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第四部 雜訊的發生
回到人類心理學,解釋雜訊的發生,每個人有獨特性-個性與認知的差異=>討論系統一的運作方式,乃至於為什麼雜訊無所不在,卻很少被視為重要的問題
13 捷思法、偏誤與雜訊
捷思(Heuristics)/ 快思所造成的偏誤與雜訊
人腦會自動簡化複雜的問題,問A答B呼嚨自己與他人
判斷偏誤
1.人會低估完成計畫所需時間(planning fallacy)
2.投資人會受到精美印刷計畫書所吸引(難怪ESG報告書要美編)
3.人會受到利益、政治立場與關係的矇蔽+人有各種(種族/性別)偏見與歧視
替代(人腦自動偷天換日)
1.回答的是簡化的問題,而非本來的那個複雜問題
2.依據最近的新聞事件(墜機/重大事故),來聯想估算風險(availability heuristic)
3.憑感覺亂猜,而非依據統計數據(base rate neglect)
幾個例子
這位醫師稱職嗎?=>這個醫師給人信心與權威感?
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我現在的心情如何?
我相信氣候變遷嗎?=>我信任那些論述氣候變遷的人嗎?
前後兩個問題其實內涵意義不同
結論偏誤
1.未審先判+先入為主=>為自己的判斷自圓其說
選擇性採證=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與期許偏誤(desirability bias)
2.情感捷思(affect
heuristic)
自己喜歡的人什麼都好,自己討厭的人什麼都不好
3.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
被牽著鼻子走
追求敘事連貫(的穿鑿附會)
就是光環效應(halo effect)=>迅速形成既定印象,即使出現矛盾的資訊也只會採信部分=>以維繫敘事連貫
覺得成功的人一定是努力+掌握秘訣(很多時候只是歪打正著)
14 配對(Matching)
e.g.,
看看天空,預測一下兩個小時內下雨的可能性有多高?
配對(Matching)≒敘事連貫
e.g.,
小真就讀於台大法學院,請問她高中就讀北一女的可能性有多高
Hint
其實需要有相關的統計數據(base rate):台大法學院女同學來自各高中比例
與其猜測絕對分數(1-100)或比例(0-100%),其實猜測相對可能性(1-5)或相對排序比較準確
15 量表
案例:
(內部文件顯示)製藥廠忽視法規要求,包裝故意沒有使用兒童安全蓋
某一6歲兒童大量吞食over dose造成呼吸系統衰竭,需要長期住院治療
給陪審員的三個問題
1.(憤怒程度)請表達你對被告的看法: 0(可以接受)-6(憤怒不能接受)
2.(懲罰意向)被告除應支付補償性的醫療費用外,還應該處多大的懲罰? 0(不需額外懲罰)-6(極為嚴厲的處罰)
3.(量化懲罰數字)請問您覺得額外的懲罰性賠償的恰當金額是?
結果顯示
憤怒假說
1.「憤怒程度」與「懲罰意向」兩者相關係數0.98(和諧率=94%)
而影響「憤怒」與「懲罰意向」背後的共同因素是=>孩子受到的”傷害程度”與”被告的行為”
2.判決的雜訊
「懲罰意向(該不該罰)」的雜訊最低(=共識最高),雜訊約50%
其次是「憤怒程度」,雜訊變異約70%
再來懲罰性罰款金額的變異性最高,約90%
研究結論是
1.美國法律實務要求陪審員為案件訂出單一賠償金額,且不得參考相關案例賠償金額(以免受到影響)=>這反而加大了變異與雜訊
背後的假定是陪審員由自身正義感引導,針對犯行考量作出正確的懲罰=>這點其實是錯誤假設,司法體制應該正視執法人員的侷限
2.懲罰性賠償是極端作法
一來這可以增加刑罰的不確定性,讓被告犯行前三思(小錯被罰天價)
二來以上三個問題(是否憤怒=>該不該罰=>賠償懲罰多少)的評估程序,實在太粗糙(憑藉的是鄉民的正義)
三相對排序比絕對金額更少雜訊
16 型態
簡單的問題:相關的線索一致、沒有衝突
困難的問題:多項衝突與矛盾的線索,無法拼湊出連貫與一致的解讀
可惜人生比人們講述的故事更複雜
好的學歷與家世,不見得會作好事與圓滿(人生是一襲爬滿了蝨子的華美衣衫)
一個複雜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與詮釋,這就是型態變異
人對於故事的真實取決於信心,而信心源自於:
1.內容連貫
2.沒有其他可信的說法
而以上主觀信心≠內容真實正確與準確
當你對於一個故事的詮釋與解讀越有信心時,越會假定其它人也會得出相同結論=>這是意見一致的錯覺
型態雜訊:穩定或暫時
定義:
一個人判斷一個案例的誤差中,扣除案例與判斷者自身因素影響後無法解釋的部分
常見與不極端的型態偏誤
一位平常態度寬容的法官,在處理累犯罪犯時,沒有平時那麼寬容(異常嚴厲)
一位平常嚴謹的投資人,在遇到心動創投計畫時,失去貫有小心與警覺
型態雜訊=穩定型的型態雜訊+暫時型(場合)的型態雜訊
穩定型的型態雜訊=雇主偏好校友或者某些名校,醫師偏好建議三高患者住院
暫時型(場合)的型態雜訊=當下心情好或不好,剛好聯想到一些543(聯想到自己或者親友)
型態雜訊的來源:
1.敘事能否引起共鳴(讀者觀眾聯想到自己)
2.不同專業顧慮面向不同/判斷的系統性差異,e.g., 用人主管關切人選的專業/耐操/即戰力,人事主關關切人選的和群/期望薪資與穩定性
3.作決定當下的心情、感受與聯想
心理學長久以來尋求理解性格的個別差異,時至今日歸納為五大群組(內外向、是否親切、認真盡責、經驗開放、情緒穩定)
但用以上性格預測特定行為的效度很有限,相關係數0.3(和諧率60%),已算是高的了
性格的獨特性是人類創新與創意的動力,也是人跟人相處有趣與開心的原因,但講到作決定與判斷,這種性格差異可能不是資產(而是變異)
17 雜訊的來源
雜訊=偏誤+系統雜訊
系統雜訊=水準雜訊+型態雜訊
型態雜訊=穩定型雜訊+場合型雜訊
雜訊的規模
第二章保險公司核保的保費差異,系統雜訊中,20%是水準雜訊,80%是型態雜訊
在第六章法官的判決,系統雜訊中,40%是水準雜訊(平均嚴厲程度的差異),60%是型態雜訊
涵義是
1.一個組織能往往自我審查與察覺的只有水準雜訊(隨機分發辦理)
2.還好水準雜訊占比相對不高
3.型態雜訊中多半是穩定型雜訊,而非場合雜訊
4.不同法官對於同一罪行判刑刑期的平均變異已經令人震驚(水準變異)
5.單一法官對於同一罪行判刑刑期的平均變異更詭異(大約是2.8年)=>這種變異因人而異,卻是非常穩定的變異
解釋誤差與雜訊(變異)是統計現象
誤差方程式=偏誤(biased)+雜訊(noisy)
人腦(快思捷思),透過相關性來proxy 因果(≒偏誤biased),造成基本歸因誤謬
=>找藉口與理由,比驗證原因為真容易;後見之明會扭曲判斷,讓原本不可預期的結果,在回顧時,貌似理所當然
光環效應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5.html
卻忽略了雜訊(noisy)
雜訊是統計現象,可惜在因果推論與捷思當中,不存在雜訊
需要透妥數據分析的慢想hard work才能讓人看見”雜訊”
而透過理論預測未來有如開槍打靶,開槍打靶之後才會”看見”預測與事實之間的落差- 我們對於個人判斷與預測當中的缺陷多半渾然不覺
知識的假象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8/12/13.html
不能預測的黑天鵝效應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_25.html
不對稱的陷阱(專家學者之害)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9/09/14.html
透過作者嚴謹的分析與拆解,結論呼應到以前讀過的一些道理,讓人對這些理論的信心度與信仰又更加的堅定了一些。
雖然自己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是透過這樣的自我學習與思辯,其實可以對於自己的判斷更有信心一些:至少可以贏過99%在江湖上遇到的人以及九成以上的專家學者(需要提防的只有少數真正同樣具備思辨能力的,而這部分人可以透過交談時的神情鑑別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