板最能提高總量
- 有下限的系統(不能出事、不能被罰)最關心的是短板
- 而有上限的系統(滿分100分或合格)最希望每塊板都差不多
可惜商業經營有如不設上限+有下陷陷阱的複雜系統:
- 營收沒有上限
- 各種法遵有下限與底線
當老闆只看股價與營收獲利,會落入違法陷阱;而只看法遵與保守運作的經理人,上不了財經新聞媒體
作為個人,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大數(能力很強),最好不要待在一個有上限的系統(e.g., 公務體系)
反思想想:大材小用雖然可惜,但只要當事人樂得輕鬆+善用餘裕的時間自我探索(槓鈴策略),說不定可以成就另一番局面
排序不等式建議產出最大化是強強聯手,雖然會讓其他組效率降低,但整體產出可以最大化。
搞平均符合直覺,但違反數學
每個人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理論上應該做好每一件事情、學好每一樣科目;其實不然,你應該把最好的精力、最多的時間用在最能體現你價值的科目上。
設重點、偏廢、不平均、走極端才是自然發展與演化之道。
認同平靜生活的物理定律
永遠被周遭的人事物推著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可以被抬起,可以被摔下,也可以原地打轉
花粉在平靜的水面上呈現布朗運動,灰塵在空氣中也是布朗運動
一般運動的移動距離跟時間成正比,以布朗運動的隨機漫步而言,運動移動距離跟時間的平方成正比,一般運動移動100m,同時間下,布朗運動的隨機漫步才移動10m
人生要所成就,最好要有個恆定的方向,不要慢無目的
而走得越快,遭遇的阻力與摩擦越大=>宏關的運動,導致微觀分子狀態的漲落
電流通過電阻,導致發熱的現象=>耗散;電線材料中的分子熱運動加劇=>漲落
有漲落必有耗散,反之亦然。
我們都不喜歡生活中的瑣事與小事,然而真正耗散我們精力的不是這些小事,而是我們因應這些小事的漲落(情緒起伏)
減少漲落的方法
- 不要沒事找事做(無端消耗時間、精力與金錢)
- 養成習慣、過簡單與平靜生活(如同定速開在高速公路上,而非市區道路走走停停)
- 把精力與能量耗散在自己的目標與方向上
人生的存在不是為了避免耗散與漲落,追求創新與事業經營就是要花費能量與折騰,耗散出去得能量不見得白費,它們成就了你個人的漲落。
傅立葉轉換的智慧
https://twgreatdaily.com/bkR-aG8BMH2_cNUgTZaz.html
現實中使用的傅立葉變換,總是失真的。理論上有無限個標準化簡單音調,但是現實中我們只用有限個數字描寫一個聲音,這是因為那些不易分辨的、或者振幅特別低的音調都被省略了。所以對數字化聲音來說,你得知道你面臨下面這幾個限制 ——
- 你發不出不能用我們選取的那幾個標準化音調描寫的聲音;
- 你的聲音的特別細微之處,將會被忽略;
- 所有能傳播的聲音都是規定好的單純聲音的排列組合而已。
要不怎麼福柯說,「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獲得的,任何脫離『話語』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
可惜人類的語言proxy那無窮的現象與智慧道理總是會失真,也難怪大家會喜歡閱讀小說、觀看電影影集:用很龐大語語言文字或資訊量,闡述那小小的感觸與道理
伯克森悖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kson%27s_paradox
人們的直覺觀察與實際上真實的條件概率和嚴謹的統計結果不相符,也就是說人們所發現的看似兩個相關的因素實際上根本無關。
e.g.,
女生表示:長得帥的男生性格都很差(帥跟性格顯著負相關)
但,長得醜與性格真的很差的男生,根本不會進入女生觀察的視野=sampling bias
而這個sampling bias來自於當事人自己無形中設定的門檻閾值(長得帥)
為什麼Google招收的人,競賽成績跟實際工作能力呈現負相關
聽到關於能力、人品、長相、運氣等各種負相關都該保持戒心
e.g., 仗義多為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怎樣增加優異數
常態分佈曲線右側兩到三個標準差之外的區域,稱為優異區
如何增加那個區域的面積?
根據常態分佈,你可以影響的其實就是三個變數:總量、標準差和均值
1.增加總量
直觀的方法是總量增加,優異區的數量自然也會增加——讀書多的人更容易有真知灼見——總量多了,總能挑出幾個好的來——提升總量來獲得優異數,是一個用戰略的勤奮彌補能力不足的辦法,因而提高總量,是個低效率的笨辦法
2.提升平均值
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相當於把鐘形曲線往右挪動——1.95米以上的挪威人數量是印度1.95米以上人數的一百倍
勤能補拙嗎?不一定,低水準的高產出,補不了拙——精神病翻來覆去做同一件事,卻期待能有不同的結果
3.抬高尾部曲線的第三個辦法是加大你這個分佈的標準差
對個人來說,擴大標準差意味著嘗試更極端的事情——水準不變又想獲得更高的收入,那麼冒險加入一家創業公司,是一個辦法
對於一群人來說,標準差大,意味著這群人水準層次不齊——女性科學家人數少,也許並不一定是因為女性平均智商比男性低,而是因為女性智商分佈的標準差比男性小
總結:
提升優異區的數量
- 上策提升均值(沒有風險)
- 中策擴大標準差(要走極端)
- 下策增加總量(笨辦法+效果很差)
以量取勝非常符合人的直覺,但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就和乾隆寫詩一樣,高手貴精不貴多——讀了多少書,上小學前認識多少字,四處積累人脈..
高水準的少量輸出,勝過低水準的大量輸出。水準夠了,才配得上誰敢冒險,水準夠了又敢冒險,那就只能比數量了
實用者、改進者、競爭者和終結者
真正的的「難題」-銷售員最短路徑問題
參見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12/45.html#more
對於實用者而言
一條差不多、不要走太多冤望路的路線即可
啟發式演算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uristic_(computer_science)
下個前往的城市,就是距離最近(還沒去過)的城市
這個演算法得出的距離大概只比最短距離多25%
David Sloan Wilson, The view of Life
https://www.amazon.com/This-View-Life-Completing-Revolution/dp/1101870206
生命演化也是啟發式演算,不一定是最佳解,但一定還不錯
對於終結者而言
意圖找到絕對的最佳解=>暴力窮舉法
改進者
UPS開發了自己的路徑規劃系統Orion
競爭者
https://www.getstraightaway.com/blog-posts/the-disadvantages-of-ups-orion-and-what-drivers-can-do
怎樣優化懸念和意外
呵呵,想起阿湯哥在Top Gun2中
理論上應該死3次:第一次駕駛暗星失事,第二次救Rooster被擊落,第三次用F-14對戰Su-57
劇情果然遵守3次懸念的法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