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的勝算3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The Overall Defense Concept: An Asymmetric Approach to Taiwan’s Defense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3072

 

第三部之後寫給職業軍人看,從策略規劃的角度來看,越加佩服李將軍,同情那些反對ODC的將領(腦殘理+沒有勇氣or成為中共同路人),可惜反而老美比自己國人更能appreciate李將軍的ODC

相對的以國軍而言,李將軍太誠實與理性自我反省,提出的構想太顛覆,連海軍自己人都不能接受微型飛彈艇

 

救台國防藥方在這本書,而且不怕老共知道(知道的越清楚越不敢亂來)

 

第三部 整體防衛構想的創新與不對稱思維

 

第七章 整體防衛構想的創新與不對稱思維

 

 

什麼是「整體防衛構想」

包含兩大要素

戰力整建

取得平衡、可負擔的可恃戰力,包含三要素

1.高存活戰力

2.傳統戰力

3.不對稱戰力

 

作戰構想

讓敵人無法完成奪臺任務的四大要項

1.戰力防護

2.濱海決勝

3.灘岸殲敵

4.縱深防預

 

 

重新審視臺灣傳統的防衛戰略

有形的戰力能力+無形的鬥志+戰略

ODC戰略跟傳統作戰思維的比較

 

 

臺灣的傳統建軍與作戰思維

1.執著於建制傳統戰力、忽視發展不對稱戰力

重視海陸空帳面上的載臺購置

 

2.偏好大型華麗載臺,輕忽小型機動戰力

要藏於九地之下,在需要時才能動於九天之上

 

3.建軍忽視成本效益,缺少機會成本概念

由下而上的建軍機制=各軍種各顯神通爭取預算

各軍種的最優,沒有辦法帶給台灣整體戰力得更優

由下而上的功能導向,要更改為由上而下的需求導向,重視成本效益與資源分配

 

4.建軍急迫意識不足,輕視立即可恃戰力

沒有時間感,緩不濟急

 

5.缺乏重點優先概念,處處都想爭戰求勝

戰略的邏輯是優先處理最大的威脅=中共的全面犯台

而非壓制共軍的灰色侵擾….比拼更新更快與更多的裝備資源(比不過)

 

 

「整體防衛構想」的建軍與作戰思維

「務實的」去思考什麼是「合理的」目標

「務實的」去評估自身的能力與資源,想方設法這個目標可以被「達成」也可被「接受」

=>重新定義何謂勝利

 

1.重新定義何謂勝戰

使敵人奪台任務失敗,而非台灣有能力讓共軍無法出海或度過海峽中線

 

2.拋棄傳統殲滅戰概念,採用創新不對稱作戰

傳統上,堅滅敵人才叫做勝利,當時台灣軍隊在武器裝備質的部分還享有優勢,現在質與量均不具備優勢,用同樣的觀念去作戰,叫做自尋死路

 

創新不對稱作戰=自己可以存活+持續騷擾讓敵人付出代價,就是勝利(當然自己也要付出焦土的代價)

 

3.拋棄控制思維,改採拒止思維

我的實力無法戰勝控制對方,但我只要讓對方控制不了我

攻勢作戰中,爭奪制海權與制空權是勝利的先決條件,但對於守勢作戰而言,放棄領空/領海與領土,反而是以退為進,誘敵深入+伺機給於殺傷打擊

 

4.攻擊敵人執行任務的能力

兩棲登陸艦、滾裝貨輪、運輸機/直升機、運輸車隊、後勤補給

而非硬碰敵人的戰機、戰艦、坦克+殲滅敵人兵力

 

5.型塑有利的戰場條件

戰場利於台灣

1.部隊存活

2.部隊保有擊殺鍊的能力

(以這點來看,只需要訓練台灣民眾協助通報軍方,共軍位置即可,IT大臣架個網頁即可)

 

6.結合地理環境優勢,善用民間資源

除了台灣海峽外,台灣本島地形都會讓登陸部隊行動受限

除了扼守重點公路橋梁外,城鎮戰(+到處都有的便利商店與加油站)其實是重點

利用民間資源補足不足的國防資源

 

7.建立可信度的國土防衛機制

不是傳統的點召教召,

國土防衛部隊就是小型、地區性的游擊兵力,與區域內的軍械庫/營區連結,一但動員就能快速機動進入戰術位置(協助cover正規軍的防區盲點)

就是通報+交管+騷擾阻礙敵軍偵察/防止內應滲透,而非與敵軍正面衝突

 

對於國土防衛部隊而言,最重要的是組織,而非戰力或戰鬥技能

另外的附加價值是成為災難發生時的防災救援部隊

 

 

「整體防衛構想」與國軍現行作戰思維的差異

可惜,越大的組織慣性與惰性越大,扭轉過來要花更大的力氣

蔡英文總統沒有利用去年共軍發射飛彈封台宣布進行國防改革,是台灣國防的一次重大損失與錯失良機

 

 

 

第八章 戰力整建:如何打造整體防衛構想

 

 

 

戰力整建的全般性思考

ODC將戰力整建區分為以下三個區塊

1.高存活戰力

考慮敵人遠距的攻擊與轟炸

機動、偽裝、欺敵、備援、快速修復與抗炸

 

2.傳統戰力

國力的表徵、人民對國防的信心+維護主權與海空巡弋

量少質精效能高

 

3.不對稱戰力

平時不顯眼,卻是戰時生存的關鍵,以最小的資源或得戰術上最大的殺傷效果

一大堆機動、分散、精準與致命的小東西(武器裝備)

 

 

戰力整建應該考量些什麼

1.國防資源的聚焦、分配與優先順序

為何現今建軍制度無法有效分配資源?

- 戰略過於籠統

- 由下而上各軍種發起,大家都想搶資源

- 資源分配政治考量,而非戰略與軍事需求

 

台灣需要的建軍制度

- 戰略講清楚:針對威脅設定優先順序,講清楚目標(ends)、方法(ways)、手段(means)

- 調整為由上而下,由國防部整合各軍種需求+針對戰略目標建軍

- 政治需求採購武器裝備難免,總統決定要不要打仗,但仗怎麼打要尊重軍人與軍事專業

 

2.明確定義不對稱戰力的內涵

不是什麼武器都叫不對稱戰力

 

3.優先講求成本效益與作戰效能

考量籌獲期程、戰場生存性與配套維護設施

 

4.重視即戰力

台海衝突危機近在眼前,不用想5年規劃、10年計畫

 

5.載台不能殺敵、彈藥才行

華麗的戰艦戰機與戰車,一開戰可能是負債,而非戰力資產

 

6.捨棄一比一汰換的舊想法

一比一汰換,處於優勢兵力下,還勉強可接受

但處於弱勢兵力下,一比一汰換=不願思考的慢性自殺與投降

 

7.走出源頭打擊的報復迷思

高成本的彈藥(中長程飛彈)嚇阻不了中共,更無法打敗敵人

政治上:使用中長程飛彈反擊,只會給中共煽動粉紅添柴火

軍事上:要看得到目標、評估打擊效果(中共無法靠飛彈擊垮台灣,台灣當然更不可能靠飛彈反擊讓中共中止侵台)台灣沒有配套的遠程監偵與目標獲得能力

成本效益上:一枚遠程遙攻飛彈的成本是精密導引炸彈的20倍以上,排擠其他軍事投資

蘇俄即便出動極音速飛彈,也沒打垮烏克蘭

 

黃澎孝這篇文章,道出以上迷思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7661

 

 

高存活戰力

先求讓敵人勝不了,再等待

 

與其想著一開戰用無法決定勝負的中長程飛彈反擊,不如好好思考戰力防護與保存

1.高存活戰力的關鍵- 指管通資情監偵(C4ISR)

C4ISR的建置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存活性

而存活並非將網路系統視為必須存活的目標,而是將透過網路系統運作的「任務」視為主要服務的對象,任務可以透過通訊系統資訊系統完成

系統不見得是軍方的,也可以是民間的通訊資源與網路節點

 

軍民共用的5G網路

 

高存活的情監偵與目獲系統

台灣有全球密度屬一屬二的對空與對海雷達,可惜多數都是固定式

 

機動化、聯網化與多重備援的雷達搜索系統

需要(相對抗干擾與不怕反輻射飛彈)

收發分離多基式雷達系統

被動式雷達偵蒐系統

 

光電偵測系統

雖然受天候影響,但不會發出電磁輻射,難以被對方偵知

 

衛星偵照

戰時對方也會干擾,要有其他衛星偵照資源

 

近接防護與電子誘餌

把方陣快砲與海公羊部屬固定雷達陣地附近=>其實也是沉重負擔

也要有相當守護部隊,以防敵方特戰部隊破壞

 

機動分散式指管架構

海空軍成熟,陸軍不理想

 

2.高存活的武器系統

條件:不易偵測、不易受到攻擊、能夠承受部分戰損、快速恢復

 

3.高存活的後勤系統

整合民間保修資源

分散式的小型庫儲(警局、消防或海巡等據點)

多元後勤運輸

足夠的彈藥儲量(實戰經驗顯示,彈藥的消耗與需求遠大於事前的估算)

 

 

傳統戰力

1.傳統戰力的角色轉變

戰略上:不應以己之短較敵之長

但傳統戰力是

- 國家戰力的門面:高能見度、鞏固軍心與士氣

- 提供年輕人從軍的部分誘因

 

需要傳統戰力因應對岸灰色侵擾,但傳統戰力開戰存活性較低,維護成本驚人

 

2.空軍傳統戰力結構有什麼問題

戰機維護花費超過國軍所有裝備維護費用支出的50%

飛行員人數已不足,又常有訓練事故..(空軍該加強的是淘汰老舊F5戰機,而非為了減少飛安而再投資裝逃生椅在F5)

台灣真的需要那麼多戰機嗎? 要強化嚇阻,台灣需要投資的是地對空飛彈,而非戰機

 

空軍的脆弱在於機場與戰管,而非飛機

老舊戰機是台灣空軍的負債而非資產

縮減行政運輸機隊,淘汰F5與幻象,資源轉投注機動防空系統,再漸次淘汰經國戰機,建購以F16為主的機隊,以有效遂行空域拒止的空防戰略

 

3.海軍傳統戰力結構有什麼問題

擁有一票老舊卻捨不得淘汰的兩棲艦艇,相關的災害防救與外島運補,可以委託民間公司

需量少質精可至南海巡弋宣示主權的艦隊

需多小型護衛艦,因應對岸灰色侵擾

需早多造高度智能化/高匿蹤與存活性的小型飛彈快艇

擴建岸置飛彈反艦兵力

台灣想反封鎖已經不是是否需要,而是有無能力的問題

陸戰隊任務轉型為濱海作戰部隊或協同陸軍登陸防作戰

 

4. 陸軍傳統戰力結構有什麼問題

要的不是裝甲大軍(況且老舊又妥善率低)

台灣也只有幾個少數的訓場,每台人車分配到的實彈射擊訓練時數相對不足

這些數量龐大的傳統火砲與裝甲車也是陸軍的負債而非資產

 

開始能夠體會為何絕大多數國軍將領不接受或反對ODC

1.動搖各軍種的國本(李喜明有如軍方版的窮爸爸與富爸爸,論述很多軍方眼中的資產其實是負債)

2.這個轉型太痛苦(即便李喜明講的都是中肯的現實與事實)

3.最難接受得當然是陸軍與海軍陸戰隊

 

 

不對稱戰力

 

依台海作戰環境+台灣能負擔的資源,避共軍之強擊共軍之弱

戰略前提

1.能夠承受開戰初期敵方長程導彈/火箭炮的高密度攻擊

2.戰力轉型與整備的機會窗口,按美軍的警示,時間只到2027(55)

3.台灣存活戰力的反擊重點- 敵方的兩棲船團與大型空降載具

4.台灣財政能負擔

 

對應需要的武器裝備項目

1.岸基反艦飛彈系統

2.匿蹤輕型飛彈快艇

3.水雷與快速布雷艇

4.各類偵查與攻擊無人機+反無人機系統

5.岸基中短程精準火砲或火箭彈

6.精準的反裝甲飛彈

7.機動區域防空系統

8.單兵防空飛彈與反裝甲火箭

9.高存活與機動的C4ISR與目獲系統

 

 

如何整建不對稱作戰戰力?

空域拒止作戰

傳統制空=以優勢質量的戰機取得空中優勢

空防從養飛機飛行員改成養防空飛彈

 

蘭德的模擬推估顯示:台灣必須降低對於戰機效能的期待,徹底改變空防策略

建議

1.保留現有各防空系統,增加陸射天劍與NASAMS防空系統

2.採購美軍的整合防空暨飛彈防禦系統IBCS

https://www.dtmdatabase.com/News.aspx?id=1050

3.強化陸軍野戰防空能力,採購IM-SHORAD

https://www.dtmdatabase.com/News.aspx?id=971

4.採購車載型CIWS提供重要設施對於巡弋飛彈攻擊的防禦

 

海域拒止作戰

作者從軍以來,被教導的都是掌握海權

對於中共想用武力度過海峽統一台灣而言,爭奪制海權只是手段與過程,而非目的

 

海灘拒止作戰

三棲登陸作戰是高度複雜的聯合作業,也是所有作戰當中困難度最高的,也是登陸部隊最脆弱的時刻。

敵方自然或等到掌握空優與海優之後,才發動三棲登陸作戰;在此前提下,解放軍戰機/直升機與無人機也一定會盡量獵殺國軍的攤岸防禦部隊

武器裝備體積越大、部隊越是集中越是送菜給解放軍

陸軍在漢光演習當中反舟波:火砲、裝甲車列對站好開砲,不但對於移動中的登陸舟波效果不佳,更是讓人家練靶(可惜台灣陸軍還是把大砲與戰車當寶)

 

海灘拒止需要的裝備

1.車載陸射型地獄火飛彈

2.低成本攻艇導引火箭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w-Cost_Guided_Imaging_Rocket

3.除現有水雷,增購智慧水雷/遠程空投水雷

4.增購海馬司與精準彈藥

5.透過美國代購以色列長釘反裝甲飛彈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t/%E6%8B%89%E6%96%90%E7%88%BE%E9%95%B7%E9%87%98%E5%8F%8D%E5%9D%A6%E5%85%8B%E5%B0%8E%E5%BD%88

6.籌建輕型偵蒐無人機

7.標槍/拖二B等單兵反裝甲火力擴大部屬至基層部隊

 

 

縱深拒止作戰

獨立、分散、分權式的小部隊機動(游擊)作戰

在失去了、空優、海權、殲敵於灘頭之後,不能用死守陣地的觀念來打保衛戰

而是透過無止盡的騷擾,讓敵人難以有效控制+不得喘息

 

部隊越集中,越容易被鎖定與消滅,連排級的戰術活動遠較旅營層及更具生存性。

陸軍需要的是小部隊城鎮戰的訓練,而非是三軍聯訓旅營級集火射擊那種的爽感

以上概念與目前陸軍傳統觀念完全不同。

 

發展低成本智能化武器系統

飽受批評的微型智能飛彈快艇 (受批評或許代表的這是對的- 因為對敵人的威脅很大)

1.走回頭路,海軍早有海鷗飛彈快艇=>沒有隱身+智能連網(融入整體反登陸作戰體系)

2.目前已有光六飛彈快艇=>光六吃水2.5米,只能停靠一級漁港,微型艇吃水1.5米比於傳統50噸漁船吃水更淺,能夠停靠全台200+個漁港

3.批評微型快艇耐波性差,但微型艇任務就是反登陸作戰,海象差,對方共軍也同樣無法進行兩棲登陸作業

4.台灣已有岸機反艦飛彈車,微型飛彈艇重覆投資=>反艦飛彈車受制於公路系統及部屬在離海岸有一段的距離的内陸=縮短有效射程;微型飛彈艇可以出海延伸攻擊拒離+讓解放軍更難預料飛彈來襲方位。

5.質疑微型飛彈艇未裝雷達,無法獨立偵蒐與攻擊=>平面雷達偵蒐頂多20浬,遠低於雄二飛彈100+公里的射程,況且雷達會會暴露己方位置,讓對方即早防禦;微型飛彈艇在離岸10浬內活動,除軍方指管系統cover外,還有民間電信網路備援

6.海軍聲稱微型飛彈艇船體模擬結果不符合作戰需求(靠,這真是內賊窩裡反)

 

國軍在無人機使用上的牛步也令人嘆息

如果美軍裝備不切合台灣建軍需求或者不賣台灣需要的武器裝備,為何不向美方洽談共同開發=>不要執著於國X國造!

 

以台灣的防衛構想而言,不需要功能強大的無人機,只需要搭配便宜的光學辨識軟硬體+設定好搜尋路線與區域+攜帶小型彈藥=>共軍一來派出無人機去搜索與殲敵即可

也需要有小型AESA雷達偵測5km範圍內的無人機+連動20mm機砲防禦敵人的小型無人機

陸軍基層需要加強電子戰觀念與裝備,可考慮採購美國陸軍的攻擊性電戰裝備VROD VMAX,讓敵人斷訊+無法操控無人機攻擊己方

https://www.armadainternational.com/2020/10/jamming-backpacks/

 

台灣是電子資訊業大國,但是國軍(特別是陸軍)在電子戰上的能力整建,乏善可陳;對岸還比較有心。需要多想想如何干擾對方的北斗衛星系統,使其相關武器無法精確攻擊(這點就靠美國暗中出手了)

 

相較於網路安全防護,網路攻擊要便宜得多

台灣現階段網路作戰依靠資通軍與中研院,這樣的組織架構顯然不符合需求,未把在民間的高手整合進來

另外世界各國也沒像台灣如此神奇,把網資電整合在資通軍

網路作戰有其專業與獨特

通訊多屬維護系統與支援作戰

電子戰則必然跟各兵種裝備結合

合理的安排是將通訊與電戰回歸各軍種,網路作戰則結合國家資源與納管,成為戰時國家整體防災與聯防的一部分。

網路作戰是深層的不對稱作戰,不能拘泥於國軍的架構。

 

與其延長兵役役期,多些人當砲灰,國軍應該思考如何借用與徵召民間的網路作戰資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