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筆記-反脆弱(二)

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s Home Page



Employment/Posi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Polytechnic Institut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Risk Engineering, (since 2008).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Paris (Dauphine), PhD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BA 

Select Academic and Industry Board & Advisory Activities
Scientific advis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risk of tail events); Faculty, Davos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9; Faculty, Harvard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2010, Hard Problems in Social Science; Advised central banks; Currently member various commissions; Member of the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Defense Highland Cross Disciplinary Panel; the King of Sweden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global warming, etc.  

Businss Positions
BNP-Paribas, 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independent trader), UBS, Credit-Suisse First Boston, Bankers Trust, CIBC, Banque Indosuez, Empirica Capital LLC- tail hedging program (founder), Universa Investments (scientific advisor, since 2007, passive involvement).
Personal Hobbies:
philology (ancient languages).

 

 

第三冊 非預測的世界觀

如何直觀地察覺脆弱與事物的不對稱性整合高風險與高保守的組合會優於中度風險的選擇 

 

9胖子東尼和脆弱推手 

作預測的人會因為預測而脆弱
飛行員因為過度自信而失事墜毀
迷信預測的人會讓自己冒更大的險 

你不用依靠預測也能賺大錢,因為你只要賭那些因為迷信預測/不知道自己脆弱的(人事物)會崩潰與爆掉,然後就可以大賺一筆了。 

而書呆子、行政管理者、銀行家是冤大頭,而這些所屬的組織則是更大的冤大頭。
 

對於財務獨立自由的人而言,賺錢是件浪費時間的事,他們會跟隨內心不滿的感覺與難以控制的興趣走,越來越深入的去進行了解。

對有智慧的人而言,過多的財富是沉重的負擔,超過一定程度的財富會把事情變複雜與增加額外頭痛的自找麻煩,過度精緻的生活方式、飲食與服飾都是可憎的!
 

依據口語、沒有實際作為建立起來的組織(政府、大企業),將由不冒險與空口白話的人所把持;除非你奪走這些人的錢,否則他們不會尊重你與你的想法。

注意重點要放在這些人與你自己的行動與實際作為上,而非外界給予的名聲與認可=>依賴外界的認可(抬頭、獎項、榮譽)非常有害於你自己健康,因為人們給予認可的方式既殘忍又不公平,所以最好不要對這種遊戲過度認真!

過度認真的自命不凡人士,反而會被剝奪冷靜與沉著的判斷力,付出的情緒代價使他們短命與顯得脆弱。

 

用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採取行動與產生正確的結果來認可自己、給自己肯定與鼓舞(擺脫虛假的世界與外界名聲)

即便失敗/虧損也值得自我肯定-一個人值得尊敬的程度,和他願意依據自己見解去冒的個人風險成正比!

呵,以上這段話真的鼓舞了我,我不是孤單的!

 

 

 

10塞內加的上檔利益和下檔損失

脆弱的事物下檔損失高於上檔利益

反脆弱的事物上檔利益高於下檔損失

 

如何在情緒上反挫弱:

當你成功之後,你擔心會失去的,會比你可能得到的更多(而失去比得到痛苦)

如果財富是一種負擔,那何必去擁有?

困在身外之物的富人會被財富所控制,人們對於機運的渴望以及受機運而來情緒影響-會變成一種奴役的形式!

財富是智者的奴隸,卻是愚人的主人。

不被財富奴役與傷害擔憂,其實是理財第一要務。
 

務實的做法在於不斷的心理練習:
寫好辭呈
寫好遺書
假想失去所有財產
把好運當成檢到,把壞運當成理所當然的命運
讓自己在心靈上定錨在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好損失)
將恐懼化為謹慎、痛苦化為資訊、錯誤化為啟發、渴望化為行動

 

脆弱 意味著 失多於得

反脆弱(沒什麼好失去的) 意味著 得多於失

 

 

 

11不要和搖滾明星結婚

那些事物可以採取槓鈴策略,從脆弱變成反脆弱

 

反脆弱的第一步是減少下檔的損失而非提高上檔的利益

重要的是因事情發生之後不可逆,所以注意所選擇的路徑

生存優先於利益,所以不要玩俄羅斯轉輪

依據路經相依的概念,利潤與風險無法區隔,連續好幾年高於大盤成長率的獲利,很可能在未來某一年整個吐回 

沒有辦法同時既快速又安全的做好一件事情=>只要有出錯的可能與損壞的風險那麼意圖使此一事物改善或更有效率的努力將被抹煞。對於存在墜機風險的飛機而言,一昧求快與追求速度沒有意義:因為到不了目的地。
 

工業革命時,歐洲各國的經濟成長約1%/年,現在各國競相追逐經濟成長,如同沉迷於飆車速度的青少年。

 

槓鈴槓率:投資在幾乎沒有風險(90%+高風險高酬的事物(10%),避開中間中等風險的部份(其實這部份的風險往往是被低估)=>下檔損失10%,上檔利益很高 

幾乎沒有風險的部份(不應該有意外的部分),操盤手應該非常悲觀近乎偏執

高風險高酬的部份,操盤手則應該要樂觀

為最糟的事情做好準備,最好的事情則會照顧自己
人們往往規避小損失,而對大意外沒有準備

 

生物系統的繁殖,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槓鈴策略:

找一個很老實可靠的對象-會計師 結婚(確保基因一定會傳遞下去,避免下檔風險),再伺機和外人-明星 偷情的機會(散撥基因的上檔機會)

 

就職業而言,最好可以白天當公務人員(閑差+風險極低),晚上當作家或發明家=>以作家或發行家為全職(容易受至於媒體或謀生的壓力)

或者職涯前半段投入非常安全的行業,之後轉行從事高風險行業(萬一失敗可以回老本行)

 

密集工作一段時間,然而休息什麼事情也不做=>不像日本人每天都工作很長一段時間

寫作則是只寫專業技術性論文與給一般人看的文章

對於急/慢性死亡的風險非常偏執:不抽菸、不吃糖、不騎機車、不混跡在治安不佳的市區;其他個人或專業風險則不排斥與樂於嘗試

只看一流文章、經典著作與八卦雜誌,不看中間的散文

只找一流的學者或門口保全清潔人員,不交中產階級的朋友

如果要戒酒,要不三天不喝,另外四天愛喝多少就喝多少;不要每天減少一些飲用量(肝臟還是無法休息) 

國家應該由一大群保守的公務人員與中產階級組成,搭配一群樂於冒險創新的企業家、投資客或年輕人=>公務人員與中產階級不應該過度投資冒險。

儲蓄銀行應該收歸國有,而投資銀行切割出去自生自滅,不要讓儲蓄銀行從事投資業務

 

槓鈴策略只是調適不確定性,而非消滅不確定性

 

 

 

第四冊 可選擇性、技術與反脆弱的智慧

事物的背後存有不對稱性,而不是人為的智慧

目的論的誤謬:

你以為自己十分清楚要往哪裡去

你以為別人的成功是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大家其實都在摸索,成功的往往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

別問別人想要什麼的市場調查訪談,跟著自己的想像力走=>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你提供他們 

人會改變代表他有選擇權、一些需求具備可選擇性,事物透過可選擇性才能成長與運作=>美國創新成功的秘訣:允許冒險、犯下錯誤,不必因失敗而羞愧(如東方國家)

 

 

 

12泰勒斯的甜葡萄(相對於亞里斯多德)

可選擇性讓你不需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財富的副作用來自於擁有它的人必須交際應酬、浪費時間聆聽廢話。一個人如果聰明地運用財務獨立,可以變的強固,財務自由就是選擇權,這允許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自由正是人生終極的選擇權。

除非你面對各種選擇而且也有選擇權,否則你永遠不會認識自己或自己真正的偏好

有錢的好處(超過財務獨立的水準)是可以在沒有酸葡萄的心理下鄙視有錢人,而且當這些人不知道你更有錢的時候,你會覺得葡萄更甜

取得博士學位的好處亦同(不再迷信學位、盲從有博士頭銜的人、更自由的學習、相信自己的判斷)

 

選擇權:享受權利、不須承擔義務
 

奢侈品市場不需擔心人均收入:倫敦不動產價格的泡沫是由俄羅斯與阿拉伯灣的收入不均所決定

男女智商平均差不多,但男人的智商變異較大,所以從事科學的人較多(流落街頭與被關進監獄的也比較多)

社會的成長不是來自於教育出比較多中庸的人,而是來自於增加尾端的人-這些人擁有獨特的性格、想像力與特殊才能,讓世界改變。

 

大部分的時候無所作為,以免幹出一些蠢事而傷害自己

等有利事件出現時(不需要事先評估,只看結果即可),察覺它們即可 

自然系統的選擇權來自於試誤,法文bicolage拼裝與修整tweaking,將本來沒用的東西回收、嘗試湊合著你手邊的資源達成目標馬蓋先隨機應變,而非事前準備任務所需各項裝備

 
反脆弱的利器:選擇權
=不對稱+理性(留下好的、捨棄壞的,知道如何獲取利潤,不拒絕顯著優於前者的事物) 

商場上的選擇權必須花錢才能買到,而且被過度炒作,所以價格昂貴

現實生活中的選擇往往沒被人認出來,所以待價低廉、甚至沒有定價

試誤的過程就是在實踐選擇權 

生命受益於波動性與變異,不斷的嘗試錯誤,找到正確發明(愛迪生發明電燈 

美國歷史上創造財富最多是房地產(用利息損失去賭增值空間)、科技業(試誤法)

具有負選擇性的行業-銀行,表現其差無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炸掉把先前的獲利賠光 

選擇權可以代替知識

 

 

13教鳥如何飛

成長背後的不對稱報酬 

人類缺乏想像力、甚至不知道明天重要的事物長得模樣,事物的進化與演變的偶然程度,其實遠高於我們的認知 

技術的演進有時進步、有時倒退,由比較自然和比較不脆弱的事物代替先前的技術。 

我們發現的事物越是簡單與明顯,越沒有辦法用複雜的方法探索它們。

政府和大學在創新與發現方面貢獻非常少,除了眼盲的理論理性信念外,他們依心追求的是更複雜、華麗具新聞宣傳價值的事物,很少去尋找與意識到背後能夠發揮作用的簡單原則。

極少人願意正視自己過去的誤謬、危及自己的聲譽,而承認真相

如果你相信我們對事物的了解不完整,那麼靜候時間考驗
 

試誤與搜尋是很有價值的投資,如同找東西,你不會再相同地方找第二次,可以從沒有結果的嘗試當中,逐步找出自己該往哪裡去(挖到金礦)

 

把相關性錯誤詮釋為因果關係/光環效應

鳥會飛是因為它自己就會飛,不是學校教

學校老師通常會把學生的成就歸因於自己的教學,殊不知那是學生自己運氣與天份都好,學校也只宣揚那些好的學生,卻從來不讓人看見與意識這個體系傷害與忽略了多少學生 

我們以為富裕與已開發國家的學術科學水準很高,以為是學術科學研究帶給這些國家財富,殊不知是國家富裕才行有餘力投資學術與科學研究
很多永續與環安的研究也犯了同樣的毛病,以為永續與環安可以塑造企業競爭力,殊不知是長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才行有餘力重視環保與企業永續;這不是雞生蛋或蛋生雞的爭議,而是有雞就有蛋、有蛋就有雞

 

獨裁國家也以為一定要集權才能維持國家穩定

貪婪與疏忽深植於人類的根源,是人性的一部份,因此把問題怪罪到貪婪與疏忽,其實沒有意義=>無法根治

環安作得好只是附帶現象,民主政治也很可能是種附帶現象

 

要靠時間的先後來離清因果關係與相關性(Granger Causal Test

對於歷史的解釋往往倒果為因、充滿偏誤與意識形態;說故事的人(政客、學術界)往往只夠挑確認的例子、忽略其他否証的證據(享有故事的上檔利益、隱藏下檔風險)

實務上反而都是透過預測來實地否証因果關係是否正確!

拆穿謊言與假象的時候到了。

 

 

 

14當兩件事不是「同一回事」

試誤不等於認識

知識產生財富,那麼是哪種知識?

 

對於個體而言,透過上學教育,可以讓孩子考取律師、醫師、公務人員而晉升上等階層,讓家族維持富裕 

然而對於總體而言,不是教育能夠帶來國家財富與經濟成長;而是國家因為經濟成長(經濟得力於天然礦產或人民勤奮工作)(行有餘力)重視教育 

教育其實和國家的生產力關係不大!教育頂多讓民知書達禮、有禮貌(往往是愚民、讓人變笨=>象牙塔內聰明,街頭愚昧=>百無一用是書生) 

財富來自於實作的膽識與學識,而學識不是學歷或學校包裝的課程,而是來自於自己對世界樣貌的體悟與獨立思考 

很多人以為很會說、說得很漂亮的人(有漂亮學經歷)=很會做的專家達人

其實會說不等於會做,而真的能做出來的才能獲得財富!
 

所有學校的知識與教育體制,其實對於大腦另一半street smart的部份而言,都是壓抑與傷害

太多經濟學的理論(平價PPP,價格均衡)只是看似言之有理地在詮釋市場價格變化,其實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用哪些理論的人在真實市場交易必死無疑)

在學校的人想得太多、腦裡有複雜的花樣和方法,因此反而忽略掉一些最根本的事情。 

能在街頭存活的人,不是因為能夠複雜思考而生存,而是只注意根本

EX:
伊拉克發生戰爭,大部分(學院派的人)都認為一但發生戰爭,油價會上漲,因為預期心理,所以油價已經調漲到那個預期價位

胖子東尼賭油價會不長反跌(認為科威特的戰爭,其實不影響全球石油的供需狀態,油價上漲只是集體恐懼的心理因素!)
 

某樣東西與某樣東西的函數兩者之間的差異性越大,彼此越沒有關係 

油價f(油價)=供給、需求、戰爭
 

街頭的人不用懂數學、經濟理論(更不應該看經濟預測與國家施政),只要辨識模式pattern、理解事物內在的邏輯!

經濟理論是由上而下、透過數學函數地描述社會現象(理論獨立於實務之外,特別是社會科學,有最佳解與均衡解)

而真實世界是由下而上,憑個體感覺與自由選擇形成社會趨勢(有各種不同的理由與選擇)
 

建立個人的學識有很多方法與選擇性:行萬路、與人交談,而非只有學校考試 

做和想應該沒有差別,理論與實務應該沒有差別
然而實際上兩者之間的差距卻很大!

學校理論依賴數學模型,理論說法只要錯一次就會被推翻=>脆弱
業界實務依賴試誤經驗,經驗法則只有work一次就好=>反脆弱

就商場而言,祖父母的經驗應該比商學院所教的理論還要好(因為持有這些想法與觀念的人活了下來,商學院的理論說不定很快會被推翻)

 

實務工作者與少說多動手做的人,被只會說的學校老師與穿鑿附會的歷史學家貶低。
這些實務界的人,往往走在理論前面,比數學公式更為精明
會飛的鳥語會騎腳踏車的孩子,不懂流體力學與重心力矩
題外話:
想到前陣子interview的時候,某應徵者聊到:可口可樂意圖引入杜邦的作業安全觀察與安全文化制度=>顯然這家公司的高層腦殘了,或許該提醒股神及早拋棄持股(迷之音:一家公司的安全水準和其獲利沒有關聯性!)

 

 

15輸家寫的歷史

科學歷史如何被輸家改寫? 

噴射引擎、衍生性金融商品、創業成功,來自於試誤與修修補補,當事人往往不清楚為什麼行得通,一群沒有親身參與的歷史學家(輸家),往往穿鑿附會這些發明與源自於洞見與深厚理論基礎 

混市場的交易員先想出(或感覺出)某些能夠獲利的pattern與工具=>學術界的經濟學家才用數學模式解釋這些獲利的pattern與工具=>後來學校的學生迷信這些經濟學家提出解釋的數學模式,用這些數學模式進入真實市場交易=>爆掉GG(因為這些理論太簡化,忽略市場交易的複雜性…)

 

實務工作者只負責動手做,也只有做出實際成果才會有報酬
歷史往往是學術界的輸家所寫,也只有學術界的人,才有空閒去詮釋歷史
這些學術界的閒人寫的教科書,不知到誤導了多少人?扼殺了多少street smart的人?!
 

噴射引擎的出現亦同:先有現場的黑手搞出引擎,才有學術界的人搞出相關理論。

整個十三世紀的歐洲,會除法的人不超過五個,但是當時的建築師人不用力學與計算,照樣能夠蓋出迄今屹立不搖的宏偉建築=>使用數學與力學計算,反而讓人過度優化=偷工減料,因此更脆弱。(古代建築師用實驗與試誤方式蓋出的建築物,餘裕大,反而更加穩固) 

我們無法光靠食物的營養標示來認定是否美味,美味來自於食譜,而食譜來自於試誤與師徒之間的傳宗接代與協作

現代醫學不能單靠證據為基礎的方法,依舊不能脫離臨床實習部份的見習。 

就李約瑟的觀察而言,古代中國欠缺由下而上的發明創造與商業機制,因此沒有科學與工業革命的發生。 

英國教區牧師對於科學與工業的貢獻大得驚人:他們飽學多聞又有閒,可以自由發揮、漫無目的 

相對的有組織的科學研究與有目的政府資助,反而記錄成果都很糟糕。

17世紀的工業革命,來自於一些沒受過教育的人,他們運用實務上的嘗試與直覺,解決困擾的機械問題,帶來了社會整體經濟的進展=>不是科技進步與科學技術造成經濟繁榮。

科學技術造成經濟繁榮的說法,往往源自於學術界與科技界=>意圖詐騙政府機構的經費補助。
 

就創投而言,應該投資的是
能具備隨機應變、bicolage能耐的創業家,而非他們的創業計畫書與SWOT分析;
另外正確的投資方式是盲目投資法:儘可能投資最多的不同的嘗試=>報酬很大(極端世界),你經不起錯過的那一次機會。 

就新藥物的開發,我們所謂的知識研究方向反而阻礙研究與新發現的出現=>因為新藥物的發現往往來自來(原先知識研究方向以外的)其他地方!

設定目的與方向,反而更難達成目的與方向(因為該方向當中容易採到的果子已經被採走了)
 

看不見的手=集體協作=市場機制:超越任何英明的單一中央計劃者

人和動物的差別在於能夠集體協作=1+1>2的非線性超加函數=>非線性=無法預測、也無法引導,也是黑天鵝效應的基礎

個體無法揣測集體的動向與變化。(因為個體無法理解總體的變化,因此用市場機制上帝來描述!

上帝命運、不可知、機運、無法理解 

商學院大家都曉得策略規劃是門胡說八道的課媽呀,我在這門胡說八道的課拿到全班最高分說...還好我都自我解嘲說自己的真實身份是唬爛協會的資深榮譽會員...,沒有證據顯示策略管理行得通(學校開的課程遠超過實際需要,是一種知識上的詐欺)

策略規劃反而使企業看不到選擇權、陷在不知見機而做與變通的困境當中 

企業的運作其實飄移與見風轉舵,EX:
可口可樂原先是感冒藥品、珠寶蒂芬妮源先是文具店、Nokia原先是造紙廠、化妝品雅芳原先是挨家挨戶的銷售。 

實證懷疑論者,有時候被理論的人視為江湖郎中,然而他們的貢獻卻往往被搞理論的人忽略或抹煞;現代學術社群空口白話、穿鑿附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與貢獻,可謂是有組織的騙子與集團犯罪,這些形式主義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總是玩弄一些邏輯誤謬,宣稱所有不嚴謹的作法都不科學,然而被非所有非學術性的作法都不嚴謹或沒有貢獻! 

我們對於太多只做不說的實證工作者忘恩負義、甚至不知道他們是英雄與他們的姓名。
 

 

16混亂中的秩序

這章有作者學習成長歷程的回顧
 

兩個不同的領域
一是學校與戲局:事先提供明確的規則,能夠將變數獨立出來
二是生態與生活:不知道規則,也無法將變數獨立出來 

因為混亂、隨機不確定、自我發現與從創傷挫敗中體悟,才使生活值得過下去
CEO預先設定行程表的工作與休閒其實是虛有其表、缺乏效能。(雖說被關起來的獅子生活有保障) 

直升機父母對於小孩最大的傷害在於:他們沒讓孩子練習處理曖昧不明的情境

學校帶來的最大傷害是讓學生為學校、學歷與學位而學習,而非謂了生活而學習=>優勢往往來自官方課程教材與課堂之外
 

學校的教學有如某種畸形產生的成果,讓大家只看特定作者與少數幾本書,剝奪了讓人飽讀各種見解的可能性=>有人已經搞懂的事情,大部分都不值得花時間去學習!真正的知識寶藏落在那些人云亦云的中心之外
欸,想到自己不自量地擔任某位國立大學的課程諮詢委員,和系主任快吵起來,她堅持要現在的學生花大把時間、好好學習前人發現的經典理論

 

統計和風險的專家活在數學公式當中,一但把他們拖入真實世界當中,他們會崩潰

健身房的肌肉壯碩的打不過街頭的黑道打手

執行長是因為能夠長時間忍受會議所以勝出,而非優異的決策成效
 

School smart的學生(窮爸爸?),由於太聰明、太勤奮,所以反而看不到一些東西、不擅長四處遊蕩與忍受情境不明

Street smart(富爸爸?),反而能夠無所事事,在狀況不明當中和別人打成一片,觀察資訊與等待事情發生

 

教育與讀書的槓鈴策略:
兩成的時間用在應付學校課程=>不要被當就好
八成的時間用來自學=>讀任何你自己想讀的書




17胖子東尼和蘇格拉底辯論

為什麼不能去做自己無法解釋的事?
為什麼必須解釋自己所做的事? 

不能完全理解某些事務不等於愚蠢無知
「沒有證明」和「證明沒有」是兩碼子事情
 

蘇格拉底誘導式的問法,往往讓人陷入框架的陷阱當中
當事人要能夠明確定義夠念,才能知道該如何作為=>要清楚生活與做這件事情的目的與意義,才能去過有意義的生活/把事情做好)背後的哲學觀點:
  •  如果你沒辦法定義事物(構念)的形式與意義,那麼你就無法認識該事物(構念);靠公理語言、數學模式、模型描繪世界(顯性知識)
  • 退求其次是:如果你沒辦法明確定義該事物(構念),那麼你至少要知道什麼不是該事物(構念)
  • 知識是萬靈藥、錯誤有害(後遺症是容易讓人自大、以為可以掌握命運)
  • 必須要理解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與因果脈絡=>著重於因果關係、真偽與發生機率=>依據機率與真偽進行決策 

胖子東尼:不讓人框架問題、不回答沒有道理的問題
(孩子沒辦法定義何謂母奶與食物,也知道要吃東西=>即便不清楚生活的目的與意義,也能去過有意義的生活
背後的哲學觀點:
  • 天底下的事物太複雜,可能不是語言能夠表達,如果你硬要用單純語言去Proxy那個事物,那麼你可能會害死人;靠感官、試誤與會意認知去理解世界(隱性知識)
  • 理性邏輯(陽)的對立面是:非理性、本能與難以理解的(陰),陰陽調和反而才是更豐富與健康的(ex: 破壞式創新)
  • 不同空有邏輯與哲理,要實事求是去嘗試與感受;天真的理性想法其實更危險。
  • 事件本身與如何發生的機制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這件事情對你的影響(利益或傷害)=>著重於後果,與不同情境發展時的損益=>依據能否承受損益(脆弱性)而進行決策(機率與信賴水準是種詐騙與虛無概念,真實生活不會依據機率進行決策)
 
 
因應黑天鵝事件,需要的是宗教信仰(撫慰人心)與傳統的試探啟發(認知本來的想法不管用(還有心懷謙卑),而不是更好的模型與算出更精確的機率分配(=天真與化妝的科學) 

經由統計數據、高深模型與科學理論包裝的鬼扯,是脆弱的,時間和歷史終究會戳破這些學術界的鬼扯(儘管在那之前,這些鬼扯唬爛會近親繁殖、不斷膨脹)

目前自肥詐騙式的教育體制亦同(哈佛如同是LV等奢侈品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