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參加了一場PMC(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發中心)主導的研討會
會議的主要賣點在於: 「如何確認所使用的設備機台是安全的?」
問到這個議題,往往光電半導體產業的夥伴會說:向設備商索取S-2的認證報告,乃至於江湖上傳說半導體龍頭T公司有位專職的工安在負責審閱與整理所有設備的S-2報告。
我也看過一些設備商的S-2報告,乃至於國內的local scrubber廠商也提得出來,然而我不敢承認自己完全看的懂(所以也很好奇T公司的那位同業高人是如何”看”這些報告),可謂自己不過是在扮演戶政事務所人員的角色=>幫公司確認所買進來的機台設備,都有檢附S-2報告。
而提到S-2的認證規範與內容,水準尚可的工安還會說:不可燃材質/FM-4910、Safety Interlock、Fail Safe、避免Single- Point Failure& Common Cause Failure…
甚至要針對設備機台的各個元件計算平均失效時間MTTF(Mean Time to Failure),乃至於動用布林代數計算最後的總風險,依據風險高低決定單元的所需安全頂級…好像是在寫工安技師的考題
然而,實務上的困境在於:如何確認這些安全防護單元與機制是OK的?
以下是PMC的講義資料
這或許才是安全技術的核心與基礎,然而我猜即便找100個國家考試合格的工安技師來,可能都沒有人能夠看懂這些電路圖,因為這些技師的學校背景可能是:環工、職衛、工工、化工、環安等系所;而就我所知以上系所沒有教電路設計的師資。
我的意思與梗在於:如此一來,環安人滿口的Safety Interlock、Fail Safe、避免Single- Point Failure& Common Cause Failure…不也只是嘴砲? 根本沒有具備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去做進一步去確認。
而對於預防各項職業災害一直很有心的官方單位來說,是否也是除了背誦法規與套用法條之外,其實也是出一張嘴?!
是否應該回頭好好尊重與傾聽真正行業中的專家,如何看待與解決自己產業特有的風險吧,就像以下這個案例(如果可以好好落實與推廣,應該真的可以減少很多機械捲夾的事故)
跳脫Micro/安全裝置的角度,回到Macro/事業單位的立場來看
公司買機台其實和各位家裡買電器用品沒有兩樣,舉例來說:有誰家裏買電鍋之前,還會先看電鍋的過溫跳脫保護設計電線回路是否正確?又有哪個消費者有能力去做到這件事?(或許電機/機械背景的朋友除外)
那從Macro/事業單位的立場來看,要如何確保不會因為這些Micro/裝置迴路層次的疏忽而導致安全問題?
而這點當然就是PMC辦理此一免費研討會背後的陰謀和企圖所在:希望事業單位委託他們來辦理相關的驗證。
而向任職於光電業的學弟打聽,聽說這樣認證一台設備要花50萬,而這Third-Party玩的遊戲是:
先跟業者說:你們的人不懂沒關係,只要指定我們來驗收即即可;而費用的部份,則是指定由設備商來吸收;而在過程中事業單位的環安也又多學到了一些皮毛。
哇,這些人腦筋還真是有生意頭腦,雖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的成本,事業單位買主難免還是會增加與吸收,但如此一來一往,就把本來不可能的生意做成了,也解決了以上的困境,真是不得不給這些人一個讚。
想想要這樣玩,也或許只有設備高單價,也偏機械業的光電業剛好有這樣的niche 空間,傳統的機械業,一台CNC車床或許上百萬,多花這認證的50萬,會要了老板的命,而機台也是高單價的半導體業,形式卻五花八門,不像光電業比較是少樣多量,推動起來比較不利;而站在幫PMC做生意/推廣業務的立場來想的話,或許太陽能產業會是他們未來應該留意的肥羊客戶。
繼續在這Micro與Macro之間的奇幻世界打滾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