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旁觀者(1/2)

 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

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34504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5134


大約是1997年在斗六火車站前的金石堂隨手翻越時看到與買下這本()

沒想到因為這本書的影響,對於管理產生興趣,間接影響了自己日後的人生樣貌

20+年過去了,回頭寫這本書的筆記,感覺這本書像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著作。

 

Peter Ferdinand Druck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ter_Drucker

 

配偶 Doris Drucker (Schmitz)

https://www.geni.com/people/Doris-Drucker/6000000002765094334

 

楔子 旁觀者的誕生

從眾與加入群眾之後,發現自己內心其實難以融入群眾,領悟與其成為領頭羊(牲畜)不如成為牧羊人;然而因緣際會之下,發現自己不是領導或牧羊人,只是個旁觀者;而當個特立獨行的旁觀者,代價是:要謹言慎行、保持低調,避免驚世駭俗&惹禍上身。

 


 

 

第一部 來自亞特蘭提斯的報告(那些與眾不同的人)

1 老奶奶與二十世紀

向下流動的不只是中產階級,還有價值觀

 

老奶奶的價值觀:

1.眾生平等(即便對方妓女),工作與工作者皆該受到尊重;尊重別人不單是為了客戶,而是為了自己好。

2.食色性也(男人就是好色、燈光好氣氛佳沒人能把持),身處在一個男人主導的世界,女性最好心理有所準備。

3.一碼一碼:租房子給牙醫,即便有訴訟,還是讓該牙醫看牙齒(病人的牙齒不是租約的一部分)

4.名目價格不是內在實質價值:一枚雞蛋就是一枚雞蛋;實質所得要用通貨膨脹指數來調整。身處在一個身分證明比本人來得重要的年代,證明文件越多越好,而且貨幣受到政府的管控,官僚公僕反而成為主子。

5.對於各種(民粹/軍國)主義的崇拜有如出疹子,如果不尊重個人、無視於他人的信仰、決心與情感,就是步向毒氣室的第一步。

6.所謂的社區並非收入、工作階級和醫療資源的分配,而是應該以關心個人做為出發點。失去以上價值觀念的社會 會變成無情的資本主義或官僚體系

7.近代所謂的「中產階級」,其實更早之前稱為「市民(工匠)階級」:技藝嫻熟、而且對於公會與社區負責任,敬業與自重,雖然無財富可言,但卻懂得中庸和節制。

 

相較之下,今日的「中產階級」只是一群善妒、計較與從眾的鄉民

而多少的領導人內心只有名利與奪權,而無對於人的尊重與情感?!

 

 

 

2 赫姆和吉妮亞

在人性漸漸被吞噬的年代,卻一點汙泥都沾染不上他們

Hermann Schwarzwald

https://de.wikipedia.org/wiki/Hermann_Schwarzwald

 

Eugenie Schwarzwald

https://de.wikipedia.org/wiki/Eugenie_Schwarzwald

 

欸,這兩人太精采,難以摘錄出當事人的神采(屬於一戰前奧匈帝國年代的人)

 

 

 

 

3 懷恩師

從愛莎小姐和蘇菲小姐那兒學到的,要比我沒學會的那些更重要

 

愛莎小姐(三姐妹中的老么,比大姊蘇菲小姐小6歲)

是校長,學期開始三週都進行測驗&和同學相互評比

三週後進行個別會談

詢問當事人:

你覺得自己在哪方面表現的比較好?(老師就不需要幫忙再加強+協助跳級)

你覺得哪些地方表現不好?(不好的原因是真的不會?還是粗心?)

訂定出學習計畫與設定目標(蘇格拉底式教學)

 

關注孩子的學習(對孩子沒有特別的愛心),記得每個孩子的姓名、掌握每個孩子的長短處。

 

 

蘇菲小姐

教家政與美勞,不記得每個學生甚至分不清楚男女

透過觀察與手把手來教導=>禪宗式引導教育

 

真正的教學絕對不同於讓學生死背與生吞=>老師能力不足與缺乏趣味

 

上帝創造出來的人(老師與學生)會犯下各式各樣的錯誤,不要從別人的錯誤當中學習,看看別人是怎麼做對的。

每個老師有讀特的教學法

有的適合一對一,有得適合針對上千人演講

有的適合教導新鮮人(初學者),有的適合教導高深的課程(天才型學生)

有的老師透過書寫與文章著作教學,有的適合透過口語指導與教學

 

教學depends on個人特質(蘇菲)或是方法技巧(愛莎)

只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學到東西,都是好老師

 

天賦型的老師

天生的老師,可以自我改進成為更好的老師

 

方法型的老師

為學生設計學習課程,讓人人適用

 

「教學」是一種天賦,而「學習」是一種技巧

沒有所謂壞學生、懶學生或笨學生,只有好老師或壞老師。(教學其實不可教:是一種天賦與負責的心態)

 

反過來試著去教別人,就是一種自我更新與學習

看看人家用心老師的備課

https://reswithoutnumbers.blogspot.com/2021/02/blog-post_23.html

 

 

 

4 真假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必須假裝,尤其是對他自己

 

佛洛伊德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gmund_Freud

 

三點迷思

1.一生窮困、生活困苦=>其實家境不錯,擔任執業醫師也賺不少

2.身為猶太人,因反猶太而痛苦/無法獲得大學教職與學術界認可

3.為學術界與醫學界所輕忽

=>其實他是最早獲得醫界學術認可的人才(不到50歲就拿到醫學教授的頭銜),只不過他的理論比較像是「詩詞散文」,而非學術理論或者醫療方法,遑論談論評價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或傾向的精神分析+看病就是要收取高額費用,有違醫學倫理(醫師淪為案件計酬的工匠)

 

精神分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sychoanalysis

https://sallyruby2005.medium.com/%E5%BF%83%E7%90%86%E5%AD%B8%E5%85%A5%E9%96%80%E8%AA%B2-7-%E7%B2%BE%E7%A5%9E%E5%88%86%E6%9E%90%E5%AD%B8-psychoanalysis-50898127bd97

 

讓人搞不清楚精神分析:到底是「治療病人」還是「文藝批評與穿鑿附會」

從統計數字來看,要不這個病人沒有所謂的心理疾病(只是被精神病醫師認為有病),就是病情之所以改善只是病人覺得有受到醫療+對醫師與療法產生信心(=安慰劑效應),而非精神分析方法真的有效!

 

現在回頭來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科學實證而言可謂是「死人的錯誤見解」,然而當今世上許多心海羅盤上師seafood 吸引了一堆喪屍,這些上師seafood超會引經據典侃侃而談、讓人喪失判斷力與心智,不正就是精神分析的醫療法嗎?

 

 

更健康的觀點

阿德勒心理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Adler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256

摘錄:

有個案例可以說明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密切關係。案主是一名四十歲的已婚男人,患有焦慮症:他極想從窗戶跳下去,也一直努力對抗這股自殺的渴望。除此之外,他的表現一切良好:交遊廣闊,社經地位不錯,與妻子感情融洽。除非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相互關聯來探討,不然此個案著實讓人費解。從意識面來說,他覺得自己必須從窗戶 跳下去。但是他仍活著,而且連試都沒試過。他之所以能活下去,全因為他的生活中還有另一個無意識的面向。在無意識的面向中,他拚命抗拒著想自殺的渴望,而這種掙扎發揮了極重要的力量。當無意識能與意識互相配合時,他就贏了。事實上,在他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詳見第四講)之中,他是一位征服者,完成了一個充滿優越感的目標。這時,各位讀者可能會問,當他意識裡有自殺傾向時,又怎麼會覺得優越呢?答案是,他身上有一股力量在打仗,奮力對抗自殺傾向,而他贏了這場戰爭,成為名符其實的征服者及優越者。客觀來說,驅使他去追求優越感的條件因素,是他自己的弱點;在某方面覺得自卑的人,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最重要的是,在這場屬於他自己的戰爭中,他奮力追求優越,他奮力求生,他奮力征服,這股奮力一搏的力量超越了自卑感及想死的衝動。而差別只在於,自卑感與自殺的渴望出現在他的意識生命中,奮鬥的力量則存在於無意識生命中。

且讓我們來檢視此人的人生原型發展是否符合我們的理論。首先分析他的童年記憶。我們發現,他小時候有學校適應不良的問題。他不喜歡其他男同學,只想逃離他們,但他仍然鼓起所有勇氣,待在學校面對他們。換言之,我們已經看到他付出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缺點。他面對了問題,也戰勝了問題。分析此個案的性格後,我們發現他的人生目標之一就是克服恐懼與焦慮。在這個目標驅使之下,他的意識概念和無意識概念互相配合,構成一個統一體(unity)。若有人不把此人視為一個統一體,可能會認為他並沒有任何優越、成功之處。旁人或許會認為個案只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雖有奮戰的想法,但本質上仍是一個懦夫。但這種觀點是錯的,不僅未將與個案相關的所有因素都考量進去,也沒有參照整體人生來詮釋那些重要的因素。如果我們不承認人的所有面向是一個統一體,整個心理學界,包括我們對個體的理解,或是想要理解個體而付諸的努力,終將徒勞無功。這就像是我們預先假定一個人的人生可以劃分成意識與無意識,卻又認定兩者之間毫無關連,因此不可能將人生看成一個完整的實體(entity)。

除了將個體的所有生命面向當成一個統一體來看,我們還必須將一個人的人生併入社會關係脈絡一起檢視。剛出生的嬰兒很脆弱,因此需要他人的照顧。如果不去了解負責照顧孩子、彌補孩子弱勢的人,我們就無法了解這個孩子的人生風格或型態。如果我們只懂得分析孩童身體所存在的空間環境(periphery),就無法理解孩子和母親、家庭之間錯縱複雜的關係。孩子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不僅是人身上所具有的特性而已,還涉及整個社會關係的脈絡。

 

大家都很認真的看待弗洛伊德的理論,然後決定加以排拒

原因

1.對於人格狀態的描述是一種文學與藝術詮釋,而非科學(潛意識=夢與幻想,而非理性)

2.各種心理病徵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性焦慮、性挫折與壓力(其實主要的壓力往往來自於金錢,而非性=>當時女性對於婚前性行為的恐懼來自於意外懷孕,而非道德規範;而男人要先有經濟基礎以養家活口)

3.企圖把迪卡兒的理性世界與靈魂心靈的黑暗世界合而為一,儘管觸動人心但終究失敗。(偏一點就是神秘主義與各種易經八卦/巫師女妖,偏理性一點就是阿德勒的過度補償)

 

欸,這不能怪弗洛伊德,那個年代只能依靠哲學(=空想)與訪談診斷(=主觀詮釋),缺少各種對於神經生理基礎的理解與基礎知識

 

意識的起源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01/14.html

 

行為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1/1.html

 

 

http://dragon1943.blogspot.com/

摘錄:

摩根定律(Morgan's Canon):如果一個事件能用更低階的心理機制加以解釋,就不要用更高階的心理機制去解釋它。書中用「為何男孩會模仿父親的行為」作例子,來說明這個原則。佛洛依德認為小男孩是因為潛意識中對母親有性的幻想,想與父親爭奪母親,但父親太強大,以致於不得不認同父親。在這樣的解釋中用了潛意識、性慾、戀母情結、閹割焦慮等等,很多複雜的概念來解釋小男孩的模仿。行為主義只用了增強原則來解釋這現象;模仿父親會受到正增強,小男孩為了獲得酬賞而模仿。後者相對簡單很多,因此是較佳的科學理論。

 

杜拉克對於本書中提到的人物都相當寬容,只有對弗洛伊德比較嚴厲批判

 

 

 

5 伯爵與女伶

「躺在那兒的,今天若是安在,必然是歐洲領導人」

 

Count Traun-Trauneck

受洗的名字- Karl Franz Josef

別名Karl Raunt

 

欸,Google不到

 

社會主義起源對於舊帝國貴族/地主的不滿與對於平民階層的同情

終結於一戰爆發=>被國家/軍國主義所取代

 

今日世界只所以淪為共產極權與民主資本主義之爭,或許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葬送了許多優秀的年輕人,而倖存者道德日益淪喪,所以走上極端

要不是集權的共產主義國家(神格化的領導人)

要不則是看似民主但卻為權貴服務的民主與資本主義社會

某個角度而言,民主與共產國家的差異並不大:

共產國家掌權的是黨員與紅二代(認可的是血統與關係),在民主國家掌權的是官員與官二代/富二代(認可的是資本與法律)

共產國家控制言論與一言堂,民主國家言論自由但卻以訛傳訛/網路霸凌

社會區分不同階層與形成同溫層,彼此難以交流與相容- 想到謝林的棋局實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自然現象,要讓各族群或階層融合,要違反熱力學定律...

 

 

 

 

第二部 舊世界裡的年輕人

致力於超越十九世紀,找尋一個自由的新社會:一個既非中產階層(鄉民投票?!),也非屬自由派不受經濟所操控(唯利是圖與放任的資本主義),且公有共享但不是馬克思集體主義的社會。

可惜時至今日,這個理想或許只有北歐才算?!


 

6 博藍尼這一家

這家人每個人都極有成就,卻終其一生都沒有達成理想

 

老博藍尼 

1825-1830匈牙利的猶太村落 不到25歲成為游擊隊指揮官,對抗哈布斯堡王朝,與後續俄國派來鎮壓的軍隊

失敗後逃到瑞士學工程,約有10年過著流亡生活,在全歐各地建築鐵路

1850特赦後才回到匈牙利,依據自己的理想建築鐵路,後來因過度擴張而事業崩塌,1900左右去世時,已經一文不值

 

1868年他事業顛峰時(40),取了小自己20歲的西西利亞-俄國女伯爵/無政府主義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ec%C3%ADlia_Wohl

 

育有五為子女,依據盧梭愛彌兒的教育規範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031/11/52020111.pdf

 

孩子一但到了上學的年紀,就到麥田中央的城堡隔離接受教育並不得和兄弟姐有接觸,能見到的人只有四位家教老師,這些老師每週只教一位學生,週而復始以徹底和社會的偽善與腐敗徹底隔絕。

 

老大Otto Polanyi

1970出生,也年紀輕輕就到瑞士和德國工作

1895到義大利皆手一家快倒閉機械廠,自己改名為Otto Pol

到了1910 成為義大利頂尖企業家,很富有且成為忠貞的馬克思信徒,提拔了墨索里尼

而他對於社會主義的理想在一戰後破滅,尋找階級革命以外的替代品,既非社會主義亦非資本主義,而是所有的階層取得共識為國家的美好而努力,結果就是法西斯(重現羅馬共和)

日後他跟墨索里尼翻臉,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的老人。

 

 

老二 艾道夫

跟父親一樣從事鐵路工程,年紀輕輕就為一家英國公司在巴西建築鐵路,而且愛上這個國家,成為巴西的頂尖工程顧問

希望巴西可以融合白人、黑人與印地安人,創造出現代但不失種族特色、自由卻不傾向個人主義的新文明。

 

1950年代 艾道夫垂垂老矣,比任何人早10年預見巴西南北的衝突:一邊是已開發以白人為主,另一邊則是落後的非白人的世界,巴西頂多是另一個日本,雖不屬於西方,但以全盤西化,無異於邁阿密的文化郊區。

 

 

老三慕希

19歲就創辦雜誌,引發影響倡議農業合作與民主的運動與社會實驗(匈牙利社會運動之星- 農村社會學)

以色列kibbutz集體居民組織正是受到其理念所啟發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5111-Kibbutz-an-israeli-utopia

 

然而1905(25)左右嫁為人婦,立刻成為標準的中產階級女主人,再也沒有寫過ㄧ個字

 

 

老四 Karl Polanyi(1886-196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Polanyi

20歲前曾在布達佩斯工讀法律,是當時匈牙利最受歡迎的演說家之一,不到25歲就當選國會議員

在一戰期間從軍,結果身受重傷,在醫院治療時和護佐依歐娜相戀,娶她為妻(當時她17歲,是地下共黨組織的領袖)

1924年到1933年,他被聘為著名的《經濟學人》雜誌的副總編輯

 

著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Great_Transformation_(book)

鉅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877

https://sgp1.digitaloceanspaces.com/proletarian-library/books/633bd61083ec838dc0148cf378dc25f9.pdf

 

自由市場並非唯一可能的經濟體制,也未必是最先進的一種。

另一個可能與選擇是:市場、經濟(民生)和社群(社會公益)相互調和,使經濟成長和個人自由並行不悖

一個健全的社會一定要透過市場機制來交易貨品與分配資金,但不可用市場機制來分配土地或勞力=>土地與勞力的分配,應該是依據是社會需求與政治原則,而非經濟供需法則!

 

哇靠,讓人大受震撼,一語道破共產和資本主義的罩門缺陷(抱頭沉思:到底經濟學講的各種原理原則在哪裡行偏踏錯了?!)

 

 

老么 Michael Polany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Polanyi

1891出生,不到30歲就在柏林當愛因斯坦的助手,一家人當中最出名的一位

二戰期間轉往哲學發展,懷抱人道主義,反對實證主義(人所知道的比他所能表達的多)、反對違反人性的集體(共產或社會)主義、反對傳統自由(放任)的理性主義。

認為人是孤獨的個體,而人的存在是基於價值理念與倫哩,而非邏輯或理智

 

備註:

南方朔的解釋

以前人們追求一種完美的宗教,但發現宗教不但不是出路,反而造成歧異

後來人們常是追求一個完美的社會,但也失敗(博藍尼一家人的追尋)

而彼得杜拉克自己的體悟與認知是:追求完美=走極端(大惡)

一個不追求完美與至善,包容多元分化與小惡的社會(不求完美即無大惡),可能所以可能的人類體制與社會當中最好的一個

 

 

 

7 季辛吉的再造恩人

有能力又肯提攜後進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的領導人

 

Fritz Kraem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tz_G._A._Kraemer

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03/nov/12/guardianobituaries.usa

一生的兩大抱負

1.成為軍方參謀總長的政治顧問

2.成為外交大臣的政治導師

 

三種德國人

1.「醜陋的(俾斯麥與希特勒治理下的德國)」

在極權統治與政客操弄下,不是傲慢,就是卑躬屈膝、貪得無饜,而且蠻橫、專制、恃強凌弱

 

2.「善良的」

喜歡音樂與啤酒、為人和善,有點感傷的自由主義者(守規矩與天真)

而「善良的」通常會被「醜陋的」加以顛覆與制服

 

3.只有「第三種德國人」才能取回政治的主導權

古普魯士的榮克(Junker, 騎士的隨扈)階層

虔誠遵守路德教規、例行職業軍人的美德:誠實、謙遜、自制而且忠誠;貧窮而知足、驕傲而敬天,服從正統與合法的統治。

 

 

克雷馬的政治哲學與季辛吉的政治思想

1.外交重於內政

外交關係國家的存亡,只有國家穩固後,才能考慮政治制度、法律、經濟與社會正義等。

杜拉克認為外交與內政應並重

 

2.外交關係應以權力為重

「權力」就是政治信念與軍事力量

宗教或對於各種主義(資本、共產、國家、民主、自由)等概念,對於國家利益或權力具有相當的約束力,國家不會因為意識型態而放棄對於利益的追求,但會受到其牽制,而非一昧追求利益

 

相對於政治力量,經濟因素是次要的,政治行動的動機不單是經濟利益,也很難用經濟制裁來限制政治行動。

 

只不過很多時候所謂的「霸權」與「強權」往往是虛張聲勢;忽略經濟力量與政治誠信都是大錯特錯

 

3.外交大臣該由偉人來擔任

所謂的偉人,其領袖魅力往往是刻意營造、令人反感與虛偽的東西

 

而弔詭的是:

沒有偉人,就沒有遠見與領導,也沒卓越的成就與標準;對公共事務而言,平庸可為毒藥。但公共事務就是眾人之事,不是個人之力所能成就,當事人越偉大,後繼者越是庸庸碌碌之輩

 

一個本身有能力又能提攜後進的領導人,才是真正的「偉人」與「領導人」- 這種人靠苦幹與奉獻來領導、治理靠正直/而非把人玩弄於指掌之間。

 

發現杜拉克對於一些大人物反而是貶,對於小人物反而是褒

見大人而渺之

 

 

 

8 怪獸與綿羊

不要跟罪惡打交道,罪惡從來就不平凡,平庸的是人

 

怪獸- Reinhold Hensch

杜拉克在法蘭克福總指南的編輯同事

加入共產黨及納粹黨,自卑,期望透過入黨揚名立萬

最後成為納粹行惡的工具

之後德國納粹戰敗,自殺身亡

 

綿羊- Paul Schaeffer

自負自己能夠影響與改變納粹的新聞編輯人

以為自己可以駕馭邪惡,加入罪惡以緩和罪惡,進而避免更壞的狀況;最後也為邪惡所用被利用完,消失的無影無蹤

 

 

漢娜鄂蘭 平庸的罪惡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3/10/21/hannah-arendt/

 

平庸的是人而非罪惡(呵,杜拉克吐槽鄂蘭- 對於犯下濤天大罪的人有著幻想與迷思,其實是任何人都抵擋不了罪惡,成為罪人)

面對罪惡,人是如此的渺小與脆弱,所以我們祈求上帝教我們不要愈見試煉(而非能夠通過試煉)

 

哪個危害較烈?

是漢斯追求名利權力?還是謝佛驕傲自負?

難以抗拒名立權力與傲慢自以為是(當局者迷)是人性與人的弱點,

旁觀者雖清,但更糟糕的是集體鄉愿與沉默(不採取行動)=共犯體制。

 

能夠抗拒當局者迷與採取行動的旁觀者,果然是需要勇氣的冒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