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從審稿看paper industry的機會


三點想法
1.      集體審稿投票
2.      閱讀心得回饋
3.      提供意見(踢爆問題)、讓人知道那些手法無法解決問題也要有credit




 

是說學術界最大的產出就是知識,這些知識的載體是各種學術期刊,而這些知識產品上市(=發表)之前,品質必須要符合學術界的內規:
  • 題目有沒有趣
  • 方法嚴不嚴謹、取樣是否有偏誤、概念是否精確表達與衡量
  • 結果顯著不著、有沒有實務與學術的重大涵義
 

審稿人正是學術知識品質的把關品管人員

然而,審稿人的英文是reviewer,說穿了,只是幫作者view而已(不負連帶責任,甚至只是在找拼字與文法錯誤)

不同審稿人review的程度,可以有天堂和地獄的差別:
可以對不好的文章美言放水
也可以對好的文章刁難、阻礙

 

期刊審查制度也同樣存在 型一與型二錯誤的問題:
型一錯誤:出版刊登了一些水準不佳、甚至誤謬見解的文章
型二錯誤:拒絕了一些其實可能有顯著影響力的好文章

Tier 1 Solid A的期刊,為了避免型一錯誤風險,審稿嚴苛,因此失掉許多有潛力的好文章(造成型二錯誤風險)。

相對的非Tier 1 Solid A的期刊,包容性佳,比較容易收納到一些地雷與口水炒作文章,犯下型一錯誤。
 

原先匿名審稿的機制,是為了幫助審稿人暢所欲言,不必擔心得罪人,然而審稿畢竟是良心(=主觀)的事情,有的審稿人的意見,其實沒有參考價值與建設性(不論結論是accept or reject)

審稿的重點不應該是accept or reject,而是針對題目、方法、樣本、結果等,提出看法與意見。

審稿意見應該像管理系統稽查,必須系統化與說明由各項證據或範例所支撐的各項意見,而非僅是表達主觀看法或感受

 

想到很多知識工作者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都不免感嘆:
自己的心血結晶,除了開採知識的過程辛苦、撰寫的過程辛苦、投稿發表的過程也辛苦(承擔被退稿的壓力與審稿意見的羞辱),最後發表後的經濟價值被幾大出版社壟斷也就算了,還沒幾個人會看自己的文章,真是為誰辛苦為誰忙(更是一種社會資源的罪惡浪費)

 

越來越競爭的paper  industry也逐漸受到改革壓力,有越來越多出版社,採取開放閱讀的方式來經營。
 

學術界本來就是需要開放,也需要心胸開放的人
=>學術求知求真的精神在於懷疑與思辨,粗鄙來說就是相互漏氣求進步。

 

文章再好/意義再重大,沒人看也等於沒用、沒意義
沒有人來踢館漏氣與筆仗,不代表文章無懈可擊,可能沒人感興趣的可能性比較大! 

重點不應再聚焦於期刊的名聲,而在於期刊(或此一學術社群)如何傳播知識?

 

也就是說:對話和交流才是重點 
這並不是說要廢除以往的同儕審查機制peer review
而是思考讓同儕審查機制peer review變得更有價值與意義

 

如果對於所謂的知識,大家越來越認同後現代post modern的觀點(參見備註)

與其只讓兩三個少數人來審稿、判斷這篇文章(玫瑰)的好壞與意義(決定能否刊登)

為什麼不讓所有的文章都刊登出來,讓有興趣的一大票人各自依據興趣表達意見與進行審查(如同選舉投票)

 

在此一機制下,文章本身的好壞與水準高低甚至不是重點
=>如果文章可以跟教科書本一樣可以不斷改版與時精進

一些乏人問津、班門弄斧的雕蟲小技、過時陳舊的錯誤觀念,也應該下架淘汰
(而非久久一次的學術倫理醜聞之後,才被公告撤回)

 
讓一些很重要有潛力但目前水準淺薄的議題與文章,納入更多潛水高人的指導意見而不斷改版與進展。

 

文章再好,通常也只是少數人的智慧,要能夠被大多數人應用與造福群體才有價值。

以往只有寫文章的人有credit,造成一些不擇手段的學術亂象:假文章、竄改實驗數據、爭奪作者排名、結黨掛名、自我引用等。

 

能夠提出審稿意見、踢爆黑心學術文章的,也應該給予credit才對
如果學術是一種探究知識的科學哪麼為什麼只有顯著的結果才能發表?
如同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知道哪些材料不適合用來製作燈絲,不也是很寶貴的知識嗎?
知道哪些方法無法解答問題,能助後續的研究避開陷阱、節省時間,這難道不是貢獻嗎?

 

所謂的impact看的應該是有多少人對於此一議題有興趣(或此一議題能夠引發該學術群體當中多少%人員的興趣),而非文章被cite的次數。

 

學術社群可以好好思考以上創造、擴散與應用知識的可能性機制而非囿於期刊發表

 

 

 

備註

什麼是現實(reality)與真實真相?

前現代(pre-modern)的觀點
有一個獨立於個人主觀經驗和信念詮釋的絕對現實和真理存在
Ex:玫瑰(文章)是美麗的(對於任何人與放諸四海而言) 

現代(modern)的觀點
    同一個客觀的現象,基於不同人的經驗/好惡,產生不同的感覺與詮釋
    EX:甲說:玫瑰(這篇文章)是美麗芬芳的;乙說:玫瑰(這篇文章)是多刺醜陋的 

後現代(post-modern)的觀點
現實取決於當事人的經驗
美麗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概念,有意義的是(當事人)對於玫瑰(文章)的主觀想法與詮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