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管理者的養成1

管理者的養成:調心性、增能力、順組織、定方向、解危機,程天縱的40堂主管必修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8332 


就是人生不斷的自我修練與修為


Chapter 1如何成為好的管理者?


1管理者的時間都花到哪裡去了?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082 

通常獲得晉升的基層員工,都是在工作上有優異表現的,但公司對於「管理者」和「個人貢獻者」的期望,以及兩者的工作內容,都有很大的差異。沒有經過管理訓練的主管,在就任以後就會出現兩種極端的錯誤表現。


一、不做管理工作的主管

人性就是習慣做自己擅長的事,員工由於在基層工作上表現優異,因此被晉升為部門主管,但公司如果沒有給予適當的管理訓練,那麼新上任的主管,就會繼續做原來在基層職務上做得好的事情,而不做任何部門管理的工作。

原來是平行位階的同事,現在成了自己的屬下,當他們提出任何問題或需求的時候,新任主管往往會覺得「與其指導他怎麼做,還不如自己動手把事做掉比較快」。如此一來,部門屬下也樂得輕鬆,覺得「就讓新主管來解決吧」,於是部門的管理工作沒有人負責,員工也不會有進步。


二、只做管理工作的主管

這類主管抱著「媳婦熬成婆」的心態,將部門的工作全部分配給屬下去完成。由於自己不瞭解應該如何做部門管理的工作,只能每天坐在辦公室裡指東罵西,不再出去打獵了。


職能工作vs.管理工作

在企業內升任主管後,撇開產業、產品、技術、功能等專業領域不談的話,主管每天的公務工作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

一、職能工作(vocational work)

「職能工作」就是成立部門所需產生的「增值活動」(value-added activities),包括「有效時間」(productive time)和「無效時間」(unproductive time)之中,部門員工所從事的種種活動。

其中所謂「有效時間」,就是「有產值產生」的時間,以銷售單位而言,通常都是與客戶面對面、電話聯繫、電話或視訊會議等的時間。


二、「管理工作(management task)」,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類:

  1. 計劃(planning)
  2. 組織(organizing)
  3. 領導(leading)
  4. 控管(controlling)


管理時間差距

由於台灣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或是源於創業老闆本身對管理工作的不瞭解與忽視,因此對於部門主管的管理培訓不夠,造成企業管理制度和實務上的缺失。這個問題的具體狀況,從主管的時間分配就可以看得出來,普遍覺得主管花在管理工作的時間遠遠不足。

最近台灣的企業都非常重視管理培訓,不僅老闆親自參加各種EMBA、CEO班、總裁班、商學院課程,甚至安排企業二代、高階主管參加以上課程,以提升企業管理效率,達到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的目標。

但是坊間這些培訓課程,大都是邀請產官學研界的大老,發表極為宏觀的世界局勢分析和經濟政策理論研究;比較學院派的,則以歐美大型企業或新創企業的案例,作為課程的內容。

我曾經在企業診斷的案例中發現,老闆參加了很多工商管理課程,然後將所學到的各種理論和方法都在企業內實施,好像各種理論方法都是萬靈仙丹,一股腦兒都吃了,希望至少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是這麼做會產生兩個問題:

  1.  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此亂槍打鳥,員工和主管都會搞不清楚方向、沒有優先次序,而且不符合公司現況,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2.  歐美企業的管理水準普遍比亞洲企業來得高,就如同武術裡的馬步和內功基礎打得好,接著練習上乘的武功,自然容易得多。但大部分台灣中小企業的基礎管理能力不足,在全盤接受西方企業的理論方法時,就可能漏洞百出


主管與管理者的三項工作

  1. 執行企業賦與的「工作」(tasks):包含「管理工作」和「職能工作」,管理者必須充分瞭解「管理工作」的內容,然後給予合理的時間分配。
  2. 管理部門的「人」(people)。
  3. 在所負責的部門範圍內,推動「價值觀和企業文化」(values and culture)的建設。




2管理者必須具備的兩項基本能力

https://vocus.cc/article/5fd90902fd897800016aee91 

創業靠老闆,守成靠專業經理人

1.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

從企業經理人的角度來看,創業者經常從事開疆闢土的事業,具有賭徒的個性;對於商機的嗅覺特別靈敏,對於變動的環境比較適應,思路也比較是跳躍性的。因此決策經常是一日三變,天生對於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就比較高。

專業經理人的個性則比較偏向保守、理性。位居高層的主管,決策與行為受到公司治理規範的約束;位居中低層的主管,則受限於職位高度不夠和資源不足,在決策和執行的過程中比較中規中矩,傾向依據規章制度辦事,所以對於不確定的容忍度也比較低。


2.善用行事曆(掌控行程進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旦擔任管理職位,就必須花時間在「管理工作」上,不能每日忙於「職能工作」上。

就管理者而言,欲善其「事」(管理工作),首先要利其「器 」;而這個「器」,就是「行事曆」。


企業的下一年度目標和計劃,必定是由金字塔頂端先開始討論與決定;企業年度目標和數字訂定後,再順著金字塔往下傳達,透過「指揮系統」(chain of commend),依各部門的職能逐層討論、拆解發佈年度目標和數字,直到最基層。

所以,年度目標會議的日期,一定是金字塔頂層在前,然後逐層依序訂定各部門的會議日期;如此由上而下,金字塔中低層的會議日期因而必定在後。


一旦目標和計劃決定後,就是執行、檢討和改善修正的工作。西方企業界早已普遍運用一套「目標管理」流程,透過以下四個階段,確保每次的目標都能達成:

  • 規劃(Plan)
  • 執行(Do)
  • 查核(Check)
  • 行動(Act)


企業行事曆在新年度的第一季,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啟動大會」。接下來就是每個季度都會排定的「計劃執行與檢討會議」,而這個會議就是PDCA中的C(查核)和A(行動)。

目標與計劃決定之後,各層級各部門就分別執行既定的計劃,以期達到或超過既定的目標數字。

金字塔頂層會在每個季度結束後,訂定「查核會議」的日期,由各事業單位和功能單位主管報告執行結果;如果未達預期目標,則需要自我檢討、並提出改善行動方案。

為了準備這個「查核會議」的報告,就由金字塔頂層訂定的會議日期往前推,由金字塔各層級分別開會檢討、準備報告資料。

這就形成了「由下往上」的季度查核會議行事曆。


心得總結:

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

1.善用行事曆=>透過會議行程框架出計畫與進度

2.善用會議紀錄=>會議紀錄訂出各項應辦與待辦事項+指定權責部門

3.善用與SOP=>規範大家不要脫稿演出(沒SOP=沒有確定性與問責性)

4.善用KPI/OKR=>強迫大家想清楚與訂出目標

5.善用稽核與走動管理=>戳破虛應敷衍




3「可信度」是職場上最重要的一門課

https://vocus.cc/article/5fe1c8cafd89780001f3bdcd 

可信度:職場上最重要的一門課

在職場上,對於「承諾」的數字,沒有犯錯或打折的空間。因為在職場上有一門課,是學校沒有教、也沒有考試的;即使學校有這門課,考試的時候也會給予學生犯錯誤的空間,也就是60分算及格。

但很殘酷的是,在職場上這門課沒有錯誤的空間;這門課就叫做「可信度」(Creditability : The quality of being creditable.)。

「可信度」用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達成對自己的承諾、是否可以信任。對於年度目標數字的承諾,只有「達成」或「不達成」兩種結果;達到或超過目標就是100分,達不到目標,就是fail、就是0分。

在歐美跨國企業中有不少案例顯示,如果執行長連續兩、三個季度無法達到向董事會承諾的財務指標,那麼就會被換掉,不必用到一年的時間來做這個決定。

在《Managing》這本書裡,Geneen介紹了他成功的10個管理教條

https://leadershipnow.com/HaroldGeneenExcerpt.html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二條。我在過去演講的時候,把它稱為「經營管理的三句箴言」:

大凡我們看一本書的時候,都是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但經營企業正好相反:你必須先從最後一頁開始,然後竭盡你一切所能去達成它。

對於一家公司的經營團隊來說,年度目標就是未來一年經營管理的「最後一頁」;這也就是「以終為始」這個企業經營管理的最高境界。

Geneen就是「以終為始」的最佳範例。他的職涯成就設下了「Geneen障礙」,是所有專業經理人和經營者難以突破的紀錄。

他在擔任ITT執行長期間,連續58個季度(請注意,是「季度」,不是「年度」)達成對董事會和股東承諾的財務目標;因此,在這14年半的時間(58個季度)之中,ITT的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EPS)平均每年增長10%,EPS增長為4倍。



4最真實的一瞬間

https://vocus.cc/article/5fe8cc74fd8978000195c6ce 

「trustworthy」只是一個點;「creditability」則是時間軸延續的一條線,如果再包括所有事物,則形成一個面。

除此之外,「可信度」(creditability)還有兩個重點

  • 你的「可信度」不是由你自己打的分數,而是別人對你打的分數;每個人跟你的接觸點都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對你的可信度打的分數,就可能不同。
  • 幾乎沒有例外的,「可信度」一定會進入對方的潛意識裡;也就是說,在對方做決策、或是對你做評價時,「可信度」一定是「最真實的一刹那」。


結語

「可信度」(creditability)是對個人承諾的達成度;不是單一時間點、單一事件,而是「時間軸的累積」,是「對所有事件的承諾」。

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論事情重要還是不重要,都會被計入。

因為,「重不重要」的決定權不在你手上,而是在於你接觸的對方,分數也是對方打的,不是由你決定的。

更重要的是,可信度一定會進入對方潛意識裡;是對你個人評價的一部分,是對你「最真實的一刹那」。




5你真的瞭解自己嗎?

https://vocus.cc/article/60047eb7fd8978000158b30f

無意中得罪了別人、犯了錯誤影響到工作績效、屬下將要離職、老闆對我不滿、在我不在的場合批評我等等,往往在公司裡已經人盡皆知,就是我自己不知道。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的人緣不好,所以沒有人會告訴我;事實上我的人緣一直都不錯,自己也很注意工作場合的人際關係。但問題是,沒有人願意惹麻煩、告訴我一些壞消息;他們不確定我知道後會有什麼反應,所以既然事不關己,也就樂得做個看熱鬧的旁觀者。

那麼究竟是你最瞭解自己?還是周遭的人比較瞭解你?是誰說了算呢?誰比較對呢?

反過來說,真實的「我」不就是由周遭的人事物來定義的嗎?如果這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那麼「我」就是由自己定義的;但是如果「我」是地球70億人口中的一個,那麼周遭人事物眼中的「我」,才是真實的「我」。

換個角度來看,假如周遭的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他們的看法就反映出真實的我;那麼當我看到每一面鏡子裡的我,長得都是同一個樣子,難道我還可以否定,認為我應該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而不是鏡中的我嗎?

一個管理者與部屬處在一個不平等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東方威權的組織文化中,往往是主管說了算。因此手握權利的管理者,就很容易活在自己的想像中,而忽略了部屬和同事的想法,形成「自己最不瞭解自己」的現象。




6 如何瞭解自己?

https://tuna.mba/p/210125 

每個人都會有多重「性格」,面向不同的群體,就會展現不同的反應與行為

究其原因,是由於「自己」與特定「群體」之間的,權利、地位的「不平等」所造成的。

這種行為表現差異,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受到「不平等」的傷害;因此在政府官員、老闆與主管、老師與長輩、客戶與買方、有權有勢、社會名流等等的面前,就會隱藏自己的本性,顯現出弱勢的行為。

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與群體的「遠近親疏」有別,而刻意隱藏自己的本性。所以才會有「交淺言深」的顧慮,和「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慨。


什麼時候最能看到一個人「難移」的「本性」呢?

  • 處於特定環境:在鍵盤後面遨遊網路世界的時候、手握方向盤在開車的時候、打麻將的時候、酒喝多的時候、打高爾夫賭球的時候,人的「本性」特別容易顯現出來。
  • 權力凌駕於他人:電視上的名嘴、網路上的網紅、面對著學生的老師、病人上門求診的醫師、主管單位的政府部門官員、店大欺客的餐廳服務人員等等,這時候由於權力地位的不平等,人的「本性」特別容易顯現出來。


有理性的人都想要「了解」自己,但是都找不到「鏡子」來看到真實的自己。這面「鏡子」就是來自周遭人的「回饋」(feedback)。

要找到這面鏡子,首先在心態上要承認,「回饋是上天給你的最好禮物」,對於願意給你回饋的人,要有感恩的心態。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問題,這就是本篇文章分享的:匿名回饋與傾聽。




7 如何調整自己,成為一個「無我」的人?

https://tuna.mba/p/210201 


西方的我

笛卡兒「懷疑論方法」

https://www.rfi.fr/tw/%E6%94%BF%E6%B2%BB/20170410-%E7%AC%9B%E5%8D%A1%E7%88%BE%E7%9A%84%E4%BF%A1%E5%BF%B5-%E2%80%9C%E6%88%91%E6%80%9D%E6%95%85%E6%88%91%E5%9C%A8%E2%80%9D-%EF%BC%9A%E4%BA%BA%E5%A6%82%E4%BD%95%E8%AD%89%E5%AF%A6%E7%9F%A5%E8%AD%98%E7%9A%84%E7%A2%BA%E5%AE%9A%E6%80%A7 

人類的知識幾乎都可以被懷疑,無一倖免;要嘛就是有個全能的惡魔在欺騙我們,要嘛就是有可能我們根本身處在夢境之中。

那麼,還有什麼東西是無法懷疑的?笛卡兒認為,那就是「我正在懷疑」這件事。

因為,無論我在懷疑什麼,都無法懷疑「我正在懷疑」這件事;因為當我懷疑自己是否正在懷疑,我也是在懷疑,因此「我正在懷疑」本身是無法懷疑的。

如果「我正在懷疑」是真的,那麼「我存在」也必須是真的;因為前者蘊涵後者:不可能「我正在懷疑」,但「我」卻不存在。因此,笛卡兒就把「我思故我在 」稱為知識的第一原則,也就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東方的我

在佛教中,輪迴主體的我稱為「人我」,而佛法中的本性則稱為「法我」;個人的錯誤見解稱為「我見」,個人的執著則稱為「我執」。

在佛教的最基礎教義「三法印」中,提出了「諸法無我」的概念;意思是說,人對「自我」的認識和執著都是虛妄的。人的身體是由物質組成,沒有一丁點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人也沒有靈魂,而是神識(意識)隨著業力(行為)流轉而已。

因此,佛教從根本上就否認「我」的存在,認為「我」只是神識暫時停留的地方;而且認為,「我執」是一切痛苦的來源和惡業的開端,若消滅「我執」便可以得道、脫離輪迴。


管理者眼中的「我」

人的本性和動機就是從「自我」出發,而本性本來就有「善」與「惡」兩個面向。管理者並非專業的心理輔導師,所以不要嘗試改變部屬的本性;重點在於:透過管理,充分放大員工個性上的優點、和人性中善的一面;並讓員工的缺點和惡的一面,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降到最小。

  • 在經營管理的實務上,不能夠像西方哲學一樣,認為員工的「自我」都是好的,管控和防弊的機制還是必須建立。
  • 但也不能像東方的佛教理論一樣,認為「自我」都是不好的。人性化管理、以信任為基礎的團隊合作、管理階層的領導魅力、價值觀與文化等等,都是企業必須建立的和具備的基本能力。
  • 在管理實務中,反而認為是「『眾』思故我在」。也就是說,週遭眾人心中和眼中認定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我才會存在。這種想法,不僅僅能夠幫助自己更加瞭解自己,而且可以調整或減少「自我為中心」的心態。


前世的因,今生的果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6145453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扮演許多角色。假設每個角色就是一頂帽子,那麼從出生就開始戴帽子;對父母來說,我們就是子女,對祖父母來說,我們就是孫子女。對每個家庭或家族成員,我們都分別戴上了不同的帽子。

在所有人生的角色當中,只有在自己的人生故事裡,我們所扮演的是「主角」;面對週遭的人時,在別人的人生故事裡,我們所扮演的全是「配角」。也就是說,我們一生當中戴過成千上萬頂的帽子裡,只有一頂是主角,其他的都是配角。

發現扮演配角的時候,才是我學習速度最快的時候;當我執著於扮演主角的時候,我就會掉入「忙、盲、茫」的陷阱。

我也發現,當你能夠扮演好越多人的「配角」時,你的成就也就越大,這一點在進入第二人生時尤其明顯。雖說在第二人生中,一個人的成就未必只是名利與財富,但是很現實的就是,一個人的名利與財富,往往跟能服務的人數有正向關係。


他人的故事在自己的生命接觸中都是短暫的,只有「我」會不離不棄的陪伴自己一生,因此多數人都只熱愛扮演「主角」這個角色,執著於「我」的得失與苦樂。

但是,人生的得失與苦樂,其實並非由「我」的名利財富權勢來決定的,而是處處都由身邊的人牽動自己的情緒而決定的。

我們身邊的人、周遭的人,都是一面面的鏡子,反映出真實的「我」。

如果你視而不見、不承認真實的「我」,只堅持演出自以為是的、一切以利益為主的、虛幻的「我」,忽視周遭人們也有的人生故事、不承認自己在別人故事裡扮演的配角角色,那麼圍繞你的一面面鏡子,最終會將你的行為投射回來,成為痛苦的來源。

嘴巴說著「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的人,往往最在意別人的看法。人是群居動物,永遠脫離不了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七情六慾;而得失和苦樂,都更是彼此互相牽動的。




8 服務別人,成就自我

https://tuna.mba/p/210201 

以「別人的成功」為目標

上述的留言說法,是以「自己」、「團隊」或是「任務」的成功為主;在現實生活中,確實需要有這種心態,才能達到目標。

而我文章的本意,卻是以「別人的成功」為目標。因此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一生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面,「自己」是當然的、唯一的「主角」,誰也無法取代。

在自己的故事裡,會碰到過無數的人,短的擦肩而過;有的人在自己人生某個階段會有密切交往,階段過了就隨之淡出。這些人,不管他願不願意,在自己的故事裡,這些人都是配角。

設想這個故事是一部電影,那麼從頭演到結束的,也只有自己這個當然的主角。眾多配角之中,有的是長輩、有的是老師、有的是老闆;相對於你的這些配角,你可能是他們的子女、學生、屬下,你可能是他們的副手、搭檔、老二、綠葉等等。

你把角度轉過來時,你在別人的故事裡面,不管你職位多高、權勢多大、多麼出名、多麼富有,你還是一個「配角」。

所以,在努力經營自己一生的故事時,扮演好「主角」之外,也別忽略了,要扮演好你的「配角」角色,任務就是以「主角(別人)的成功」為目標。




9 自我反省,改變自己

https://tuna.mba/p/210226 

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取得」、「分配」、以及「運用」資源的能力。


贏得人心爭取資源

1.當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就會目空一切,也就看不到自己,只有周遭的人才會看到真正的你。你必須自己主動去問周遭的人,由他們的回饋中,得到他們心目中對你的真正評價。

2. 一個「無我」的人,才能利他;利他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敬。

3.提升對「人」的成熟度,就是每天睡前的自我反省。

  • 每天晚上睡覺前,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讓後悔的事情越來越少。
  • 在反思過程中,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就如同在一面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缺點。
  • 對人、對事、對物,都不再被表象所蒙蔽;能夠看到核心,對事理越來越清楚、越來越通徹。




10 管理工作的PDCA

https://tuna.mba/p/210414 

創業者的任務

我在「企業致勝」這個頗受歡迎主題的演講中提到過:企業要想持恆守盈、基業長青,就必須同時做好三件事:「策略」、「管理」、「企業文化」;但是,在不同類型企業的生命週期中,這三個主角的出場序也是不一樣的。

  • 在初創時,「策略」最重要;
  • 進入快速成長期時,「管理」左右成敗。
  • 而在進入成熟期、成為大企業之後,「企業文化」就上場了;這時,只要出了任何一個問題,都會讓企業進入衰退期。

郭語錄中說的「定策略,建組織,佈人力,置系統」,確實是創業者最主要的工作。


專業經理人的管理工作

1. 「定策略」變成「做計劃」

計劃的內容包含部門的使命、願景、計分卡、策略方向、策略規劃、以及行動計劃。


2. 「建組織」變成「組織優化」

組織優化的工作內容,包含部門的商業模式、增值流程、優化組織架構、授權、制定工作關係。


3. 「佈人力」變成「領導部屬」

具體工作內容包含決策、溝通、甄選人才、發展人力、激勵和考核、薪酬管理等等。


4. 「置系統」變成「管控工作」

具體的內容包含績效評估標準、規章制度、程序、報表、審核、評估、糾正錯誤。






11 管理者的責任有多大?

https://vocus.cc/article/6099ecaafd897800012926bc 


管理者的責任有多大?管理者要做哪些事?其實部門主管和公司的總經理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差別。部門主管要為部門負全責,公司總經理要為公司負全責,差別就在於主管的範圍有多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