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第三篇 教會經營
9 地獄觀的行銷策略
地獄觀的功能
- 嚇阻反道德行為與想法的煞車器
- 襯托上天堂的好與不努力的下場
- 人性本賤:喜歡偷雞摸狗、為小惡無所謂
- 要讓信徒奉獻(出價),有兩種方法:出高價取得進天堂的門票,或出高價避免落入地獄
- 展望理論與損失趨避:上天堂的快樂,不如下地獄的痛苦(地獄觀的邊際效益>天堂關的邊際效益)
Randomness, Uncertainty and Personal Elegance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第三篇 教會經營
9 地獄觀的行銷策略
地獄觀的功能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本書的原名:(神佛)爭一炷香
人爭一口氣,神跟人一樣都會面臨競爭,人比人氣死人,神比神也會氣死神吧XD
馬丁路德 論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9%9D%E5%8D%81%E4%BA%94%E6%9D%A1%E8%AE%BA%E7%BA%B2
一、悔改是什麼
二、悔改不是什麼
三、購買赦罪券益處不大
四、購買赦罪券有害
五、總結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這本很精彩與複雜的書,終於來到結局
結論不是萬事揭曉有定論,而是人類的社會樣貌有無限的可能,不要對當下的制度盲目與盲從
第十一章 回到原點,重新出發
論原住民批判的歷史基礎
進步史觀是一種誤謬與自我感覺良好
相較於原始部落與部族的價值觀,現代人
農業與國家的出現,都不是那麼理所當然與必然
農業的初始一開始只是玩票娛樂與業餘性質,後來為了各種慶祝儀式或祭祀(同樂會)的需要,需要備糧,逐漸加大耕種種植力道;穀物又易於保存、運送與分割,成為理想課稅基礎與貨幣,課稅所需的官僚機制,成就更大的王國與國家暴力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第十章讓人腦洞大開
第七章 自由的生態
農業最初如何在世界各地跳躍前進、跌跌撞撞、幻生又幻滅
如何避免共有地的悲劇
近代傳統的想法:
1.土地私有化
2.土地管理權交給管理階層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想像過去上萬年人類曾經的生活樣貌、價值取捨(風俗文化)與社會組織方式,讓人腦洞大開
第四章 自由人、文化的起源、私有財產的出現
(出現先後不一定是按照上面的次序)
採集遊獵維生的遠古人類,對於社會組織的形式,比現代人更自由更有創造力與想像力
各種看似荒誕的神話與民族誌展現了我們想像不到的形式與可能
這一章要回答的問題
e.g.,
容許一小部分人,對於他人握有永久權力;男人地位高於女人;耆老地位高於年輕人;社會區分成不同階層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兩位作者
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David Graeber, 認為專業、管理與政府行政都是自欺欺人的狗屎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Graeber
考古學家David Wengro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engrow
https://aeon.co/ideas/a-history-of-true-civilisation-is-not-one-of-monuments
真正能夠創造文明的東西:互助、社會合作、公民活動、熱情好客或只是關心他人
https://www.eurozine.com/change-course-human-history/
摘錄:
那些反思人類歷史「大問題」的作家——賈里德•戴蒙德、弗朗西斯•福山、伊恩•莫里斯等人——仍然以盧梭的問題(「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是什麼?」)為出發點。
簡單地以這種方式提出問題意味著做出一系列假設,即
是時候重新思考了
現代作家傾向於使用史前史作為解決哲學問題的畫布:人類本質上是善還是惡、合作還是競爭、平等還是等級制度?因此,他們也傾向於認為,在我們 95% 的物種歷史中,人類社會都是大致相同的。但即使是四萬年,也是一段非常非常長的時間。證據證實,那些在地球大部分地區殖民的先驅人類似乎也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社會安排,這似乎本質上是可能的。正如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經常指出的那樣,早期智人不僅在身體上與現代人類相同,而且在智力上也是我們的同類。事實上,大多數人可能比今天的人們更了解社會的潛力,每年都會在不同的組織形式之間來回切換。我們的史前祖先似乎並沒有在某種原始的純真中閒逛,直到不平等的精靈以某種方式被打開,而是成功地定期打開和關閉瓶子,將不平等限制在儀式服裝戲劇中,像建造紀念碑一樣建造神和王國。
如果是這樣,那麼真正的問題不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是什麼?”,而是,在我們的歷史中,我們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之間來回穿梭,“我們是如何陷入如此困境的?”這一切與史前社會盲目地走向束縛它們的製度鏈的概念相去甚遠。這也與福山、戴蒙德、莫里斯和沙伊德爾的悲觀預言相去甚遠,在這些預言中,任何「複雜」形式的社會組織都意味著少數精英掌控著關鍵資源,並開始將其他所有人踐踏在腳下。大多數社會科學將這些嚴峻的預測視為不言而喻的事實。但顯然,它們是毫無根據的。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問,還有哪些值得珍惜的真理現在必須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不同領域作者的想法與寫作文筆有相當程度的差異,雖然閱讀翻譯著作,但還是可以感受到culture shock
戰爭很恐怖,沒有心理與實體準備會更恐怖
慶祝228和平紀念日,找來地表最強AI之Grok3 來幫忙探索思考這個嚴肅的問題
(工安要透過假定人會犯錯/設備機台會故障=>發生事故是必然,進而預防避免出事;假定與妄想不會出事、事故不會發生,那麼出事不是意外,而是時間早晚的意料之中。同理可證,盲目認定不會發生戰爭與害怕戰爭,只會讓戰爭更快到來,還不如事前想清楚,與大家做好準備,不要把頭埋在沙中)
問:如果台灣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想像描繪可能情境
Grok3的分析:
https://grok.com/share/bGVnYWN5_6ca153ab-4799-4226-b03f-284d4707d19a
1. 軍事動員與防衛措施
密涅瓦大學思考習慣(HC)應用在
批判思考、創意思考、有效溝通、有效互動
前情題要(英文版其實更清楚)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4/12/blog-post.html
任職過半導體業的,沒讀神父自傳說不過去
神父之所以為神,就是只能瞻仰與崇拜無法效法(也不可能效法複製),對於提到的人物都有所保留+刻意不提某些人與事,真是長者風範。
以下神父的人生軌跡與大事年表,可以窺探神父的重心(職場的升遷、學歷、榮譽博士、APEC代表)
Why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為什麼需要安全或事故因果的理論?
安全或事故因果理論的用途與用法?
人就是會問Why? 科學理論就是回答解釋與安撫人的疑問與好奇心(探索真理與自然法則,進而掌控塑造自己的命運與發展)
兩種運用邏輯與數學來認識世界的科學方式與觀點:
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Kristian González Barman 2023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Engineering Studies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第三章 問題解決,我學到的是──
分清障礙或限制,你才能找對問題 李佳達
用結構化的思考習慣,複製你的成功
學習與解決問題的三個階段
看到問題就跳到解答=治標不治本+削足適履
What is Safety?
從本體論、方法論與認識論的角度切入
先來溫故(資料來源:蕭瑞麟老師 不用數字的研究)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3/2.html#more
本體論:
就是去了解:什麼是真的(what is real)?去理解什麼是真實(reality)。理解省思什麼才是「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e.g., 時間與空間看似很基本,卻很難解釋與理解)。
檢視本體論的目的,即在提醒研究者去反省自身可能的盲目。當採用某種研究方法時,例如統計方法,背後的假設是什麼?在此假設之下,研究者認為什麼才是真的?了解在研究者的內心深處認定什麼是真的,是反思本體論的重心。研究者必須說明自己是來自哪一個「門派」,同時也宣告自己可能會有的偏見。
認識論:
當研究者知道自己偏見的來處後,下一步就是了解自己是如何「認定知識」的。也就是說,研究者是由哪裡取得知識、形成知識的。有些研究者認為知識必須透過有系統的觀察,眼見為憑,才能產生歷久不衰的定律。這是一種認定知識的方式。有些研究者則認為知識是無法被客觀檢驗,要將知識形成「定律」更是緣木求魚。這一派研究者認為知識本身就是主觀的,唯有透過親自參與現象,去詮釋其中的人「主觀的」在想什麼、做什麼,如此所建立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
方法論:
當研究者採用某一種「認」定知「識」之「論」(本體論與認識論)時,這個認知會影響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方法論」。當研究者相信的是「定律」型的知識,他可能就會採取統計方法去驗證因果關係。若研究者認定「詮釋」型的知識,他可能就會以實地勘查的作法進行研究工作。研究就是一項透過各種主義以追求真理的活動。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就是讓我們分析某一種思維主義的三個重要層面。
以上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衍生出不同的研究門派與思路(意識形態)
主流與光譜的兩端分別是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及詮釋主義(社會科學)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千年的知識長河
大學的起源與存在目的
思考習慣Habit of Mind: 包含傳統的ASK: 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知識knowledge
用來批判性思考、創意思考、系統(局與勢)思考、數據分析=>建立相信自己(判斷)的勇氣
兩種認識世界的方式與觀點(都和邏輯、數學有關)
學習就是滿足探索世界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