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救災543

評論兩則新聞
一則是戰技戰術
二則是戰略政治

請看以下本週新聞影片





可以看到
1.BF3在冒白煙洩漏
2.旁邊在灑水阻隔圍堵它的洩漏擴散
3.穿著A級防護衣(神勇的)消防隊還是毒災應變隊與砲車
4.才剛把鋼瓶放進去,ERCV砲車就炸開


以這個案例來說,毒災應變小組與消防隊的救災觀念是
1.撒水阻隔
2.人員全副武裝著A級防護衣,跳砲操把洩漏鋼瓶塞ERCV(無敵)砲車
然而三氟化硼具有腐蝕性,可以用含不鏽鋼、蒙乃爾合金和哈斯特合金的金屬材料來處理。但在水存在時,它會腐蝕包括不鏽鋼在內的鋼鐵。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F%E5%8C%96%E7%A1%BC

然而ERCV嚴禁處理的氣體鋼瓶種類
強氧化性物質,如 : Fluorine(F2) / Oxygen(O2) / Nitrogen Dioxide(NO2) / Chlorine Trifluoride(ClF3) / Nitric Oxide(NO)
自燃性氣體,如: Diborane(B2H6) / Silane(SiH4) / Phosphine(PH3) / Disilane(Si2H6) /乙炔
非金屬容器,如玻璃或塑膠
鋼瓶內為爆炸性混合氣
鋼瓶曾經火燒或爆炸之損傷
鋼瓶充填過量


撒水讓BF3起反應後,再把洩漏的BF3鋼瓶塞到不能承受腐蝕與過壓的ERCV砲車裡,真是一整個自找麻煩的蠢事


Lessons Learned
1.救災的時候,知識與腦筋 比 體力和裝備來得重要(救災需依狀況應變,沒有標準解答;在這個案例裡,所謂事故處理的SOP與僵固想法變成自找麻煩的完美組合)

2.砲車不是萬能,千萬不要站在ERCV Flange前面(這次炸開沒傷到人,真是各方神明保佑;另外或許應該教導大家,塞砲車前,應該把砲車上的吹充閥purge打開,而非關閉)

3.與想把BF3的洩漏阻隔侷限在砲車內,不如讓它洩漏,用水霧幕把BF3抓下來,但副作用是會生成大量HF廢水(看是要稀釋還是收集儲流後再加鈣中和吧),還有會被環保局開罰(那就罰吧!)

4.特殊化學品果然是消防隊與毒災應變隊的剋星....

----------------------------我是第二則評論的分隔線------------------------------------------


請先看以下文章
http://forum.businessweekly.com.tw/topic.aspx?fid=73&tid=3018
摘錄:
新竹火警發生,造成受困者無法逃生,在此先致哀悼之意,畫面很震撼,透過媒體強力的放送,消防單位成為了眾矢之的,這也不意外,因為消防本來就是打了不會叫的可憐狗,即使叫了也沒人會理會......

今天會寫這篇文章,除了無奈,也是悲憤~雖然我的部落格很少人看,但是只要有一個人看了我的這篇文章,導正了錯誤的逃生觀念,那也不枉費我花時間來寫。

火警的過程我就不再贅述,但是媒體的錯誤報導和政客名嘴錯誤宣導,這可是會鬧出人命的....

首先媒體名嘴各路專家因為家屬指責,大家紛紛提出為何當初不使用氣墊?

因為氣墊根本就不是火災搶救中必要的搶救器材!

原因如下:
1.火災燃燒會產生很多掉落物,氣墊可能在還沒充氣完成的時候就被燒毀。
2.架設氣墊所花費的時間和人力,是第一梯次消防人員到達前所無法負荷的。
3.民眾無法判斷氣墊是否充氣完成,火場緊張狀態下,受困者往往會迫不及待往下跳,若此時充氣未完成或民眾軟腳跳歪了,那結局又是如何?
4.架設的空間受限,很簡單的判斷方法,請各位走到自家的樓上往下看,能否直接看到馬路?是不是有加蓋違建?是不是有違規停車?我相信九成以上都是有障礙物的。
5.當大家專注在氣墊的時候,火勢會不會擴大?會不會有更多人受困?
6.氣墊會不會變成阻礙救災通道的兇手?

除了上述六點還有許多因素,所以綜觀世界各地的消防搶救與宣導,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提倡火警鋪設氣墊的,媒體和名嘴竟然大肆抨擊和宣揚,殊不知這是變相的鼓勵民眾於火場逃生中,選擇跳樓逃生,正確的逃生方法首選應該是"向下逃生"而不是跳樓。

不能跳那該怎麼辦?!其實火場水平方向逃生,隨時關門才是重點,和濃煙及高溫搶時間,在逃生路徑上隨手關門,阻擋高溫與濃煙的前進,如果沒有隨手關門,那你的逃生路徑便成為火煙前進的路徑,你的逃生出口便成為濃煙和火流的宣洩出口,當然水平逃生一定要選擇可向外呼救的房間,否則還是機會渺茫,只有受困者自己才能爭取到待救時間,所以救援的成功與否,和受困者有沒有正確的逃生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消防救災不可能100%成功,沒有一位消防隊員會故意讓眼前的生命消逝,這就像醫院的急救室,醫生也不可能把每一位失去心跳呼吸的人救活一樣,如果可以,那消防人員就是神不是人了!會有救災失敗的時候,當第一線人員到達現場第一個選擇的作戰方式,或許就決定了整個成敗,因為不知道有沒有時間再執行第二波的救援,和死神搶命也不是每一次都穩贏的!


人們知道台灣的消防人力少的可憐嗎?

這黑鍋消防單位揹了就揹了,但是民眾們真的有記取教訓嗎?感念八掌溪的四位民眾犧牲,讓救災立體化,現在隨便一個民眾都能申請直升機救援,除此之外他為所有救災失敗的案例留下一個註解,八掌溪事件的翻版於現在和未來都是一個救災失敗的代名詞....

感念新竹林老先生的犧牲,因為你我們會更加深切去檢討精進,未來努力降低類似火災救援的失敗率。雖然事實很殘忍,但是消防的進步何嘗不是建立在失敗的救援之上?所以我們不會讓這些先烈白白犧牲!

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民眾,閒暇之時不妨到自己住家附近的消防單位探詢一下,當日上班的人數,那些人減1個值班人員就是當日所能以最快時間到達你家的戰力,其餘支援單位可能最快在10多分鐘後才能到達;如果人太少不必驚訝,因為台灣在消防的投注實在是太少了。


這篇大概是消防圈中人的觀點,大概的意思是消防人力不足,所以不但不應該被責怪救災不力(沒有業務過失)、更應該擴編消防編制

想到現在政府負債積極瘦身精簡預算(其實總預算只減了3%.....通常浮編的safety margin 是10-30%,所以根本不痛不癢),平時沒事、無法刺激國家經濟成長的消防隊,應該人力與經費不要被裁就偷笑(如果被裁也要歸功於黃金條前署長)

人力資源不足,遇到(發生機率低的)重大事故,不但無法因應(對於第一線救災的人員而言,是一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被(吃飽沒事幹的高尚)監察院彈劾與新聞媒體消費

人力資源過多,平時沒事(泡茶、拍猛男照、不務正業幫忙捉蛇抓虎頭蜂),不景氣的時候又會被盯上與檢討過度投資

這種兩難與型一型二錯誤錯誤的trade-off  是全天下主管與主官無法逃避的難題
從厚黑與自保的角度來看,其實型一型二的風險是不對稱的:萬一救災失敗,可以推卸責任給人力資源不足,全身而退;然而如果經費資源充足(可以中飽私囊/圖利定廠商? ),卻救災失敗的話,那不就沒有藉口和理由?!

欸,難怪公務體系被動,只求不被檢討犯錯,難以主動興利;扼殺多少人的聰明才智與青春。

這種悲哀,不知道那些(貪圖公務人員福利)參加高普考的考生可曾想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