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Do Kuznets Curve also exist in industrial safety and risk management?

Wiki維機百科:
Kuznets Curve



已下中文解釋說明出處:
http://www.ftis.org.tw/cpe/download/she/Issue6/subject6-3.htm
1940年代經濟學家西蒙顧志耐(Simon Kuznets)研究所得分配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其研究結果顯示,國民所得分配的不均度會隨經濟成長先惡化然後再改善,而成為倒U字型的現象。因此,以其為名,稱作環境顧志耐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簡稱EKC)。
 
  環境品質與每人所得之間所呈現之倒U字型關係,一般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闡述認為,環境品質是一種奢侈品(Luxury Good)。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個人不會願意花費太多的投資,用以保護環境。因此,環境品質呈現惡化的現象。但是,當個人所得持續增加,到達了EKC所謂的「所得轉折點(Income Turning Point)」時,人們開始願意增加更多的投資,以改善惡化的環境。所以,在轉折點之後,污染的現象趨緩。
 
  第二種常見解釋EKC的理論認為,國民生產總值與環境品質或污染排放之間呈現倒U字型之關係,事實上所反應的乃一個國家階段性產業的轉型現象。換言之,從最早的農業為主的社會步入以工業為主的社會,然後進入了後工業時期(Post-Industrial)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在此過程中,由農業進入工業社會,由於消費增加,大量的生產及製造,促使環境品質開始惡化。而由工業步入服務業的階段,整體產業由高科技的產業取代了煙囪林立的產業型態,因此,污染的排放趨於減少。而這個轉化的機制,其實可能透過將高污染的廢棄物運送至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地區,來舒緩(但這也是巴賽爾公約所禁止的),甚或將高污染的製造業移轉至較低程度開發的國家去來達成。

關於以上理論與現象,已經有多環境管理與環境經濟的文章進行實證研究,此一曲線的轉折點大約美金三萬元左右=>而以台灣目前的人均GDP與產業發展來看,尚落在此一曲線的左邊,因此可說是發展高污染產業與犧牲環境品質來成就國民所的提升。

另外敝人好奇的是:此一倒U字型的現象是否存在工業安全與風險管理的領域?

以工安而言
假設X軸是公司人數規模與營收,Y軸是公司安全水準(或職災率的倒數)
是否在一定規模以下的公司,隨著公司成長逐步上軌道,乃至於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安全水準逐步提升(職災率越小);證據來自於許多的工安文獻均發現:中小企業的工安績效不如大型企業。
超過此一規模以後,由於組織過於龐大,內部的分工不合作與溝通不良的問題/交易成本越來越嚴重,所以反而安全的水準衰退(職災率不降反升);這點尚未被實證,只是個人看近期台X與富X康兩大集團意外新聞的感想和大膽推論。


以企業風險管理而言:
大白老師的以下文章,也提到有類似現象:
風險大,報酬大?
有關風險大,報酬大的假設,其實有許多要注意,我覺得其中最有趣的應該是,風險大報酬大通常是在只做一期決策下的結果,如我們要做很多期的決策,而且前期財富會一直累積下去成為下一期的考慮基礎時,風險大報酬大的說法是很容易誤導的。

   嚴格來說,在剛開始冒一些風險的時候的確是風險大報酬大,但是等到冒了太多風險超過某個臨界點,越大的風險反而降低報酬了。

    Markowitz曾在他的書中後面幾章提到這個觀點,Daniel 伯努力在三百年前也提到這樣的觀點。

把這個理論套用到工安或風險管理上,基本上應該可行、可以嘗試看看
在工安方面的實証,可以設定不同行業別為控制變數,人數規模乃至於營收與公司成立時間,分別作為調節變數,看看調節效果是否顯著與行業別間的差異。

在風險管理方面想要跑實証,會比較棘手,因為誠如大白老師所言,這牽涉到不同期之間的遞延與影響;乃至於如何量化那個風險VS報酬的轉折點(對於實務界才是有意義)
而這個部份的研究架構,應該用多期資料,用前期影響下一期的架構來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