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2014年消安展與科技廠房安全管理研討會觀察

3/20的場次
網址:http://www.secutechfiresafety.com/14/tw/seminar_register.aspx?ff=23

去年度的考察心得報告
http://eshmanager.blogspot.tw/2013/05/2013vs.html





科技廠房安全管理研討會


(1)台積電新廠規劃暨工程處處長介紹18吋晶圓廠新製程廠務管理與消防安全衝擊

 

台積邀請國外專家搞了一個廠務論壇,而這些國外專家提出的似乎只是:反璞歸真、當省則省、化繁為簡、以整體最佳化取代局部最佳化common sense建議;然而任何專業都如同是在練功,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夠用最簡潔的招式發揮最大的效益




目前關注的一些議題
台積很高明,很懂得把一些自己的需求,包裝成產業共同的需求或問題,再以公會或技術委員會的方式,找資源與進行
benchmark
個人猜想
以製程的奈米污染控制而言,大概也只有台積才會需要傷腦筋
另外以上五個需求當中,其實台積最強的專業項目應該是廠務資訊模型,然而這點牽涉公司營運核心機密,所以讓外部廠商來跑跑龍套/交差







以上廠房的防震與火災防護,感覺台積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希望台灣可以像日本一樣有類似的地震預報系統(儘管只能提前幾秒預警),而在會場中詢問一些公家單位的人員,據說台灣還在研究中(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追趕上人命比較值錢的日本)

至於火災防護的部份,大部分的公司只求有沒有依法設置那些消防設施=應付消檢/取得使照,有良心/層次高一些的才會擔心與思考這些消防設施能不能用/遇到真實狀況能否發揮效用=>所以台積建議這些消防系統要有其功能的驗證方法。


 
至於所謂次世代廠房的部份,跑的比較前面台積的蠻好觀念是:要讓工廠廠房成為社區環境的一部份,甚至用建築物來宣揚企業理念(找安藤忠雄來幫台積規劃一座光之晶圓廠?!)



其他們家關心的環境議題如下

 
錢省到連沒有製程化學品污染的熱排氣都要評估考慮回收.. 好怕





(2)再保險公司席博士介紹高科技廠再保險簡介/風險轉移。

拿去年的海力士火災的案例

科技廠房的防災投資雖然已經做很多,出事機率降低,然而一但出事之後的保險理賠金額都可謂是巨災(風險型態pattern的轉變是:發生機率更低、但損失更高)

用股價變化來說明類似事件對於公司的衝擊(事故公司與保險公司股價了不起可以維持平盤不跌,但是競爭對手的股價會一飛沖天)

 

保險業的營運模式

台灣產險市場保費不過1200億的規模,每收100塊錢保費,支付出去的金額大約落在95-105元之間=沒賺

保險公司賺的主要是收到保費與支付出去之間的時間差(把保費拿去投資/收取利息)

 
 

保險公司用什麼角度來核保

 




COPE- construction, occupancy, protection, exposure
以下網址對於COPE有比較深入的介紹(可供大家理解核保人員觀點與反稽核這些核保人員爭取優惠費率)
http://www.imicompany.com/userfiles/files/COPE_IJ%20(IMI).pdf

 
另外保險公司也要考慮客戶的portifolio,分散風險

 
這位大我三歲的電機博士令人敬佩(他說:電力品質類似一個人的氣血,電力品質不佳,一家公司的製程良率一定不好),不但考取CPA證照、更反省保險這個圈子核保人員的水準:
 
大部分都是在跑龍套看熱鬧、沒看到門道(他自謙說自己當年也是如此..XD)




他提到業界一般的生態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年久失修的循環生態

就他觀察幾個重大理賠事故的經驗,他認為市場變化與趕工因素,對於企業的風險有很大的影響,白話翻譯:趕工會造成事故
 
會議Q&A我向他請問:因應企業景氣變化彈性保費的可能性

結果被打槍,因為費率是依據市場需求撮合,彈性費率不可行。了不起景氣的時候公司的可以投保好一點的條件,景氣差的時候,保險公司或許也能夠稍微共體時艱。



 

(3)台積電企業環保安全衛生處許處長介紹環安/勞安/消防法規對高科技廠的衝擊




推動職場健康促進立意良好,但太多因素糾纏在一起實在很難釐清責任=>是同仁個人體質/生活習慣因素,亦或在公司職場遭受的健康風險

 

 
影響個人健康的因素錯綜複雜,要把這部份搞成法規,各種不確定因素與權責該如何釐清?一堆公衛的風險評估模式能夠套用到工廠的情境下嗎?

 

 
這需要幫社區做健康風險評估的問題,大概也只會發生在一些太大、太出名、太顯眼的公司上(呵呵,人怕出名、豬怕肥,公司企業亦同)

 

這一頁最讓我擔憂:
台積的確是走在最前面,也用很高的標準在自我要求,希望法規生效的那ㄧ天,公司所有的業務已經ready,因此他們積極與政府溝通,而政府也一定會徵詢所謂的業者代表。

如同本週學生佔領另法院的服貿爭議,是不希望成就圖利特定行業,而犧牲另一些行業。

就職安法的立法過程,某種層次可謂大廠綁架/犧牲小廠

政府立法與溝通的機制而言,往往只針對所謂的產業公會代表,而這些產業公會代表通常是一些龍頭大廠;而政府官員立法,往往一廂情願的立意良好,希望法條周詳盡善盡美,而對於事業單位而言,當然是希望法條越鬆越好;只不過所謂的寬與鬆,其標準與感受對於大廠和小廠是有很大的落差的,粗鄙的來說就是:天龍國台積作得到的,在老舊工業區的小廠大概只能流口水羨慕。

所以訂出來的法條,往往只有一些龍頭大廠知悉而且辦得到(但官員覺得做的還不夠好),而小廠s往往不知道也辦不到(反正官員也不會認真執法,大家相安無事,直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時辰爆發震驚社會的重大事故)。

 國家社會與政府官方對於公共安全與環保生態的心態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年久失修...
 

另外綜觀兩位處長的分享,感覺其中一位點到為止(與其聽他講了哪些東西,不如猜想他到底有哪些東西沒講,講出來的東西沒有機密與know how),另一位快退休了/個人特質比較開明親和(可惜法在法規上打轉)
 
而從以上三位圈內高人前輩身上,敝人體會的心得歸納如下
1.有沒有、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低層次:有沒有(依法)該有的配套措施?
中間層次:這些軟硬體設施能不能發揮作用與功效?
高層次:這些軟硬體設施的CP值、好用性/穩定性/可靠度、整體配置的最佳化


2.看得更遠、格局更高、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不單只是看合不合法或違法、損失的風險,更是看這些萬一,對公司的營運的影響與利害關係人的心理期待


3.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這些人在台上講的風輕雲淡,其實底下的掙扎、內心戲與兩難都多的不得了
且看底下聽眾是看熱鬧亦或看門道?是聽字句的表面涵義還是弦外之音?

 
-----------------------------------------------------------------------------------

資訊消防安全器材展

從展場攤位與解說人員的服飾,可知就市場規模而言
IT>保全>消防防災>職業安全衛生

 

也和一位賣PPE的廠商在聊,或許未來是軟吃硬的business model

  • 與其花大錢購置這些應變器材,不如租賃這些器材
  • 廠商買的其實不是器材,而是應變的能耐=>協助各家廠商管理這些些器材,乃至於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快速大量的支援器材=>這些PPE廠商才是區域聯防的關鍵,而非官方想的區域各家廠商手牽手心聯心(拜託,那個情況只會出現在電影軍教片上,好嗎?不同廠商彼此之間的器材根本不同規格,支援過來又有何用?)
  • 所以PPE廠商真正的know-how不是各種專利、國外器材的代理權,而是背後logistic的運籌管理機制(IT)=>這點其實要跟物流業(7-11, 全聯)進行異業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