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前輩經歷與業界的演進脈絡


是說有緣和一位檢查員身份退下來的先進交流,聊了很多他的當年勇,也讓人看見了半個世紀以來台灣職業安全的演進脈絡,也順便發想對照現在這一代與下一代的際遇
 

Disclaimer: 以下僅為個人片段偏誤記憶,請勿對號入座或穿鑿附會


這位前輩算是台灣勞動檢查人員的第一代,有三十多年的資歷,和檯面上的一些處長都算是同輩,而在他們之前,台灣的勞動檢查人員可謂只是一些基層公務人員(=沒有專業,當然在當時經濟起飛、大家只想擺脫貧窮的六七十年代,沒有人會注意所謂職業安全衛生)


更特別的是這位前輩一開始讀的是電子電機,所以目前國內的電子業大老他也都很熟,他提到當年服務於三愛電子的同學找他投資,結果他看到葉國一、林百里、溫世仁這些現在顯赫的大老,當年就在小會議當中當操作員組裝計算機….當場嚇得不敢投資(也錯失了成為產業大老的機會….)

而這位大老在業界打滾了一陣子後,看到當時政府招考勞動檢查人員,因此就考進去了,後來受訓完卻分發到危險性機械設備檢查那組,而當時危險性機械設備檢查是有收規費陋規的大肥缺,一個剛進來/公務體系外的傻小子當然不可能安排出去收錢檢查,他在辦公室坐了兩個月沒事幹、受不了,跑去跟主管說要調單位,所以就開始做起工廠檢查與職災調查。


而據他說,當時公務人員是全天下最輕鬆的業務,不用打卡、也沒有太多的行政管控程序,甚至他還可以在外面兼兩份差,乃至於當時台灣的勞動檢查業務剛起飛,需要一些技術手冊,其他檢查人員避之唯恐的業務,優渥的稿費都讓他用上班時間賺走了。


在當年土法煉鋼的年代,當然是把一堆國外的資料翻譯剪貼(那叫編輯而非著作),而這位前輩算是腦筋好+很敢衝的類型,有錢賺又可充實自己的專業何樂而不為,一些不懂的東西多看資料、多看現場其實很快就可以清楚透徹了。


過去檢查員身份的前輩退下來後,除了優渥的退休俸,角色轉變為幫事業單位應付稽查/處理職災的顧問,從裁判身份轉球員,當然是深知遊戲規則的漏洞與行政程序的門路。


想起目前還在職場、從事職場安全衛生的上一輩,大概都是廠務工設、製程品保與總務人事兼任的;等到晉升的更高的職位+台灣對於環保安全衛生的法規要求也越來越高+環保職安科系紛紛出爐,開始出現 本科系&專職的環安衛人員。


對照起來,上一輩的從業人員,現場實務強、經驗豐富、學歷不高但充滿求生衝勁

目前的這一輩從業人員,通常是學校本科系+證照滿手,滿腔熱血但是現場實務不通&不懂得人情事故(+社會險惡)


兩相對照之下,也不得不讓人感嘆,順風車的事半功倍與逆水行舟的事倍功半,後面的這一輩才子能人,不但有技師、PMP證照,甚至還有博士學位,但是台灣的製造業卻逐漸萎縮,連帶的環安的需求也漸漸在萎縮(前輩說,當年是政府捧著錢,要大家寫書,現在是寫了書,大概也賣不出去…)


目前前輩幫事業所做的輔導,其實可謂只是拿著勞檢單位的檢查checklist來一項一項查核,順便看看哪些設施的改善可以用政府的經費來補助,說穿了沒有高深工程技術、管理理論。


未來會如何發展演化下去,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

延伸閱讀資料
世代戰爭在台灣
摘錄
台灣的不同世代間經常猛烈地批評對方。是的,不同世代的確有不同的特質。但這些特質並不是人們「本來」就有的,而是適應的產物。成長脈絡不同,適應的挑戰不同,塑造出來的特質也不同。
先說成長於解嚴前的世代。他們的世界相對穩定:資源有限,例如大學聯考錄取率僅三成;工作單純,類型不多且可明確定義;職涯固定,一個專長可以用一輩子。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很容易被塑造出積極競爭資源、尋找穩定工作與依循既有軌道前進的價值觀。
再說成長於網際網路普及後的世代。他們的世界變化快速:資源比過去豐沛,工作類型比過去複雜且經常隨著時間改變,職涯也不像以前那麼容易預期。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創意比勤奮更能有效獲得資源,擁抱不確定性比埋頭追求穩定更能找到好工作,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與挑戰傳統的精神比遵循既定的遊戲規則更能實現自我。
備註:
對於內部歸因(英雄造時勢、現代草莓族不夠努力)或外部歸因(時勢造英雄、國家對不起現在的年輕人)有興趣的,請參照=>
http://eshmanager.blogspot.tw/2013/02/blog-post.html#more


比較這件事
http://eshmanager.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30.html#more
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兩個不同的人,各自以自己的方式為所信仰的事情奮鬥,以便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其餘的都是表象

謎之音:凡人大多是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而奮鬥,而非為了讓世界更好


別談虎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
http://ninjiatext.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9.html
摘錄:
你要問的,是自己有那機運時,真有這種勇氣嗎?
你也該再問,你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去促成這樣的機運嗎?
陳美若不想方設法把自己在音樂的成就與名氣轉換成追夢的條件,憑她的實力,哪個國家會提名她出賽?這都是掙來的。
如果還「沒老到不可能」,就別只把夢想當做是腦中的深層記憶,而是當成一件有待執行的任務。你要玩運動,開店,東闖西鬧,需要的都是任務計劃,而不是夢。你已站定在社會上的某個角落,那代表你有點本事,就想辦法用這本事將「夢」轉換成「任務」吧。
當然,你得先確定那個躲躲藏藏的渴望到底是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