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旁觀者(2/2)

 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

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34504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5134

 

 

大師的第一本鉅作- 經濟人的末日(1939年出版,試圖解釋極權與兩次大戰&邱吉爾大力推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70714

追求自由與平等是人的渴望

可以從宗教尋求寄託與解脫(上天堂、輪迴)=>教會與經典決定自由與平等的規則

從文義復興或理性的角度,終點反而是認命=>接受自然律與或然率(難以安身立命)

從政治的角度出發,一者是菁英統治,二是民主與社會主義,形成對立

從經濟的角度出發,一是自由市場機制,二是共產社會

經濟與政治勾撘在一起,形成兩種極端的國家社會體制型態。

 

無怪乎很多先賢與哲人會勉懷上古社會與純樸的農業採集部落

二戰過去百年,百年之後的政治思想其實沒太大的長進與改變。

 

杜拉克原本的本行是記者,學術路線是法律出身,延伸到政治與經濟,無意之間開創與煽動了經營管理成為時代風潮,從本書中又再沿伸出去更多的風雲人物與好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ter_Drucker 

 


 

9 英國最後一個異議份子

他代表一種傳統,這種傳統是良知的,不是權力的

 

Noel Brailsfor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_N._Brailsford

https://spartacus-educational.com/Jbrailsford.htm

 

秉持良知的異議份子,在唯奪權是問的政治圈中不會有好下場,最後往往身敗名裂、抑鬱而終。

良知不允許他和權力結合&為權力行惡。

死亡或離開也無法改變與或影響,更成就不了什麼。

 

群眾運動聖經- 言辭人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01/33.html

 

身為一個有良知的異議份子,所能企盼的最好人生出路

不是為當局者所器重重用=>變成上一章的綿羊

而是認清:維繫良知的代價就是孤單與遠離權力(不得重用)

當個旁觀者永保安康(妄議朝政,惹禍上身?!)

 

 

 

10 弗利柏格的世界

商人的工作就是使顧客滿意,讓他們願意再度上門

 

Ernest Freedberg

靠交易生存的銀行家

臆測是個醜陋的字眼(賭博好歹要知道輸贏機率),交易就是靠自己的本事讓對手比預期少付一點或多付一點(而非等著法院的判決來獲利)

 

某些經理人如果保者在某一段時間內,可以調高銷售量與獲利率,不是騙子就是愚蠢,通常兩者皆是。

 

銀行家不是為當事人名譽辯護的律師,所有的榮辱都屬於自己

 

 

Henry Bernheim

 

如果有人問亨利伯伯的職業,他會說:「 我是個小販。」這可是他的肺腑之言。他最愛的,莫過於進行交易。不管到何處,他都會留心機會。

 

身為一個真正商人,他認為有責任以低於市價的價格銷售。

 

他說:「零售只有兩個原則:一是,只要便宜兩分錢就可使其他店家最忠誠的顧客動心;二是,不把東西上架,永遠都賣不出去。其他,就靠你的努力了。」

 

他也說過:「沒有不理性的顧客,只有懶惰的商人。如果顧客的行為不像你心中預期的,不可說『 他們失去了理性 』。不要試著去『 再教育』你的顧客,這並不是商人的工作。商人的工作就是使顧客滿意,使他們再度上門。若是你認為他們不理性,出去看看,用顧客的眼光來看街上的商品和貨品。最後,你一定會發現,消費者還是理性的,只不過商人看到的現實往往和顧客不同 。」

 

一九五○年左右,他的孫子以非常好的價錢把他的伯恩翰百貨賣給一家大型百貨連鎖店。亨利伯伯雖年事已高,還是喜歡到市區走動,於是花了幾天拜訪那家大型百貨連鎖店人員,回家之後就宣布要把自己的股份賣掉。

 

他的孫子問他:「您看過他們的財務報表了嗎?」

 

「我聽了那家公司十幾個採購說的話。他們是很聰明,不過他們採買貨品不是為顧客,而是為了公司。這是錯誤。這樣下來,他們會失去顧客、東西賣不好,也無法獲利。」

 

結果就在兩年內,易主經營的伯恩翰百貨果然顧客減少、業績日益下滑,轉盈為虧。

 

那些只會追逐金錢的人,無法明瞭亨利伯伯的話,認為他的觀念很奇怪 若是一家公司的採購方針只為公司著想,而不是為了顧客,就不值得投資;在獲利的同時,還要有所貢獻,而不只是靠一點小聰明,以大賺其錢為樂。

 

 

Willem Paarboom

除非能夠有所貢獻,為購買的公司做點事情,否則不投資;很久以前已經不需要靠小聰明賺錢,希望自己是因為做對的事情而獲利。

 

 

亨利伯伯代表的文化正漸漸凋零。我們的社會還是繼續朝著認知與形上學前進。我們已經把「符號」看做是「真實:如金錢、買賣、交易、利率和國民生產毛額等等。用中古世紀邏輯學家的話來說,整個社會的認知就是—符號取代了實質,實體成了影子

 

 

簡單來說

就是現代的生意人(號稱是企業家)(虛幻的)股價當成真實的,而老一輩的生意人把人(顧客)當成真實的

就是現代的政客(號稱是領導人)(虛幻的)GDP當成真實的,而老一輩的政治人物把富國強兵當成真實的

現代人也把(虛幻的)頭銜職稱、收入、存款金額數字成真實的,而非追求生活的滿足、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富足。

把追求金錢的累積當成真實的人生目標,人和情感都變成虛幻的事物。

 

 

 

11 銀行家的女人

「瑪麗恩不同,她是專業的。」

 

Marion Farquharson

出身望族,很早就立志要當名人的情婦

弗利柏格公司的專屬情婦與奇聞軼事。

 

 

 

第三部 純真的夕陽歲月

12 美國報閥魯斯

《時代》創辦人魯斯改變了美國人對世界的認知

 

Henry Lu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Luce

 

生活雜誌把電影的概念從戲院搬到客廳(讓設計與美術編排進入雜誌)

 

 

 

13 荒野上的先知

要有成就,必得把精力投注在一件事上

 

Buckminster Full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ckminster_Fuller

認為人越能和科技融合為一體,越能接近自己的神性。- 大科技主義者

 

Dymaxion Map(減少扭曲的地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ymaxion_map

 

Plydome

https://www.bfi.org/publications/patent/plydome

 

Tensegrity(壓力跟拉力分別由不同桿位承受,結構可以無限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nsegrity

 

 

 

McLuha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shall_McLuhan

媒體即為訊息,印刷術決定了知識,只是改變了人類文明

 

近代電視改變了訊息傳播方式,網路social media又再次改變的媒體生態,更改變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感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與看到的自我。

 

科技不單只是一項工具,而是人的延伸- 自我改善、延伸與轉變的方式,藉由新的/不同的工具來延伸自己,成為不同的人。

人的個性、特質與自我認知隨著科技拓展人類能力範圍的同時而改變。

 

以前的人看報紙與讀者文摘- 提供大量資訊(熱媒體)

後來人們看電視- 提供少量資訊(冷媒體)

現在的孩子依賴社交軟體- 活在同溫層當中(更冷的媒體)

 

這兩位先知的科技觀,創造了新的現實new reality

先知的弔詭- 他們的成功正是失敗

一但先知預見的未來現實時機來臨,他們變成祭司,在一夜之間名滿天下,出現在脫口秀與電視談話節目中,他的出現不再造成衝擊與影響,而是一種儀式與娛樂。

 

欸,嘗試從書中記述人物當中擷取一些啟發,果然是隔靴搔癢- 杜拉克第一手的親身體悟更加深刻。

 

 

 

14 史隆的專業風采

要是用錯人,決策無異一場空

 

1941年完成「工業人的未來」一書

認為未來的工商社會(從農業/封建體制轉向工業與民主體制),主體是公司企業

https://sites.google.com/a/c.books-now.com/en27/9781560006237-51contyGEcastthei29

 

副總裁 Donaldson Brow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naldson_Brown

https://journals.aom.org/doi/pdf/10.5465/ambpp.1980.4976162

https://www.autonews.com/article/20080914/ANA03/809150404/first-of-the-big-time-bean-counters

 

希望杜拉克以社會科學家的角度探討公司結構、政策與內外關係,以協助公司未來的接班人(超級識貨的高人)

 

是通用的大腦,家住德拉瓦州杜邦家族的附近,杜邦家的軍火生意支持北方軍力

布朗家族則是種植菸草,主張南方脫離美利堅合眾國,但當他拿到化學工程師頭銜從大學(維吉尼亞理工)畢業,惟一的工作機會就在杜邦,負責興建新的軍火工廠,設計出有名的杜邦公式。

此時上司告知他如果想在杜邦家族成為高階主管,要娶杜邦家女兒、孫女或姪女

雖然他已經跟其中一個秘密成親,但時機不對,被杜邦加羞辱,之後放逐到底特律的通用。

 

 

1920-1923把通用從破產邊緣接手並規劃事業群組織架構的Pierre Dupont(其實操刀的是Slo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erre_S._du_Pont

 

接手的是 Alfred P. Sloan(以前所未有的高分從MIT畢業,Pierre Dupont同為MIT畢業)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P._Sloan

 

之後接手通用的總裁是Albert Bradley

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甚至還教過幾年書

 

Coyle負責雪夫蘭

之後Nicholas Dreystadt接手

https://www.hagerty.com/media/automotive-history/nicholas-dreystadt-ended-racism-at-cadillac-in-the-1930s/ 

 

真正對杜拉克研究感興趣的

Charles E. Wil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Edward_Wilson_(businessman)

 

杜拉克研究的建議

1.在維繫員工個人自由與公司勞動成本(公司可能倒閉)彈性的前提(限制),設計出一套保障薪資的辦法(就是現今的分紅、退休金計畫、失業給付與津貼制度)

2.「工廠社區自治與授權」,把排班休假加班,職場安全與員工福利交給員工團隊小組。(其實件是薪資以外的激勵因子;可惜勞資永遠處於對立,公司也難以開發勞工的領導潛能)

 

 

Sloan

我在通用的日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1949

 

1.無須討好管理階層,擔憂研究成果是否被肯定或者建議被採納;只要說出什麼你覺得是對的、什麼又是錯的。而如果你的觀點是錯的,我會當面告訴你。(但我尊重與支持你的研究,以防我自己是穿新衣的國王)

2.策略與營運權交給專家,自己只掌管人事- 沒有人能夠判斷預言人的好壞,只能慎重其事與周延(把人放到適當的位置上,自然會有不錯的表現&別讓現任者指定接班人,否則得到的只是次級品)

3.不因言廢人,希望公司人人都能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包納風格迥異的不同主管,也讓個人交情與公司經營保持距離,同事不能是朋友)

4.個人榮譽標準高、討厭華而不實的人(不忠於前輩的人,對於部屬也好不到哪裡)

5.依據事實(而非意見或眾人共識)作決策,沒有問題的決策才會是出大問題的決策

6.重視安全與基層員工的培育(雖然不認為公司對於大學高等教育有責任)

7.做事首問權責:有權無責導致貪腐,有責無權導致消極;權責限制在專業領域(幫助競爭對手福特是專業職責,其他所謂的CSR公司無責且無權過問)

題外話:

當初福特T型車把各汽車廠打得落花流水,各汽車廠合併成搖搖欲墜的通用汽車,等到通用在Sloan領導下合理化各品牌生產效益與品牌差異化後,輪到福特岌岌可危,Sloan 反而出手協助福特而非落井下石把福特併購了(擔心反托拉斯?)

 

 

用以上1-6標準來看「經理人」這門專業,有多少所謂的專業經理人能夠及格(真正具備管理這項專業)?

 

Sloan 眼中的專業經理人

老闆不同與專業經理人:老闆可以公私不分(老一輩杜邦家族),專業經理人需公私分明(當老闆比當專業經理人輕鬆愜意)專業經理人是企業的僕人(而非高幹高管)

對人友善與尊敬,但人(員工)只是企業與公司的載具- 公司才是主體,員工需要各司其職與適才適用(經理人的客戶就是企業,企業成功才可謂經理人足夠專業

經理人不能有自己的好惡與情感,也不能容許自己的好惡與情感影響決策與公司利益(不應該展現私人的一面,乃至於為了個人的存在感與成就感接受訪問與各種邀請。經理人的專業展現在決策上- 依據事實而非意見或偏好)

人事任用與晉用政策也只看績效,不需要討好他人亦非依據個人偏好(不能任用親屬與家臣)

正直是專業與績效的一部分,意見不同與爭議對立是決策的一部份與必要歷程。

 

欸,台灣很多所謂的企業家,除了公司門面美輪美奐、有許多專業打工仔幫忙打理門面拿到很多獎項外,腦子裡的想法理念不過是粗鄙田橋與暴發戶(lucky bustard, 儘管這些人有碩博士學位/MBA漂白,擔任各種工商團體的主席/理事長..看似高大上..)

 

http://glen01002.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html

摘錄:

「思維的邏輯和歷史的邏輯並不會完全一致。」走過這些在通用的日子,過程風波與問題不斷,史隆表示,今日許多大型的企業,並不是一直都是這麼大的。在他們踏上冒險旅程的時刻,整個汽車工業也正在尋找他們的道路。在陌生的開始,他們必須找到一種組織形式,能適應市場巨大而持續地變化。如果他們沒有為需求的變化做好準備,那麼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產品將擁有擊敗他們的能力。

 

為此,面對每一個夢想或目標,前進的方向沒有限制,但必須要先掌握框架並制定計劃,並不斷修正,同時具:有預測變革的能力,走出封閉的思維,有效需求出現時做好準備,在框架上作出新的決策,直到你看到未來的終點線為止,持續開創嶄新的服務,是將人生道路不斷往前延伸拓展的重要關鍵。

 

很棒的簡介(如果沒有遭遇危機,組織很難改變組織架構),這本書其實是超讚的第一手個案(HBR的更棒)(對照以下簡報與旁觀者書中的內容,杜拉克果然沒有提到任何關於經營管理的營業機密乃至於種種的愛恨情仇,但有關於組織設計的一些洞見,其實是從通用與Sloan偷來的- 分權成本利潤中心+委員會制-合理化各品牌範疇與生產製造)

https://www.slideshare.net/rrsagar/finalmy-years-with-general-motors

 

高明的CEO與老闆,建立制度讓底下人賣力去賺錢,

不明的CEO與老闆(人治/沒有中心思想),一方面防著底下人,二方面卻又自以為聰明督促底下人要賣命(乃至於幫自己搞停車位、靠窗大辦公室、各種津貼、安插親屬與慰安性質的秘書、內線交易與董監事上下其手)

好樣的Sloan為經理人與經理人的專業立下標竿

有機會要來去朝聖膜拜一下(沒有必修產銷人發財資的無聊規矩)

https://mitsloan.mit.edu/

 

 

 

15 純真無私的夕陽歲月

在那個大蕭條時代,卻滿溢著新想法、新實驗和新方向

 

大蕭條時期:社會對人關懷、熱心助人與勇於行動

不拘禮節、願意相互幫助給別人一個機會。

猶如在天災肆虐後的社區(大家bypass各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法律與規定)

 

經濟大蕭條為美國帶來社區公民意識、強調共享互助與共同的希望。

不景氣理論上會帶來馬克思的階級意識與對立,並且造成革命情勢,實際上卻恰恰相反。

 

然而卻也強調不同種族的分別、根源、出身與形成種族隔閡。

 

在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及戰爭期間,人們以互助友愛的行動來回應災難的打擊。他說:“大蕭條期間,美國的社會和社區都很健全、充滿活力,甚至有著得意洋洋的氣息。翻開美國歷史,不管哪一個時期都有暴力和苦痛,但是經濟大蕭條卻為美國帶來了社區意識的抬頭、強調共享的價值、生命的喜悅和共同的希望-----這就是不屈不撓的倖存者對‘天災’的反動”。

 

 

兩種民族熔爐

一爐較慢,三個世代以後(觀念價值觀)都是傳統白人

一爐比較快,九個月以後不是黑人就是黑鬼

 

羅斯福新政下,南方黑人逐漸富裕起來,生活也如同北方都市化白人

另一批都市中的中下階層與遊民問題逐漸浮現

 

Marian Anderson 讓我的族人走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bh64WKUOM

 

無解的黑白對立,科技與制度可使人自由與平等,束限人的是自己的觀念

理論上解放黑奴要擔心的是奴隸而不是主人:是奴隸比較需要主人而非主人比較需要奴隸(工業化與農機取代了人力奴隸的存在價值)

白人之所以反對廢奴,往往是維繫高人一等的自尊與優越感。

 

 

教育創新

1930蕭條年代,當時大專院校都不富裕,但是捐款依舊,學校與教育的創新卻好極了

 

美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幾位巨人

1869擔任哈佛校長的Charles Elio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William_Eliot

1800年代,由神職人員控制的美國大學繼續採用與工業化國家無關的古典課程,少有提供有關科學,現代語言,歷史或政治經濟學的課程,艾略特了解教育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學校需要提供的年輕人(工人)教育,學校需要教授科學工程、商業技藝。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02-1945) Nicholas Murray Butl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cholas_Murray_Butler

讓「教育」成唯一門專業(而非是私塾與紈褲子弟的玩意)

成立研究所,讓研究生在教授指導下進行研究與教學

系統化的招生、訓練課程、宣傳與募款

 

當時教師的任聘不是這個人出版過多少著作(點數幾點)?而是這個人書教得如何?

 

神秘的Monroe Deutsch

https://online.ucpress.edu/ch/article-abstract/34/4/377/29679/Monroe-E-Deutsch?redirectedFrom=fulltext

開創出加州大學系統

設計出綜合大學、州立學院與專科學校,維持大學卓越的學術地位與讓高中生減免學費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

 

之後感謝二戰的發生與希特勒的暴政,讓許多受限於大學嚴苛制度的學人,轉進到美國,並在美國的靈活的教育制度環境中進行整合性的課程教學。

 

更有一堆小型文理學院進行各式各樣的創新與理念嘗試(不需要支撐昂貴的研究所/實驗室與老邁教授的終身俸,薪資反而較佳,特別在人文與藝術領域。)

 

 

戰爭與國難終結了勞工運動

美國工會領導人 John. J Lewi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L._Lewis

認為美國應該孤立,不要介入世界大戰,國際主義或干涉主義是災難

羅斯福總統斥責工人把個人利益擺在國家存亡之前,他反駁國家安全是總統的職責,他則必須照顧勞工權益。

 

被總統愛國口號洗腦的其他工會領袖,只不過消費戰爭與國難,不但獲得民眾的認可與社會的美名,也鞏固了自己在工會中的地位;實際上卻是以愛國之名出賣了自己人

以國家之名,牢牢控制與壓榨勞工,等於放棄美國夢(民主/人權與自由)讓軍事將領與政客集榮耀與權力於一身,無異於極權國家

 

欸,想起防疫期間的口罩國家隊,相關宣傳與美化報導跟左岸奴役新疆有何不同與差異?(讓愛作秀的部長變成副院長、苦不堪言的勞工如同奴工、老闆承擔罵名)

 

 

美國夢

祖先的蓽路藍縷,為的就是成為一個自由人,遠離以國家民族榮耀為名的邪惡與愚行、不想再見到偽裝成軍事勝利的獨裁統治。

先組之所以來到這裡,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法治、而非人治的新國家,祈禱這個國家不要變成另一個虛榮的帝國與獨裁暴虐的政權。

 

可惜的是,隨著二戰爆發,純真年代告終,美國背離自己信念,逐漸變成一個虛榮的帝國與獨裁的政權。艾森豪警告的軍事工業複合體,已是國內外政治的現實。

https://kknews.cc/zh-tw/world/eybz9oz.html

 

 

回頭回首想想自己當初為何會離開厚實屋頂的大公司,其實也是懵懵懂懂

1.希望看看更遼闊的星空

2.希望逃離階級的傲慢與霸凌

3.希望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

 

如果說年近五十還有夢想與目標的話,應該是心平氣和

1.對自己誠實、真誠(少些裝模作樣與傲慢)

2.對別人真誠友善(特別是同事與下屬;不過對於那些假掰與傲慢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3.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聲望地位而自欺欺人(透過閱讀不斷洗滌淨化自己,抗拒外界的誘惑與內心的貪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