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佛畏系統(2)-學習研究篇

佛畏系統:洞察事物背後的規則,在不確定時代做出對的選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9305

 

 

 

第二章 學習和研究系統

 

全覆蓋級的讀書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JQ.html

 

高層次讀書的兩個能力

1.不但清楚當今天下的文風是什麼樣的,而且清楚每個人的文風都是什麼,每個文風都對應哪些人。讀書讀到一定水準,你眼中的世界不再是無限的,而是非常有限的

全覆蓋境界下的讀書人交流,默認在場所有人讀過所有的書。這意味著所有知識、所有典故都已經編碼了。你提一個話頭別人馬上知道你要說什麼,這樣交流大家很舒服。你沒有做到覆蓋,你就不在圈子裡。

事實上現在任何正式的學術交流,都是默認全覆蓋。科學家寫論文作報告不會先解釋一遍專有名詞和基礎知識,都是上來就說新東西。而你看到一篇論文卻又不會覺得它全是新的,你能迅速識別那個研究的背景、起點和方法,你熟悉作者的思想流派

 

2. 這個認知感往往無法言傳,讀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內隱學習”。就好像老專家鑒定文物一樣,你說不清到底哪裡不對,但是因為你看過的“老東西”多,你有一種“感”。

讀的書越多,你的敏感度就越高。你會體察到特別細微的差別。這個知識新不新,這個研究方向有沒有前途,這個結果有多大價值?你會有所感。你的氣海已經建立起來了,能準確判斷各種真氣。

既然讀書目標是認知感,那麼誰開的什麼書單、哪本書是不是必讀、要精讀還是隨便翻翻,那些就都不重要了。我們讀書不能以書為本,必須以自己為本。以修煉認知感為本。

 

以前博班的老師說:要(先花時間)老老實實的讀文獻與整地,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掌握該領域的學術脈絡,之後才會快

不然人家期刊的主編,一看參考文獻就知道這個傢伙是新來的,連該研究的來龍去脈都沒搞清楚就投搞亂入,下場當然是desk reject

我的認知感僅局限於部分領域:安全管理、風險管理、ESG乃至於政治經濟方面的左右派

 

 

從搜尋到調查研究的功夫

戲法

這個時代的神奇力量與戲法- Google

除了找對象那種人生大事必須自己體驗與領悟外,生活中遇到的多數問題,透過搜尋都能找到答案甚至教學影片

現在,搜尋不是技法,只是你未必擅長搜尋

 

什麼是「知道」

搜尋的喜悅

https://innoservice.org/25715/%E3%80%8A%E6%90%9C%E5%B0%8B%E7%9A%84%E5%96%9C%E6%82%85%E3%80%8B%E6%95%99%E4%BD%A0%E6%88%90%E7%82%BAgoogle%E8%AA%BF%E6%9F%A5%E7%A0%94%E7%A9%B6%E9%AB%98%E6%89%8B/

摘錄:

如果Google是一輛一級方程式賽車,那麼大多數人開這輛車從來沒有超過一檔。人人好像都懂得如何進行網路搜尋,但你知道哪種方法才最能找到你要的答案嗎?

 

在《搜尋的喜悅》一書中羅梭指導我們如何成為一位真正出色的在線研究人員,讓我們從單純的網路搜尋(Search)提升到調查研究(Research)的功力。他認為出色的Research,應該具備三項要求:

1. 質量高:你必須能圓滿回答一個問題,透過多個關鍵節點形成認知循環,以持續改進提升。

2. 要可信:你的資料必須有來源,來源應具備權威性,最好是科學論文。

3. 善表達:你得把研究結果交付給讀者,讓人一看便知曉明白。

 

知識=你自己知道與已學會的+你不知道/還沒學會的,但你能夠透夠搜尋去自學的

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搜尋」(亦非資訊或知識)而是「調查研究」

 

什麼是研究調查?

提出更深一層的問題

確認答案的正確性

問題比答案更值錢

 

 

調查研究的心法

找尋與蒐集相關的事實或資訊,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像,把問題說清楚

 

提問

問題≠提問

提問=把問題具體化+給操作型定義(可供調查研究)

提問的問題越明確與細膩,搜尋的效率、品質與正確性越高

提問反映了提問者的思維視角與模型(腦袋清不清楚),提問正確,問題解決一半

 

邏輯脈絡

提問者腦中的邏輯脈絡與研究調查路線圖:

1.現在的提問是什麼?

2.它需要哪些進一步的資訊?

3.我們已知的(資訊、證據或研究)是什麼?

4.我們還不知道的是什麼?或對於現有資訊的疑慮為何?

5.還有哪些的不確定?

過程類似數學證明題,過程不能有邏輯漏洞

 

資訊的可信度

對於多數的提問,問題不是資訊太少,而是資訊太多- 很多關於保健醫療的資訊往往是垃圾

卓越的搜尋者對於資訊的來源非常敏感與挑剔

1.可信度:學術研究>專家意見>新聞報到>網路鄉民心得

2.作者是誰?是否為該議題真正的專家?

3.一手文獻>二手報告

4.是否列出參考文獻讓人可以找到原始資料出處

5.兩個以上不同來源的獨立研究,是否有共同的結論

6.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哪一方比較可信或可以被否證?

 

組織(相關的資訊與證據)

以問題為核心(組織核心證據與邏輯架構)

1.用自己的話寫成心得報告

2.按照起承轉合或邏輯順序也行

3.按照事情的經過與歷史發展的脈絡也行

寫出一篇符合3C(內容完整/沒有遺漏、前後邏輯一致、正確性)的故事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3/02/blog-post_12.html

研究生論文求生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9/02/13.html

 

組織研究調查,不單只是給出對應的證據或資訊,你還需要提供自己對這些資訊與證據的判斷、解讀與詮釋(而不單只是說明彙整不同學者專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清大彭老師的示範

https://mhperng.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html#more

 

 

高級調查研究法

史帝芬柯勒特 不可能的任務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4790?sloc=main

作任何事情,要像記者一般:快速切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很快掌握當中的精髓(動機=>學習=>創造力)

 

第一步讀書

用幾分鐘讀完人家花好幾天的文章

用幾小時讀完人家好幾年的經驗

 

如何快速切入一個領域?

找該領域的以下五種書來讀(很可能不只是以下五本,而是過去數十年出版的相關書籍刊物)

1.通俗易懂的暢銷書,讓你掌握該領域的基本知識、熟悉相關主題(遠觀淺入)

2.熱門書:通俗性稍差,技術專業性稍強,讓你體會該領域的專業與技術樂趣=>記下你感興趣的部分(看到部分樹木的細節)

3.專家視角的教科書:技術性更強,讓你知道專家用什麼視角看待這個領域的問題,讓你看到森林的樣貌

4.專家寫給專家看的書(或期刊文章);該領域中最有未來前景的議題

5.關於該領域未來走向的書

 

閱讀關注的焦點與心法

1.主觀的讀,帶著問題與方向意識讀

2.該領域發展的歷史脈絡

大故事與大圖像為何?最早困擾人們的是什麼?解決了哪些問題?又遭遇哪些心的問題與瓶頸?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與主要矛盾為何?

3.相關的術語與名詞

4.記下讓你感到興趣與興奮的東西

5.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發展出自己的路線與獨特觀點

以上這根本就如同寫博士論文的文獻回顧+投稿SCI/SSCI期刊

 

第二步採訪專家

讀完書+作完文獻回顧,你應該會有很多問題

解決問題最快的方法是直接請教專家。

大部分學者與專家都願意回答問題,但前提是得到尊重

1.做好以上第一步的功課

2.術業有專攻,只問專家擅長的那部份

3.你的問題你自己負責(專家只提供意見與建議,不負責解決你的問題)

 

第三步到達(人類所知知識的)前沿

前沿=教科書上的空白+大家公認沒有確定的答案

最有爭議的地方也正是最有發表的機會+突破的機遇所在。

 

第四步形成觀點(開宗立派、成一家之言)

你得反覆考慮各方意見,自己拿定主意,你的觀點也會發生幾次反覆

你的觀點沒有反覆或信念沒有動搖過,代表你得思維還不夠穩固,可能只是牆頭草,人云亦云。徹底搞懂與領悟了,才能成就你的獨特觀點與路線。

 

第五步完成敘事

費曼學習法:你能不能把以上很複雜的東西,用很簡單的語言講給不懂的人聽明白?

可以把文章發表到網路上供大家探討,也可以請專家幫你審稿

以上這種前沿與調查研究式的學習是讓人愉快的事情=進入心流。

 

 

心流是什麼境界

心流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08/13.html

 

心流的特徵

1.注意力完全集中

2.意識和行動融為一體,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

3.内心批判的聲音消失

4.時間感消失

5.強烈的自主,感覺掌控了局面

6.愉悅感

 

心流是人生最好的獎勵(活在當下)

強烈想要解決某個問題或達成某個目標,可以讓人進入心流

但越想著進入心流,就越進入不了心流

 


 

創作者的悖論

你只有不在乎市場與讀者的反應,你才可能寫出好作品

越在乎市場與讀者的反應,你的作品越不可能獲得市場與讀者的肯定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5689

熱情=不正當與自找苦吃的愛。

不斷的持續自我完善,就算別人都不知道,你還是覺得充實與有意義

只有內在動機驅動的創造才值得讚美,創造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獲得外在肯定的手段。

創作為的是滿足自己,不要問別人喜不喜歡,應該問自己喜不喜歡

 

 

初學者之心

頭腦與觀點有沒有可塑性?

有沒有智識的謙遜?(而非專家的固執傲慢)

https://medium.com/@huyaoting/%E8%90%AC%E7%B6%AD%E9%8B%BC-%E7%B2%BE%E8%8B%B1%E6%97%A5%E8%AA%B2-9c4a5bbea155

 

上大學學習的過程: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知道自己還是不知道。

 

真正的高手眼中大四學生啥也不知道。但是因為你已經學會了這麼多,你已經能做一些專業的事情了,你會以為你很厲害。這就是專業的詛咒。

這個自以為很厲害的狀態是頭腦封閉的開始。

 

禪者的初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112

鈴木俊隆說:「初學者的心裡有很多的可能性,專家的心裡卻只有很少的可能性。」

這對專家可不是好事兒。你陷入了教條主義,你看不到新東西了。鈴木俊隆說「技藝的真正秘訣是要永遠當一個初學者」。

 

「專業技能的最後一步就是初學者心態的第一步:瞭解你的假設,知道你為什麼作出這種假設,以及什麼時候去暫停你的假設。」

 

要對自己的知識水準有個正確認識,最簡單的辦法是找個題目給別人講講。很可能一講你才發現,中間有很多過程是你說不明白的,你並不真的理解那個知識。

 

智識謙遜者的特徵

他喜歡學習新知識,他對科學很感興趣;

他瞭解自己認知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他樂於考慮跟自己對立的觀點,願意跟“對方陣營”的人接觸;

他對政治議題的觀點不極端;

他善於從多個視角考慮問題,能採納別人的視角;

他有安全感,相信自己得到了親友的關愛;

他願意跟人交往,會傾聽他人的聲音。

 

 

學習研究篇的三個心得收獲

1.全覆蓋與掌握領域脈絡

2.博士研究般的研究調查與主動閱讀

3.回歸初心的活在心流當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