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風險管理感想與心得

推薦大白老師的Blog
Big Small White知識文創花園
裡面有很多風險管理相關的知識與文章
對於此一議題有興趣的,可以花點時間把Blog當中的相關文章都讀一讀

另外當中的這篇文章,引發了個人一些想法
我學習風險管理的心路歷程

裡面提到:
風險管理是相當好的一個發展方向,主要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零風險的,所以呢,一直有事情可以做。當然它的範圍太大很難專精是一個缺點,另一個缺點是,一般人或企業都喜歡聽人教他賺錢,單純降低風險多半只能當作成本中心,一般人很難將之視為利潤中心的。
          其實依據實證資料顯示,一般傳統的風險像財務,作業等等,佔企業真正的風險最多大致一半,更重要的是策略的風險管理,不過這部分牽涉到領導人的風格尊嚴等等,很多又是質的問題,因而更難去表達與處理吧
     如同藍海上的風險這本書所強調的:最大的風險是不知道風險在哪裡。最大的風險是不願意去承擔風險

上述幾點敝人深有同感

關於風險管理是利潤亦或成本中心
或許一個比較迷人的講法是"風險=危機" = (賠錢的)危險+ (賺錢的)機會"
利潤與成本是一體的兩面,無法分割,也不應該分割來看。
好的風險管理應該是攻守兼備、進可攻(掌握賺錢的機會)、退可守(減少損失的可能),
調和組織產銷人發財的各項功能與靈活因應外部變化。

至於策略風險的部份,
或許可以看成就是策略管理
而策略管理的眾多理論與爭辯,也可以歸納為兩大派別:
       由外而內的SCP、五力、機會與威脅
       由內而外的RBV、核心能耐、優弱點
以上兩大派別在過去幾十年的爭辯、過招與實證結論,可參考以下這篇台大朱文儀老師的精闢文章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34
朱老師產業競爭分析課程的教材在 這裡 (意者可自行閱讀、提升幫公司算命的功力)

對於個人人生與企業而言,最大的風險是不知道自己的定位與方向、不願意去冒險、承擔不確定因素,坐視機會流逝而沒有作為。


敝部落格的slogan出自醫聖孫思邈的《千金要方》:

醫有三品,“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

中醫學理中更通俗的說法為

上醫醫心,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以及“上醫者知病治無病,中醫者知病治有病,下醫者者治病不知病,巫醫者不知病不治病”。以及“聽而知之為上醫;見而知之為中醫;切而知之為下醫”。

另一個大家或許也聽過的故事是:


扁鵲是古代名醫,兄弟三人的醫術都很高明。
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兄弟誰最高明?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魏文王不解:那為什麼你的名氣最大?扁鵲解釋:大哥治病治于未發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根,所以他的名聲無法傳揚出去;二哥治病于初發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傳於鄉里;我治病是在病人病情嚴重之時,所以大家認為我醫術最高明,名聲傳遍全國。
以上故事預言了風險管理工作的悲哀與兩難:因為治未病之病(擔心一些還沒發生的問題),所以面對Cost業績導向的老闆與證據數字的人資主管,沒有具體績效&豐功偉業可言。
因為聽聲而知之(知道 人 是問題的關鍵),所以面對迷信儀器設備的理盲呆宅與好大喜功(工程改善)的主管,看起來只會出一張嘴(沒什麼說服力與男子漢的fu)。

有時候不免想起以下這篇文章
戚繼光與李成梁的故事
在高階主管的層次,考慮各種成長策略的時候,有時候會涉入許多就事論事以外的因素。或許,簡單一點地說,就是政治的因素。
------------------
歷史不過二三事,總是重複而已。企業裡的情況,也是如此。
也許,你會說,機關難免要算,以夷制夷,欲擒故縱,歷史上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李成梁只是運氣不好,碰上努爾哈赤這種不世出的開國之君,否則,他的機關不見得算得不對。
話不能這麼說.這要看我們的根本立場。
以夷制夷,或欲擒故縱,如果出發點是為公而不是為私,如果只是我們一時不得已的妥協,當作一種過渡的手段來使用,那是一回事,如果出發點是為私而不是為公,如果目的是為了挾敵而自重,那又是一回事。
因此,你要選擇戚繼光的策略,還是李成梁的策略?怎樣選擇才算聰明?請問你的良心吧。
當個(風險管理與環安的)主管 ,理論上應該採用戚繼光的策略,讓公司長治久安=>但是會被目光窄淺的老闆與人資打手認為是杞人憂天、沒有績效 (乃至於精簡人力的時候會被盯上)....
為了績效採用李成梁的策略,雖然可以看起來很忙、做了很多事=>夜深人靜午夜夢迴的時候,會心知肚明不過是表面功夫、原地空轉與短多長空.....

溝通與改變人的認知觀念,或許才是讓風險最低的王道;
繼續努力,讓老闆與工作夥伴"看到"那看不見的風險吧!





風險管理的"攻"與"守",或是策略管理的"由外而內"或"由內而外"
概念上應該如同上圖當中的黑與白:
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而是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卻又黑白分明
因應不同的情境變化,拿捏不同的黑白比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