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971256.shtml
外勞基本工資是否與本勞脫鉤?經濟部與勞委會立場大不同,勞委會近日強烈表態脫鉤絕不可行,更有和經濟部槓上的意味。經濟部長施顏祥今強調,上周是在接受立委質詢時,表態支持外勞基本工資與本勞分開處理。
面對立委質詢,施顏祥說,雖理解勞委會的立場,但站在產業界的角度,他支持外勞與本地勞工的基本工資應該要脫鉤。但他也坦言有難處,這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還牽涉到我方對國際間的承諾,且勞基法已有對基本工資的規定。
以下稍微整理了近日劇情的演變與轉折
以下稍微整理了近日劇情的演變與轉折
勞委會立場: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971253.shtml
說法:
- 重申台灣外勞成本已較香港、新加坡、韓國都低,並透露印尼、泰國都已表明未來不會再輸出外勞,(外勞薪資低)台灣可能面臨找不到外勞處境。
- 兩者脫鉤,不只對人權、勞工不利,也會面臨無法與其他國家簽經濟協議問題,對資方更不利。(台灣與外國洽談FTA或其他經濟協議時,會被認為是剝削勞工獲利、不公平競爭的國家)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972881.shtml
贊成的看法
http://www.tri.org.tw/industry/file/908.doc
http://tw.news.yahoo.com/%E7%AB%8B%E5%A7%94%E6%8F%90%E6%A1%88-%E6%9C%AC%E5%A4%96%E5%8B%9E%E5%9F%BA%E6%9C%AC%E5%B7%A5%E8%B3%87%E8%84%AB%E9%89%A4-041022864.html
- 相對於既無一技之長的泰、印等國家勞工而言,來台工作一年所得將遠勝於其同胞數年工作所得,來台工作當然趨之若鶩。
- 在此一情形下,於是各方有力人士(甚至外勞本國特權人士)必然紛紛伸出黑手以分享其中可能衍生的利益,因而形成如今所傳出的剝削外勞從中牟取暴利的醜聞之根本所在。
- 如經濟學理所述,任何一項經濟活動若又管制數量且又管制價格,不但可能扭曲市場運作的機制,甚至導致透過種種特權造成貪污腐敗之惡果。但是,我們主管外勞行政部門卻又一再忽視此一基本原理,因而使得我們外勞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且讓國家形象受到如此傷害。
- 每次調漲基本工資都是外勞受惠,本國勞工享受不到,為了拚經濟,財經部門都同意本勞外勞基本工資脫鉤,勞委會卻以人權為由反對;事實上,重視人權的歐美國家本勞外勞基本工資也脫鉤。(勞基法本來是要保障本勞的權益,但現行勞基法有關基本工資規定,竟然透過行政解釋擴及外國勞工,使得表面上保護本國勞工權益的立法宗旨,變相圖利外國勞工,甚至迫使台灣企業因外勞薪資過高而出走)
幾年前,總工會對於新上任主委的建言
http://www.tpfl.org.tw/article.php?id=85
陳院長跳出來排除糾紛/解圍的選項建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975644.shtml
大老闆的此一解套提議,底下兩邊都不買帳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975640.shtml
反對這個一國兩制解套方案的看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6972523.shtml
碰上政策左右為難時,常常就推出「雙軌制」,人為地切割問題,分而治之,這點大大不可,將會害了台灣。
- 平行部會間一定存在衝突與問題,彼此之間應該先行溝通,找出一些共識與可能選項(讓老闆做選擇題而非申論題,也在相互辯論攻防的過程中,讓政策決策可以更周延)。目前看起來像是一齣鬧劇=>各自悲情鋪陳自己的立場與無奈、把問題搞大讓老闆跳火坑/面對新聞媒體做申論題。或許這種生態反應出了官場上的文化亦或主事者的EQ與心態? (底下部屬搞這種分工不合作、比大小與作秀搶績效的把戲,明眼的老闆肯定會把他們都找來
修理各打五十大板好好心海羅盤一番)。 - 勞委會與經濟部如同政府的"左"、"右"手,左右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體的兩面,相生相依。到最後政策該左傾還是右傾,不過是像央行的利率政策一般(景氣好,調高利率減少貨幣供給,避免過熱泡沫;景氣不好,降低利率/寬鬆貨幣供給,刺激投資)=>景氣好/企業有賺錢,可以強調勞工權益;景氣不好/失業率高,應該協助雇主創造就業機會(不要奢言勞工權益/基本工資,讓勞工有工作比較實在)
- 如果按照前述順勢而為的邏輯,則問題在於:現在的景氣是好還是壞? 景氣好,勞委委會可以大聲講話;景氣不好,換經濟部大聲。那麼,如果目前的總體經濟態勢就像此時的氣候=>乍暖還寒呢? 左右手之間如何協調與排定先後呢? 這個大哉(災)問,考驗著上頭主事政治人物腦袋的智慧。
- 再者,如果問題不是景氣好壞,而是目前台灣產業生態面臨轉變與轉型呢? 例如製造業式微/新產業尚未成形成熟,外加人口老化/新新人類不願意投入3D/3K行業,還有新一波國家間的貿易賽局,台灣已經落後(FTA/ECFA)....這個內憂外患的態勢變化該如何因應,對於主事者而言,更是大災(哉)問吧。當年的孫運璿院長,是否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職不過是運氣加持(才成為今日大家歌頌的典範呢)?
- 以上這些大哉問,兩邊各說各話,見解都也頗有道理,要下決策的話,恐怕不是看誰講話大聲或老闆的偏好拍板定案;過程需要兼聽(則明),同時針對兩邊論點的一些前提與假設進行檢證(例如外勞薪資脫鉤,真的會影響FTA的簽訂嗎?減少與禁止外勞可以減少本勞的失業情況嗎?....)站在前述這些證據與數據的基礎上,才能擺脫意識形態的盲點,做出好的決策與找出各種可能選項方案。 (可惜,目前看來流於政治表現/意識型態口水爭辯,沒能好好就事論事/理性決策)
再按照順勢而為的邏輯來想 ,外加台灣太小的限制條件(大前研一:一個國家要有6000萬左右的人口,才能撐起內需市場);台灣要經濟發展進步,沒有條件搞自閉鎖國(好歹不能被排除在中美日三大經濟體的關稅壁壘之外)
經濟學把產業分類成三級:第一級農漁牧礦業、第二級工業/製造業、第三級服務業;而這三級產業都必須朝向更有附加價值的一端去求生存與留在台灣(也才有機會留在台灣)
從目前的發展,已經可以看到以下趨勢:
- 以農業而言,棄守大宗的糧食和經濟作物,轉攻高附架價值的有機作物乃至於特有的水果花卉,亦或轉型成為生態休閒農場(=是休閒觀光與餐飲業,而非農業)
- 以製造業而言,必須棄守大量生產的產品,轉進代工客制化的高毛利(技術)產品;技術成份低/勞動力高的職務,必須移往勞動成本低的國家設廠或引進外勞
- 以服務業而言,需要的是高階的國際人才(金融、法律/行銷)與低階的勞力人才(外籍看護/清潔人員)
至於未來會是如何,只能順其自然(不是你我所能預見、還有政府黑手能夠干預)
在產業變遷轉變的過程中,企業的存亡興衰如同生態物種間的滅絕,企業與人民自會找尋出路,不是主事者憑著一己盲目的善意乃至於意識形態所能左右。
2 則留言:
http://blog.udn.com/cindy19870504/6258503
一篇值得參考的格文
有些企業,如果可以不關掉家鄉的廠,咬著牙都會硬撐的。如果政府希望能在本地留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考慮給企業多一點的生存機會。
有人認為,企業不會照規範來做的。但還是有很多守法的企業,嚴苛的條件限制對守法的企業造成不利,等於鼓勵不守法的企業,這是不公平的競爭。
至於有人人道的認為,給外勞相對高的工資,是對外勞的尊重。
可惜這筆錢並沒落入外勞的口袋,而是進了仲介的荷包。
我不知道這一切是為了什麼。當企業失去競爭力,只能關廠撤守時,我們到底在爭取什麼。
最後,大家不過是在爭取自己的工作權,為自己的生存而奮戰
不過自己的生存與工作權,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依賴政府的德政與主事者的美意是不切實際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