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以下這則新聞:
供應商工安 列入稽核
就企業永續經營與營運持續管理的角度
供應商如果發生工安事故影響出貨,自然會影響公司的營收
所以評選與稽核供應商當然要看工安的部份
也許受到近期洋華事件的影響 ( 而這件事還掃到宏達電,請看這裡 )
這間公司連同勞工權益、乃至於碳盤查、碳足跡、水資源管理、氣候變遷風險等
( 欸,這家公司自己還不是做了不好的示範..... )
就吃環安這行飯的立場而言,個人自然期望這些稽核項目越多越好==>以彰顯環安的功勞與苦勞(降低自己被資遣的風險).....
一些圈內的環安主管,自然也見賢思齊,玩起類似的供應商稽核與me too 的稽核項目...
然而在商言商與回歸business的角度,來看供應商稽核這件事,
其實過猶與不及都不是好事
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才是正途。
But 故事最精采的地方,往往就在於這個But
對於不同的公司而言,對於供應商稽核所需要的力道與深度也往往有所差異
就像飲食的鹹重與酸辣一般,廚師如果沒有注意到顧客的獨特口味,只有一味固定的鹹重,可能沒有辦法滿足所有的客戶。
換言之,不存在最佳的所謂黃金比例與所謂Best Practice,
只有存在適合於該公司背景與情境的最適解。
舉兩個不同business model的公司來說明:
A公司是自有品牌
B公司則是代工
A公司(假設就是宏達電好了)由於是自有品牌,一般消費大眾都知悉這家公司的名字與它的產品,之所以會購買它的產品,往往是基於對這家公司的好感與所謂品牌形象
如果新聞報導讓消費者覺得A公司是家沒有責任,放任供應商侵犯勞工權益與將污染成本轉嫁社會,則其品牌形象與價值會受到很大的傷害,理論上,有良知與意識到的消費者,自然會放棄採購這個品牌的商品,進而使這家品牌廠商必須重視它的供應商是否為血汗或黑心工廠....
因此品牌廠商的供應商稽核,需要將勞工權益與工安環保的部分納入。
B公司(例如TSMC與鴻海)由於只是幫客戶代工/加工,所以雖然在台灣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家公司,然而這些公司的客戶卻是其他國際品牌大廠(例如蘋果等),這些國際大廠只所以會找台灣代工廠商,看重的多半也是台灣企業優異的"彈性"、"配合度"與"成本控管能力"
換句話說,同樣的產品,只要能夠通過認證與符合客戶規格,哪一家廠商最便宜/交期最短,客戶就找那家代工。
就以上案例而言,或許頻果對於鴻海還會給予一些壓力;而台積的客戶多半為其他晶片組廠商,而這些晶片組廠商亦非最終端的品牌廠商,應該只從BCP的角度來關注代工廠商有幾個廠、當單一廠區發生事故時,該公司如何調配產能如期交貨...,或許不太會直接關注台積的勞工權益、碳排放量等議題,
如此看來,搞代工的廠商還進一步的去要求它的供應商重視勞工權益與碳足跡,那不就是意味著:做過頭與沽名釣譽?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要求供應商落實勞工權益與進行相關碳足跡盤查,其實到最後都會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事,
試問客戶與各位消費者:
你會願意買比較貴的產品,只因為這些產品做過碳足跡盤查與勞工都是合法的本國勞工嗎?
如果這些本國勞工做一樣的工作,薪水卻比各位或對岸的勞工來得高上許多,你花比較多的錢,是在買"良心"商品還是在當個潘仔(冤大頭)?
只不過看到一些盲目跟進與滿口愛地球做環保的同業,在心裡還是會想:這些人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有搞清楚就公司的business model而言,供應商稽核的意義為何?玩供應商稽核時,哪些地方該認真要求,哪些又該虛應一番即可?
以上酸葡萄與心知肚明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