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競賽活動真的能夠提升工廠績效嗎?

某些公司宣稱導入安全競賽活動對於提升工廠安全績效有神奇療效…

真的有那麼神嗎?
會遭遇哪些下有對策的副作用?
如何減小這些副作用,讓活動本身有助益不要流於形式?

前言

聽說在英美海洋法系那個法律的圈子裡,第一線打官司的執業律師,比一些學院派的法學教授來得受敬重;因為第一線的職業人員必須承擔成敗,個人收入也與成敗息息相關(相對的所謂法學博士或教授往往只能空談哲理或一些觀念準則)

聯想到自己所在的這個領域,常常發現沒有實務經驗的官員與教授,反而講話很大聲,意圖指導第一線的從業人員或者宣稱某些(未經實戰驗證)的學理做法可以改善和提升績效…

學界看輕所謂實務經驗,覺得實務界從業人員的經驗沒有辦法一般化為簡明的學術理論
相對的,實務界覺得學界不過是在嘴砲,一些理論通常只是過分簡化因果和邊界條件下的邏輯推論(應用到真實情境中時,會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

所幸這個部分對立,走得比較前面的經濟學界,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應然與實然間的落差)也開始開展出新的研究方法-實驗法=>想知道人們(對於誘因)的真正反應,不能光只是「猜想」他們會如何因應,必須實際做測試!

就環安的部分,很感謝先前公司主管的支持,讓我可以用整個工廠(好幾十個部門/上千名同仁)進行了這個長達三年實際的實驗,只可惜敝人當年對於這個活動的認知,僅停留在輸人不輸陣(別的公司有做的,我們也要有)、宣揚個人與公司績效,沒能意識到:這個實驗背後其實可以有更多啟發和涵義。

事過境遷,自己也變成局外人,或許比較能看清楚背後那些更重要的東西
以下摘要一些實驗心得與紀錄聊參考與紀念

---------------------------------------------------------------------------------------

一、稽核的執行方式

下表就各種稽核執行方案探討其優缺點及意義。



以上各方案各有其優缺點與應用時機限制,舉例而言,「律定稽核重點」適用於建廠初期同仁對於各項工作標準與紀律規定觀念仍不清楚時,採由上而下的方式指導,針對普遍性缺失幫助同仁按部就班適應改善;「廠區/部門相互稽核」則適用於廠內6S工作安全紀律已達一定水準,但同仁心態浮動鬆懈時,藉競賽引發同仁榮譽心,將水準層次再提昇。不論是採行何種方案,稽核是一種抽樣分析過程,需注意以下問題:

1. 稽核缺失與改善方案間之因果關係與的PDCA cycle
2. 行為/動作面之稽核不易,如維修保養不穿戴個人防護具
3. 缺失責任的歸屬與釐清,如廢棄垃圾/材料亂丟、垃圾未依規定分類
4. 稽核人員的麻痺,如見樹不見林、只找容易看到的缺失或只看某幾類缺失



二、規則設計之偏差與修正

就任何評比規則制度而言,設計評估什麼,就得到什麼結果(You get what you measure),觀察發現到以下制度設計上缺陷,玆將相關經驗整理如下表。


就活動之推行而言,其目的在於吸引現場同仁注意力、協助同仁養成工作安全紀律觀念,因此雖然有以上情形發生,但也表示同仁參與活動情況踴躍;因此就工安主辦單位而言,在規則制度的設計上除了要能篩選出表現優異的部門,也要盡可能避免負面情形發生,故在定期檢討會議當中除了審視各評比項目的絕對成績,更要幫助各部門主管思考部門間的先天差異與成績如何改善,以激發出團隊績效,避免造成衝突或隱瞞事故乃至於扯後腿的狀況發生。



三、獎勵制度的設計與激勵效果最大化

一般獎勵激勵計劃之推行最忌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狀況發生,例如:部門為追求零災害工時之時數累積,聯手掩蓋相關事故之提報;故獎勵原因應重視員工之動機與達成目標的過程,而非純粹就所呈現之績效與結果進行獎勵;因此獎勵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以下問題:

1. 是給團體還是給個人?
2. 給錢是通通有獎還是給第一特獎?100名每人1000元還是1人獨得10萬元?
3. 是給錢、禮物或獎狀?

就工安競賽活動的推行而言,必須對於各部門以及員工的表現提供資訊、溝通與回饋。資訊就是力量,同仁都希望能擁有讓自己表現更好、更有效率的資訊,就工廠運作管理而言,如何兼顧並取得發揮創意、激勵與維繫作業紀律間之平衡,最高主管以身作則要求的力量遠大於獎金的激勵力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受到獎勵。在會議上給予表現績優的單位讚美或同仁報告的相關心得與經驗分享亦為一種激勵方式措施,讓同仁參與廠內工安事務與決策,也才有助於自發性的自主管理,方能促使員工把更多心思放在工作安全上,以真正落實安全文化。



四、安全競賽與安衛管理系統間的互補和銜接

個人想法認為:工安競賽活動適用於工廠設立前期,目的是在針對員工其工作安全習慣與紀律的養成,競賽方式之活動可以激發出個人及部門團隊之榮譽感,幫助新建廠區在最短時間內步入軌道;而管理系統績效指標則適用於中後期,目的是在管理制度與安全文化的建立,兩者之比較如下表:



由建廠初期到中後期之間,其過程必須循序漸進,短期階段須依公司組織架構與環境變化,調整執行組織與分工,中期階段則須整合及有效運用競賽活動與績效指標兩套工具塑造組織安全文化與績效,長期階段則須進一步與品質管理系統整合,以達到塑造組織安全文化之終極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