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安全文化、總體宏觀與個體微觀間的兩難

是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以下很多這種類型的「安全文化」

一直以來總是覺得這種所謂的「文化」,讓人不舒服與怪怪der
  1. 有說=沒有
  2. 比較像是在賣弄一堆名詞與抽象概念
  3. 多半描述與陳述的是”What”,而非”How” e.g., Bradley Curve


前情提要(看看敝人對於安全文化的怨念有多深TAT)
如何建立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進化與退化

對於安全文化的駁斥

學界大咖談安全氣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影響安全氣候的組織與個人因素
文化與氣候543

天擇與安全文化的演化

杜邦的歷史與個案研究


Disclaimer(危害告知):以下只是一個養家活口工人慶祝父親節的一些543抱怨與沒營養的批判,讀者慎入



有幸去到一家台廠參觀,窗明几淨,內部環境與設施都很不錯(有健身房、籃球場與頂樓公園蝴蝶園),甚至樓層之間有溜滑梯+ 辦公區附近有點心吧檯(雖然滿口Integrity但是公司職安人員的編制還是兼任不符合法規要求XD)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點
  1. 公司主管與幹部沒有專屬車位與辨公室(連創辦人都沒有)
  2. 各級主管跟工程師ㄧ樣,也要肩負部分日常業務,e.g., 人資主管要幫candidate考英文個案分析
  3. 主管帶進入決賽的candidate參觀工廠

記得上一次聽到主管沒有個人車位的公司,是在書上讀到Intel的故事,說Paranoid總裁Andy Glove有次晚到又急著要開會,所以請秘書幫忙停車,他的秘書故意幫他把車停到最遠的角落…..

回想自己出社會以來的工作經驗,好像都是官大學問大,小至課長和副理的椅子形式與partition大小都有差別,遑論主管有辦公室與專屬車位

這麼做的好處與優點是說可以讓大家爭取榮譽與地位
壞處與副作用是- 有的人就會被權力矇蔽,只出一張嘴與裝模作樣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
所謂的「文化」不過就是一種集體的行為模式信念或說歇斯底里,例如古代的斯巴達體制、中國的儒家體制、印度的婆羅門種性乃至於近代相信市場與貨幣機制
  • 東方企業相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階層差異有助於提升管理績效
  • 西方企業相信人人平等與不得差異歧視有助於提升管理績效


文化可以提供規範與信念以幫助成員排除隨機性、不確定性與懷疑心態對於個人的影響和衝擊。
然而建立文化=捨棄許多目標與理念、排除過多的可能向,讓個體把注意力關注集中在少數目標上,也讓人們只在劃定出來的界線範圍內活動。換言之,文化也可以是一種阻礙與組織惰性、讓人喪失想像力與可能性。

很多的公司與組織,其實是蕭規曹隨(=盲目從眾)與沒有文化(=除了賺錢謀生外,沒有其他的中心思想與理念)聽這些沒有文化的公司講文化,其實是非常沒有營養與浪費時間的。

因此要想談「安全」方面的文化,可能要先搞清楚「公司的文化」是什麼

當一個打工仔與努力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的工人,請記得不要被貌似學者或專家的人用一堆抽象名詞唬住,乃至於喪屍上身跟著闡述堆砌這些詞彙與下樓梯手扶扶手
不要折磨或欺騙自己 & 不要去折騰別人,特別是那些基層的夥伴

---------------------------------------------------------------------------------------

見樹見林、總體宏觀與個體微觀間的兩難


是說約莫30年前還是個小鮮肉大學生的時候,記得有一次跟經濟系的學伴聯誼,大概是因為青澀/彼此不熟/找話題聊,只好分享彼此學系上什麼課程與學些什麼。印象很深刻的是她很認真的想跟我分享總體精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當時對於總體或個體的興趣遠不如異性的身體,所幸這話題太枯燥,所以不至於產生邪念逾矩)

後來約莫10年前,在管理學院上補修經濟學與碰到很棒的老師推薦很棒的書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8.html





學習與領悟到:
  • 個體經濟學=>經濟學家會「具體」搞錯的事=>因為涉及個人行為,一樣米養百種人,不會有所謂(完全)自利理性的經濟代理人
  • 總體經濟學=>經濟學家「大體」會搞錯的事=>供需是一種不穩定、動態的非線性過程,使用線性與均衡的前提假設+複雜的微積分數學方程式來計算,結果仍然是錯誤與沒有意義。


時空轉換到目前自己工作的領域與行業,我發現竟然也可以分成微觀個體與宏觀總體兩派來看。這兩派的觀點或觀點,某種程度可謂是衝突不相容,乃至於很多時候雙方雞同鴨講。


微觀的這派來看,安全或風險管理可以進行機械式拆解,譬如事故與意外的發生有如一個故障的時鐘,修理這個故障需要把這時中拆解開來,然後找出故障的零件,加以更換或修理校正後裝回,時鐘就可以正常運作。

就微觀派的角度而言,寧細勿粗(強調細節與邏輯的連貫),批判宏觀派粗枝大葉、不求甚解:

  1. 術業有專攻,製程安全火災爆炸要找火災爆炸的專家,健康風險評估要找職業衛生的專家,機械安全要找機械方面的專家
  2. 程序正確結果就會正確,所以各項的程序越細膩越好,而且各種規範最好還要訂定出明確”標準”(凡事要依據SOP與規範)
  3. 事出必有因,事故的發生一定有疏失,偵測與改正所有疏失,就能預防事故的發生,所以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



宏觀的這派來看,安全或風險管理不是1+1=2& 不能進行機械式拆解=>因為這是系統性問題,而系統是活的&人有自由意志與動機(不是機器),事故與意外的發生有如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底下有各種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與contributing factors,只能透過PDSA與剝洋蔥的長期抗戰,逐漸找各種底層脈絡乃至於尋求一個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妥協)均衡解。

就宏觀派的角度而言,寧願quick and dirty(大方向正確/不拘小節),批判微觀派鑽牛角尖與雞腸鳥肚:

  1. 回歸風險管理、輕重緩急與PDSA,術業有專攻沒錯,但不用迷信專家,最後決策一定是回歸common sense
  2. 越詳細的程序或繁雜的安全防護機制不見的越好,越簡單與符合人性的東西才能通過時間的考驗(時間才是可靠度與可用性的裁判,各種專家學者不是!)偏好因時因地制宜與裁量變通空間,只有最fit自家的作法,而無最Best的標竿作法。
  3. 系統很複雜乃至於下有對策與看不見的手,無法或難以預測事故或意外的發生(可以被預測的情境=可以被預防,那些預測不到的才會是事故與意外。),出錯與發生意外是人生與天則。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12-academic.html#more 


打滾20+年,認清自己的調性與所屬派別、乃至於為什麼跟某些人合得來或合不來的理由,算是種成長與認清天性吧!

當一個專業的行家要長進(不要當鐵槌人) & 不要賣弄專長去刷存在感(往死裡打、往牛角尖鑽),特別是那些沒你懂的(專業他們可能不如你,但是他們在這待得比你久,一定知道什麼給力什麼不給力)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07/blog-post.html

做工的人片頭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