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生存的12條法則2

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

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0641 



即便是作者自己(心理諮商精神科醫師),也必須面對生命的考驗折磨、情緒憂鬱乃至於崩潰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1-02/10/nw.D110000zhdsb_20210210_1-04.htm 



法則03 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故鄉小鎮

荒蕪冷酷的加拿大、亞伯達省 Fairview小鎮


朋友克里斯跟他的堂弟

克里斯聰穎,沒有得到家人關注,對人生怨恨/不抱希望(30+歲時崩潰自盡)


克里斯的堂弟艾德,本來應該前途無量,後來也墮落(淪為毒蟲)


青少年的荒野

大概就是想認識異性,但卻不得其門而入與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生有何目標與意義


幾個不同的朋友和幾個老樣子的朋友

離家上大學或到外地都市工作,讓彷徨的青少年看見新的世界


人的個性天差地別,但會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吸引到跟自己相近似的朋友與形成同溫層,塑造與固化當事人的命運




拯救糟糕的人

其實有難度與心理陷阱

  1. 很糟的人不見得想被救(其實只是展示:自己運氣差、過得糟與失敗,不是自己的錯)
  2. 想去拯救別人的人,通常(天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難度)動機是虛榮與自戀(讓自己感覺良好);扮演救人的人,有助於突顯自己的高尚與沒那麼差。
  3. 想要拯救一個人,必須改變這個人所處的環境與朋友圈(環境改變,心態與行為模式才會改變,治本),而非只是提供援助(治標,他/她會被朋友圈拉回)
  4. 你自己個人的問題,不會因為幫助別人而消失(幫助自己比幫助別人更難);人之所以會交”壞”朋友,只不過是想突顯自己沒那麼不好與壞(這樣比較不會人比人氣死人+自慚形穢)
  5. 幫助某個人之前,應該先了解這個人為何陷入麻煩,而非假定他/她受到不公平待遇成為受害者或失敗者(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敗出錯是常態);出手幫他/她=讓當事人養成依賴(不覺得自己有自救的義務)





互惠的約定

友情與友誼的前提與目的是相互幫助/互惠,而非情緒勒索

自己要有勇氣與膽識,結交那些比自己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的朋友






法則04 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

内心的批評者

人永遠不滿足、有些人總會好過我們

不可能一昧的正面思考





許多適合的比賽

每個人的起點、天賦能力、家庭環境、志向性格、際遇與結局都大不相同,永遠也不會相同。

跟別人比較可以認識自己的長短處,但要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想要什麼;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承擔何種責任與義務,只能透過認識自己




比較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

比別人好=>產生傲慢的情緒

比不過別人=>一則自我欺騙/不願意面對(說詞是輸人不輸陣);二則怨恨與忌妒


更糟的是:不論(比別人)好或不好,往往難以改變





(比較的)目光或評估的目標點

人的目光與生活在框架侷限中,總是覺得不足,未來與他人總是比較好

需要定義出目光注意的焦點與自己(可達可及)的目標

你是誰?

  • 長處(=可能)與短處(=不可能)?
  • 喜歡什麼(=想要)與討厭什麼(=不想要什麼)?
  • 扮演角色與責任義務?個人的價值觀與選擇?
  • 有多少時間、心力與資源(可以變成你想要的那個樣子)?(不要自欺欺人)
  • 關注自己的目標,而非別人的成就! 



你想要什麼?你看見什麼?

眼界取決於目標(目標取決於個人價值選擇)

人一定會有注意力盲點,選擇不可能面面俱到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_26.html 


人生的輸贏,不能只看當下!真正的贏家,是先懂得要輸什麼的人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3071?utm_source=copyshare

 





人的自我認知、信念與慾望其實很複雜




留神



人與人不應該比較也不需要比較,真要比較其實只需要計較: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更好(而非跟其他人的今天比)。

心力與其用在忌妒與忿恨(不如他人)上,改善自身有更多需要去做與投入的心力。




法則05 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事實上那當然有關係

過度放縱的父母,養出放縱的小孩


大家都討厭算數

社會對於父母與教育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e.g., 

沒有壞小孩,只有不負責的父母

教育孩子是立即成效與經年累月的消耗戰

父母與學校要幫助孩子抗拒不良的社會風氣與建立品格


可悲的野蠻人

為惡是人的本性或本能之一,不單是受到後天的群體與社會影響




(扮演)父母或朋友

管教教養孩子其實非常不容易




管教與懲罰

可以透過獎勵與誘因(正面情緒)

如同心理行為學家Skinner教會鴿子玩乒乓球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99/article/7050 


也可透過懲罰與負面情緒

=>世界其實很冷酷,有些錯誤絕對不能犯

沒有辦法完全用鼓勵與開明的方式教導,社會化不足與白目的孩子會有個艱苦的人生





最低限度的必要強制性

如同英格蘭普通法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common-law/Early-statute-law 


e.g., 

  1. 除非自衛否則不可以傷害別人
  2. 不要傷害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要懂得感謝別人的幫忙(而非理所當然)
  4. 跟別人講話要有禮貌、注意聆聽,別人才不會討厭妳
  5. 保管與保護好自己的東西,跟別人分享,別人才會喜歡你


盡量不體罰=>父母自己也會自大、嚴厲、忿恨、生氣、虛偽

但以下行為除外

  1. 蓄意傷害別人,e.g., 竊盜與打人
  2. 不盡責任與義務,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沒有寫功課、照顧家人/幫忙作家務)
  3. 意氣用事、為反對而反對


好的孩子與盡責的父母

讓孩子學會與領悟:什麼言行可取、什麼言行不可取

別讓孩子做出讓你討厭他們的言行。




法則06 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信仰問題

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兇手

https://www.storm.mg/article/1195097?mode=whole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371 


陷入憂鬱的挫折迷失青少年,認清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希望後,也否定人類的存在價值,把自己提升為人類的審判者,透過殺人來張顯自己的地位與存在價值


大文豪托爾斯泰也意識到人生的虛無,生命毫無意義(充滿挫折與折磨)與充滿罪惡,而面對這樣的人生,選擇如下:

  1. 退回無知的狀態(所以人渴望伊甸園,成為吃下果子之前的亞當與夏娃)
  2. 渾渾噩噩追求享樂
  3. 好死不如賴活(求生不能求死又怕痛),只能苟且偷生+繼續苟延殘喘
  4. 依附各種”力量與精神”,包含宗教基本教義、國家民族大義….

一個覺醒與清醒的人,要如何不厭世、討厭人類與憎恨這個世界?



報復或轉變

一個有信仰與希望的人,面對世界種種的不公不義與打擊挫折時,也難免會絕望、失控與崩潰

不斷的詢問為什麼?(更糟的是:沒有理由或為什麼可言)

自我了結與憤世嫉俗、想要報復其實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人受到邪惡與不公,當然會想要把邪惡與不公散播出去。


不論報復的想法有多麼合理與正當,這都阻礙了其他有益的想法


索忍尼辛 古拉格群島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A4%E6%8B%89%E6%A0%BC%E7%BE%A4%E5%B2%9B 

31種刑求法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1-04-27/%E3%80%8A%E5%8F%A4%E6%8B%89%E6%A0%BC%E7%BE%A4%E5%B3%B6%E3%80%8B%E4%B8%AD%E7%9A%84%E9%85%B7%E5%88%91%E7%82%BA%E4%BD%95%E5%A6%82%E6%AD%A4%E7%9C%BC%E7%86%9F-2214064#google_vignette 


人生遭遇不幸與災難是必然與偶然,不論是上帝的錯、別人的錯還是自己的錯

事情發生了就發生了;設法讓有害於自己與不必要的想法逐漸消失,以讓自己獲得重生




整頓你的人生



讓悲劇僅限於悲劇,僅止於悲劇,不要讓憤恨不平的想法腐化靈魂、墜入地獄深淵。

從最能力所及與輕易的事情做起- 整理你/妳的房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