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心流(2/3)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作者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人生幸福與快樂的大哉問?
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短暫的快樂)源自於內在動機與持續通過挑戰的成就感所以不用當上總統或董事長,一般人只要可以樂在其中+擁有可以持續挑戰成功的成就感都可以是幸福人生。e.g., 喜歡爬山或旅遊的,不斷挑戰新的山頭與景點(直到膝蓋磨損要吃維骨力或者散盡家財);喜歡讀書的,不斷閱讀新的書(直到視力受損,要吃葉黃素);喜歡吃喝的,不斷嘗試新的餐點與餐廳(直到身體三高,被醫師要求飲食清淡忌口)….

想起之前第二章當中提到人的意識(資訊處理)極限:
每秒126bite
每分鐘7.56kb
每小時0.5mb
假設一個人活70歲,每天醒著16小時,哪麼一輩子可以處理1850bite=185,000Mb=180Gb(1Gb=1024Mb)

不論這輩子,到過多少地方、讀過多少書或成就多少事業,你/妳所記得的往往只是片段的記憶或者感動。而更殘酷的是人腦不斷在遺忘乃至於老年可能失智與喪失記憶。除了工作為人作嫁換取收入養活一家老小/看著孩子長大(再重蹈前人人生覆轍)外,人生的意義與幸福為何?
(好像不能對這個問題太認真- Life is much too important a thing ever to talk seriously about it.
人生太重要,重要到不該嚴肅論之。王爾德)

呵,不用花錢買靈骨塔這個Blog就是我的生命紀念館XD




第四章心流的條件
心流是怎麼發生的呢?有時是運氣好,內在與外在條件剛好配合上了,然而研究也發現,利用具有結構的活動或是倚賴個人的能力也能誘導心流發生。如果我們的目的是了解心流體驗如何形成,進而改善生活品質,那麼就來探討哪些活動特別可以帶來最優體驗,以及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會讓心流更容易發生


心流活動
常聽到的最適體驗活動,包含:登山、跳舞、航海、下棋、藝術創作、運動競賽、遊行祭典等

四大類的體驗遊戲
1.競爭性遊戲,包含所有的運動賽事。
樂趣在於自己必須提升技能以贏過對手(當然為贏而比賽時,是一種壓力)

2.投機性遊戲,包含賭博與占卜
樂趣在與猜測與掌控不可預置未來的幻覺

3.炫暈性遊戲,包含雲霄飛車、高空跳傘等
也可以透過迷幻藥物改變人的知覺

4.模仿性遊戲,包含舞蹈、戲劇與藝術
透過幻想、假裝或角色扮演讓人跳脫現實的局限。

以上四類遊戲,共同的是:提供探索與創造的感受,讓人進入到現實以外與無法想像的境界。
人類演化的過程,不同文化都發展出了以提升經驗與感受為主要目的的活動,而這些活動通常包含音樂、藝術與舞蹈;不同文化或種族,大家花在藝術、遊戲競賽或者宗教儀式慶典的時間與精力可能都比工作謀生來的多。


心流與文化
大部分的文化如要存續與傳承,必須擅長於提供當事人最適體驗與心流的感受
文化是為了抵禦混沌而生,目的在於提供規範與信念以幫助排除隨機性、不確定性與懷疑對於個體的影響和衝擊。因此文化必須捨棄許多目標與理念、排除過多的可能向,讓個體把注意力關注集中在少數目標上,也讓人們只在劃定出來的界線範圍內活動

從以上角度看,文化和遊戲有驚人的相似性
兩者都提供明確的目標與規則,讓當事人的行動有所依歸
遊戲的範疇小,文化的範疇廣(涵括生老病死)
文化可謂是集體的歇斯底里與大規模的遊戲,如古代的斯巴達體制、中國的儒家體制、印度的婆羅門種性乃至於近代相信市場與貨幣機制

身處在文化心流當中的不一定比較高尚,e.g.,
美國南方莊園主人之所以可以優閒度日,其實是因為有買來的奴隸可以代勞(今日企業或政治圈的高層亦然)

文化心流也是一種阻礙與組織惰性、讓人喪失想像力與可能性
當人生與世界變得越來越可預測,生活就會失去挑戰,缺少了挑戰,生命就不再有意義
e.g.,
某些印第安部落,約定25-30年會進行遷徙,重新來過
日本伊是神宮每隔20年左右會重新改建到另一塊地上
米國傑佛遜與中國毛澤東都相信:每個世代都應該有自己的革命。

相較於古代人苦於謀生與種種文化與宗教的制約,現代人行有餘力多了很多休閒時間,卻很少建設性地自我探索(多半是空虛地看電視打發時間、時常感到無聊乃至於莫名奇妙的沮喪)


自得其樂的性格
把一般活動轉換成心流並不容易
有些人天生無法體會心流,e.g., 過動兒/注意力不集中、過度自我中心或過度在意別人眼光=>焦慮
於生活環境單調的(如生活在沙漠或被關在牢獄中)或被剝削的奴隸,或者生活在社會主義或者戰時情境當中的社會疏離狀況下=>無趣

家庭對自得其樂性格的影響
1.孩子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期待,互動中的回饋與目標都不含糊
2.孩子知道父母對他們喜歡的事感興趣
3.孩子知道自己有所選擇,甚至可以違反父母定的規矩
4.孩子知道自己被信任,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5.父母提供孩子挑戰與成長的機會

相較於受虐待或不受關愛的孩子,只會找尋享樂的機會而非通過挑戰的樂趣。


擅長感受心流的人
被關的囚犯在腦海當中想像打高爾夫球鉅細靡遺的細節
學習無視於自己的缺陷與環境的困苦,增加對於某些事物的關注、更種領域的知識或感興趣的人物。(讓自己不要被外在的殘酷現實所打敗)




第五章身體的心流
身體就是心流的工具
現代人知道身體健康與體適能的重要性,卻少有人去開發身體提供樂趣的潛力;但是從來不探索身體提供心流經驗的能力,等於白白浪費了這個完美的生理設備。如果能好好發揮身體的功能,學會強化身體感官的秩序,就可以不受精神熵影響,恣意於意識的和諧感受裡;然而光是身體動作並無法帶來心流,心思也得跟著投入才行。本章將探討怎麼善用身體來提高體驗品質,包括運動、舞蹈、性愛技巧的培養等生理活動,以及東方文化中藉由訓練身體來控制心靈的各種方式,還會談到具有鑑別力的視覺、聽覺與味覺。改善生活品質最簡單的方式,就從學習控制身體與感官做起。


更高、更快、更強
不用去參加奧運比賽項目,走路也可以是心流活動:
怎麼樣可以簡單有效率的移動身體?
如何以最經濟方式將身體健康效益發揮到最大?
身體輕鬆的程度?有沒有新的感受或想法?
專注的感受身體如何走路

花錢的活動- 看電視、開車、接受按摩的快樂程度,往往不見得會贏過不花錢的活動- 聊天、種花或編織


動感的樂趣
如韻律、舞蹈,演默劇或演戲。


性愛中的心流
只有性往往只是洩慾,要搭配心理層面的愛
日本藝妓與各國宮廷中的婢妾要懂得音樂、戲劇、舞蹈、寫詩與作畫

早期文化、宗教與性慾是相互結合的
女祭司=妓女
希臘酒神的故事
古印度Kama Sutr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ma_Sutra (把性愛當成運動的指南)

性愛跟其他生活領域一樣,要帶著學習的心態,培養出更高的複雜性與從中獲的樂趣

嗯,原來一劍浣春秋大不是不正經也是在修煉


掌控的最高境界:瑜伽與武術
追求身心的合一與忘卻外界的專著
學習的王道


經由感官獲得新流:視覺樂趣
看得更清楚與更精細
提升欣賞美麗警務與藝術作品的解析度=>這也是需要訓練的(狀態顯示為藝術門外漢暨大老粗)


音樂中的心流
聽音樂的層次
1.單純的感官感受,神經系統對於各種音調的反應
2.比擬,讓各種音調曲調發展出情感與聯想,透過音樂表露一個人的心情與故事
3.分析,聽出樂曲的結構與不同演奏法的差異
4.創作,透過音樂音符來表達內心的意識與調和情感衝突


美味中的心流
孤單美食家

為什麼人會喜歡看美食節目

每次看到美食節目主持人對於各種食材與味道的描述,我都覺得自己會吃,但在描述味道上有相當程度的智能障礙。

以上活動可以讓人進入心流,但也可以讓人成癮



第六章思想的心流
人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其實很差,很容易分心或者依慣性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穿衣服/出門上班(行屍走肉),好不容易下班以後再看電視放空

生命的美好並不全由感官而來,有時候挑戰的是思考能力(=白日夢與幻想想像),帶出由內而發的美好體驗。就像生理機能各有潛能一樣,不同心理運作提供樂趣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硬要將心流活動劃分成生理的與心理的顯得牽強,任何生理活動要有樂趣,多少得有心理元素參與其中;反之亦然,大部分的心理活動也有賴生理層面的協助,從心理活動獲得樂趣的條件與生理活動是一樣的。討論有助於建立心理秩序的條件,先要探討記憶的角色,接著看看語言文字如何製造心流體驗,最後再對歷史、科學與哲學這三個符號象徵體系進一步的挖掘,一旦了解它們的運作規則就可以掌握樂趣。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這些心理「遊戲」。


科學之母
學習=記憶,記憶=背誦事實(難怪填鴨式教育有效)
知識用兒歌或者神話寓言故事的方式來傳遞

專家的存在感=拿記憶炫耀自己知道多少該領域中的資訊
然而真正會學習與成長的,在意的反而是自身對這些知識的感受與各項知識之間的連結感。


心靈遊戲的規則
用有規律的方式,把各種零散的資訊與知識,用有規律或可預期的方式連結起來(心智圖、樹狀圖或書本的目錄)
知識與學問的架構

透過幾何、哲學辨證、宗教與法律條例乃至於科學等更有系統的規則來結合與判斷資訊

思考事物的美麗或各種新鮮的想法讓人感動與正是一種幸福。
快樂、自信與思考可以消除一個人內心的恐懼。在冰天雪地或困苦國度當中的人們,往往必須藉由背誦長篇史詩來維持自己的意識秩序(不要瘋掉)


文字遊戲
猜字謎、寫作與說話演講,都可以是有意識與有意義的心流活動。

一個我很佩服的Bloger(消失了一段時間,又再復活)

寫作可以是一種治療(整理意識的方式)與學習


親近歷史
記憶與故事是文化之母,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兒時的各種記憶決定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精神分析很多時候就是在幫病人整理紊亂的歷史認知紀錄。

擁有過去各種快樂或成就的紀錄,對於提升生活品質很有幫助,這些記憶讓意識暫時擺脫「當下」的苦悶與暴政(雖然記憶不是百分百真實也隨時不斷改變)

寫日記或紀錄家族也可以是一種心流活動=>聚焦在個人覺得有意義的資料或細節上,用自己的方式來紀錄發現與感受。


科學中的喜悅
孔恩 科學革命的結構

很多科學家之所以從事研究,不是為了工作或政府經費,而是被自己的想法與發現所深深吸引。
伽利略原本學的是醫學,牛頓萬有引力是因為學校因瘟疫關閉兩年(打發時間)
近代化學之父拉瓦吉耶在法國大革命前,是政府稅務機關的公務員。

世上業餘的科學家比想像的多,貢獻也比想像的大


愛上智慧
哲學的原意是- 對於智慧的喜愛,這份愛讓人願意花一輩子去追求

很多機構的成立都有宗旨,初衷往往是為了解決某個人類共同的問題,經過幾個世代後,機構本身的重要性反而凌駕在成立宗旨之上。例如國家建立軍隊抵禦敵人,到後來最成功的軍人不是那些最有能力保衛國家的,而是最會爭取經費的。

業餘的學家不用擔心學派間的鬥爭、期刊的政治文化或同行間的忌妒,只需要把心思放在根本問題上,順著內心指引的方向,學習的過程輕鬆又愉快。
當一個人的學習到達某種境界後,他她的身分就會從讀者便成作者、消費者變成生產者。


業餘與專業
業餘有兩個意思
貶義:不夠認真、水準不及專業;東施效顰的拙劣模仿者,沒有受過正統的訓練與戴著自己的偏見
褒義:樂愛自己所做的事,在過程中獲得喜悅,而非最終達成什麼成就


終生學習的挑戰
學習不過是去了解發生在自己週遭的事,為自己的人生體驗找到個人意義。



第七章工作中的心流
工作可以使人變得尊貴(為個人樂趣、榮譽乃至於為他人貢獻而戰),也可以把人變成禽獸 (把他人都成下人奴工,放縱自己的慾望與落入權勢名利的無間道)

古早狩獵採集的祖先,一天大概只需要花3-5小時工作:覓食、棲身、製作衣服與工具,剩下的時間用來閒聊、休息或跳舞
對照組是19世紀的工人,一星期工作六天一天14小時在工廠或礦坑工作。

我們生命中有大半時間花在求生存上,對近代人而言就是「工作」了;一個人得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沒有什麼標準可言,然而如果在工作上、與他人的關係上都能擁有心流,那麼生命品質絕對能獲得提升。本章將探討工作如何引發心流,就從幾個研究案例開始解析。想要透過工作來提升生活品質,有兩個互補的策略,一方面要調整工作,讓它盡可能貼近心流活動的樣式;另一方面要調整個人,培養自得其樂的個性,學習尋找行動機會、重視自己的技能、設定可行的目標;這兩個策略單獨存在無法讓工作變得更有樂趣,一旦互相結合就可以締造意想不到的最優體驗。此外,還要探討究竟人們在工作過程還是在休閒時間比較容易體會心流?


自得其樂的工作者
亞當因為野心受到上帝懲罰- 現代人亦然,物質慾望越高,越需要花更多時間與心力工作;乃至於古時封建年代,還必須幫國家蓋萬里長城、金字塔與宮殿以實現統治者的野心。

阿爾卑斯山上沒有經過工業革命喜你的農牧部落反而更活在當下與心流中(而不是各種KPI與未達標的恐懼中)
早上五點起床擠牛奶、準備早餐/整理房屋,再視天候與季節而定,有時是放牛吃草、有時是照顧作物或者紡紗,晚上看書、朋友聚會講故事。
樂在欣賞大自然、與人聊天和動物為伴=>工作與休閒沒有明顯的區隔。反而不羨慕都市人有各種方便家電與電視,但要一天工作8-10小時,每週五天。
「我覺得很自由,就算在工作中也是很自在,因為我做自己想做的事,今天沒完成那就明天繼續,我沒有上司,我沒有上司,我自己就是老闆,我擁有自由,也一直為我自己的自由奮鬥」

不同世代工作觀的差異
年輕人對於現況不滿意,渴望改變/無法忍受例行公事的束縛,寧願選擇輕鬆與工時短的工作,多一點時間從事休閒與旅遊。

創業家、自營工作者或專業人士其實相對容易樂在工作當中,最可憐的拿人錢財的打工仔或公務人員,只能聽命行事/成就別人,處於身心分裂的狀態中。
然而相對的,幸福往往不見得是去你想做的事情(作一行怨一行),而是設法在所處的環境中找尋自我發展的機會,需要一些時間忍耐與專注投入(如音樂家與各行各業專家成名前的長時間苦練),一段時日之後,才會發展出純熟技能,讓他人讚賞與自己樂在其中

摘錄:
「也沒什麼啊,公司要我畫圖我就畫圖,要我改圖我就改圖,要我吃大便,我就吃大便。」
當難耐到極點,生命就會自己找出路,而出路的亮光往往藏在不經意的小地方,勾住你的魂魄,讓你如聽見魔笛的聲音,不顧一切地去冒險。


自成目標的工作
狩獵,對於獵人而言是求生必要的工作,卻也是跟獵物鬥智的一種樂趣遊戲
乃至於商人討價還價與貢番宰也是一種樂趣
種田,相對的乏味很多(中小學老師上課教書,可能也是類似的乏味吧!)
工業革命後,流水生產線上的工人可謂是深陷乏味的地獄當中(只有比礦工工人好一點點)
在公司或公家機關上班更乏味、難以看見自己工作的成果(難怪會需要各種福利措施與活動;對照起來在軟體公司當成程式設計與撰寫人員是更地獄般的工作,還有學校老師為了升等,不得不寫文章寫到噁心反感,難怪有寒暑假與sabbatical leave. )

理論上不管是什麼樣的工作(包含奴隸與戰俘),都可以透過想像自得其樂
妥善設計組織與規劃分工作業流程,可以相當程度解救大家的消極與怠惰,只不過不幸的是:
老闆與工會領袖都窮的只剩錢
管理階層不考慮工作樂趣,只考慮自己的福利與薪酬,乃至於公司的生產效率與產能,毛利率/營業額
工會領袖只考慮自己的掌權快感與個人工作保障,之後才是會員的安全與工資。

各行各業如果要樂在其中,要把自己想像是承擔承辦的個體戶或者承擔生死的外科醫師- 不斷追求挑戰與更新的技術與庖丁解牛般的快感與行雲流水。
乃至於不是單打獨鬥,而是透過團隊來成就非一己的事業

The Last Dance

想要降低工作的無聊與增加樂在工作中的兩個手法
1.調整工作分工,讓各工作能夠自成一個天地,像是狩獵、編織藝術創作或者外科手術
2.調整個人心態,自得其樂與找尋自我行動與提升的機會。


工作與心流的悖論
是在工作中亦或休閒中,人比較能夠體驗心流/活在當下?
越高階層,越能看見全貌的工作者,越能在工作中體驗心流
管理階層64%、一般階層50%、藍領工人40%

然而越低階層在休閒活動中感受心流比率高
藍領20%,一般16%,管理15%

結論- 現代人與工作之間的關係,乃至於看待人生目標與工作間的關係出了問
  1. 工作與休閒兩者相較,工作還是讓人比較容易感受心流=有成就感與存在感(退休沒事幹真的會老得快與增加死亡風險)
  2. 而越高階層,心思越容易被公司公事綁架,不容易放鬆
  3. 儘管工作讓大家生活有所重心乃至於有成就感,大家還是會想著退休、不要工作與去做別的事情(工作時間少一點,休閒發呆時間多一點,言下之意就是工作是為別人而做,對個人目標或人生意義而言,沒有價值)
  4. 弔詭的是,現代人通常沒有好好善用休閒時間


美國人不滿工作的原因
1.工作缺乏變化和挑戰(然而充滿變化和挑戰的工作卻又太累)
2.和上司的關係緊張與衝突
3.精神疲累壓力大(特別是高階主管)

呵呵,壓力可以讓一個人成長與獲得成就感,也可以壓垮一個人


虛度的空閒時間
不知道回家之後要做什麼,休閒缺乏目標與樂趣

休閒時間應該提供重建的機會
1.消除生理疲勞
2.培養個人興趣- 特別是和內在修練有關的活動
3.增加體驗、轉換心態

而不是去電視、或花錢在大眾媒體或社交媒體上- 看似貌有意義,但對於個人成長沒有建設性。
未來不屬於受了教育最會讀書、nor最會工作職等薪水最高的人,而是最懂得善用休閒時間與自我開發的人=樂在工作又最不浪費休閒時間的人,最能感受到人生的價值。

人只要能夠認命,通常可以平淡安穩過一輩子,粗茶淡飯也可以樂在其中
人生最傷腦筋的是:人會比較與羨慕忌妒,會不服氣不服輸想爭一口氣;如果生在世家或貴族,比較的對象與標竿其實更高,更不容易滿足

心流的觀點忽視了人會比較,也很難不去比較,在人口密度越高/互動頻率越高與資訊揭露越頻繁的狀態下,越難逃比較;現代人物質生活豐裕遠勝古早農民,但心裡的踏實與滿足說不定比不上古早的農民。

能夠看穿與想清楚這人世間的道理與公道,應該值得慶幸與滿足(認命)了吧。
人真正的敵人只有自己- 自己內心的貪念、妄想與見不得別人好;而不是其他更優秀、活得更幸福與精彩的別人。世界很大,能夠欣賞別人才能接納自己放過自己。


摘錄
【有錢人的快樂來源】
一、從小到大,我認識的有錢人跟超級有錢人好像還真不少。據我的觀察,許多有錢人的最大快樂來源,就是他人羨慕的眼光。
所以只要我們不對那些有錢人投以羨慕的眼光,他們就失去了快樂。

二、許多的有錢人其實不快樂,因為他們把時間跟精力,都花在「想辦法讓人家羨慕他們」這件事情上面。所以他們必須炫富,必須招搖,但是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三、也有一些很聰明的有錢人,他們的快樂來源不是他人羨慕的眼光,而是他們可以放手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那些事情可能是公益,也可能不是公益;那些事情可能是改變世界的大事,也可能只是一些關乎個人的小事。
而通常這種聰明的有錢人都很低調,當我們走在路上的時候,他們可能跟我們擦身而過,當我們去小餐館吃飯的時候,他們可能就坐在隔壁桌。而一般人根本就不會知道,他們就是傳說中的超級有錢人。


四、為什麼我突然寫這種心靈雞湯文?因為總是不時有一些沒水準的有錢人在我面前炫富,然後當我沒有露出羨慕的眼光時,他們就覺得我很白目。而我只是覺得他們很白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