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戰略大歷史(15) 商業策略

戰略大歷史戰略是人類永恆的遊戲規則懂戰略你就能理解世界、定位他人掌握自己的優勢

Strategy: A History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760

 

 31  商場如戰場

 經理們幻想自己是軍官,而把他們跟員工(士官兵)區分開來的策略與戰略

公司董事與高階經理人借鑑上古帝王與軍事將領,而在這些讀物當中充滿各種警與和譬喻,這些書(除了讓人神遊幻想)不可能讓讀者改變行為,提供企業生產規劃的指引。

 

呵呵,感老師推薦我看&我也看得很認真

敗部經濟學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8.html

光環效應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5.html?m=0

 

很多企業競爭策略的描述也都借用軍事戰略打擊敵人的觀念

 

「商業即戰爭」背後的問題是

1.軍事戰役幾乎都是單一個案與遭遇戰,而商業策略每天都要接受檢驗

2.軍事是競爭,而商業可以合作,商業內外部的合作競爭關係更加複雜(敵我常常不明)

3.要了解商業組織,社會學管用的多,經濟學可以解答企業和市場的關係,但研究結論往往(應用於公司經營食)是災難

 

 

32  經濟學的興起

 

左右派對於自由市場、計畫經濟與政府角色的辯論

賽局理論納許均衡

經濟數據的分析與統計工具的應用

 

 

商學院教育的崛起與歧途

哈佛大學教學的基礎本來是依據經驗判斷與決策(海洋法系的判例、商學院的個案討論)

 

1958年福特基金會的Rowan Gaith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race_Rowan_Gaither

認為因應蘇聯的挑戰,提升管理智慧,成為空前重要的國家任務

當時商學院教育的滿意度標準很低(有學校開設烘培原理課程)

福特基金會投入資金協助各頂尖大學創建卓越中心,哈佛大學成為最大受益者

 

起初是想讓案例研究方法融入經濟學,讓教學往重研究輕論述、重理論輕實踐的方向挪移,讓商學教育從「職業教育的荒漠」改造為「基於科學的專業教育」

 

時至今日,矯枉過正的後遺症就是

1.商學院被一些量化技術控追求I的老師把持,這些老師既沒有興趣借鑑其他學科,也不擔心理論成果能否被業界應用

2.商學院的教育主軸變成行銷、策略競爭與數量方法,有關倫理與社會價值的課程被刪除

3.理論與經濟模型借用各種前提假設,簡化複雜的管理問題,實際應用往往是災難

 

 

擁抱競爭還是迴避競爭?

1974年的石油危機、各種技術發展造成商業環境大變,最先遭遇挑戰的不是商學院而是管理顧問

Bruce Henderson 1964創立波士頓顧問公司

https://www.hbs.edu/ris/Publication%20Files/19-001_d2e7f7ec-f8a5-409c-8ca9-90c5c6106c05.pdf

http://www.dgnet.com.tw/articleview.php?product_id=1604&issue_id=5463&article_id=27588

摘錄

48歲的創辦人布魯斯‧韓德森(Bruce Henderson)在創立BCG之前,大學讀的是機械工程的韓德森,曾在里蘭公司(Leland Electric Co.)及其競爭對手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分別工作過3年及18年。

 

當時,里蘭的規模雖然不大,卻靠著製造防爆馬達的精湛核心能力,成功開拓出一塊利基市場。而西屋雖自知缺乏關鍵技術,但是為了維持產品線的多樣性,仍硬著頭皮與里蘭推出相同產品,連價格都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里蘭每賣出一個馬達就賺一筆,西屋卻是賣一個賠一個。

 

這兩段經歷讓韓德森不禁思索,「大公司西屋為什麼會節節敗退?」「里蘭明明是小企業,為什麼生產和銷售成本卻比大企業還低?」

 

他跟很多涉足策略的人物一般,意識到市場系統均衡,立志找出一種打破既有均衡達成新平衡的方式,成果是高度簡化與個體經濟導向的

1.邊際成本遞減經驗曲線(產量越大,成本越低的規模經濟效益)=>但福特T型車的案例顯示,價格再低也會被取代

2.BCG矩陣=>但落水狗可能友好,金牛需要牛市或持續投資來維持,而所謂的明星可能已經筋疲力盡(叫好不叫座)

 

 

麥可波特

想弄清楚的不是整個產業或市場如何競爭,而是市場產業內的參賽者如何獲得競爭優勢(回應古典經濟學的大哉問:在完全競爭下,如何存在超常報酬?)

 

他從兩個關鍵著手:

1.是市場集中度(寡佔或完全競爭的程度,最大四家公司所控制的市場佔有率)

2.進入門檻

 

以上兩個因素推導出五力的架構(同業競爭、上游議價力、下游議價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

 

而分析之後,策略就是定位,可選擇的策略只有三種(取決於以上五力的競爭環境)

1.成本領導(不斷降低成本以維持市佔率)

2.差異化(不斷開發新產品與市場)

3.Niche在一塊小地方安居樂業,隱藏冠軍

 

然而問題在於

1.現實商場中的策略其實更具想像力與創意,絕非波特想像的那麼樣的真空(三選一)…

2.超常報酬源自於寡佔與攏斷,而非策略定位(Porter倒果為因)

3.寡佔與壟斷創造出來的超常報酬,其實不單只有市場的力量(規模經濟那種),而是市場經濟以外的手段(政商關係、專利法律、排他協議或多或少違反反托拉斯與商業公平競爭)

 

 

 

33  紅皇后與藍海

更正面的面對與接收市場競爭

 

代理理論

1980年代股東與學界對於經理代理人與CEO王朝提出警告與反撲

 

管理:危險的職業

經理人學會

1.與其認真經營思考長期策略,不如從市場行銷、金融操作與法律訴訟中尋求短期利益(透過併購比開發新產品來得更具能見度)

2.與其聽從坐享其成的股東董事的指揮,不如聯合外人來讓自己從打工仔躍升成為資本家

3.高喊股東權益最大化,避免被當成肥貓+合理化自己種種作為(反正市場也唯股價是問)

 

門口的野蠻人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html

 

經理人其實一群光鮮亮麗的演員與偽專家,人們相信這些專家可以透過財務工具、策略規劃進而成功駕馭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公司&在一個自己不熟的產業創造成功與反敗為勝。

經理人≒神經病瘋子+騙子

 

 

被日本打臉的美國業界下定決心學日本那套(儘管到了1990年代日本也慨駛走下坡)

包含

全面品質管理(TQM)、豐田式生產製造(JIT and Lean)、業務流程重組(BPR)、企業再造(其實成功率只有不到1/3

 

 

沒有逃避競爭的秘方

商業本質就是競爭,競爭面臨紅皇后效應-

進步的軍備競賽

你進步10%,但對手進步15%,你不是進步而落後

 

策略從來不是什麼固定的東西亦非銀色子彈,只不過是一種持續決策與抉擇的活動,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內外部的狀態都持續改變當中

我們可以透過計畫或經濟模型來詮釋以上動態變化,但當人們需要了解如何因應與做出決策時,以上計畫與模型幫不上太大的忙。

 

管理工具手法的反思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10/blog-post.html

 

 

 

34  社會學的挑戰

其實是各種社會學的理論應用在商業管理上也是講起來嚇死人、用出來笑死人

人的理性有限,而環境的不確定很大

 

 

人際關係學派進一步引伸出X理論(性惡)Y理論(性善)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0/papers-of-hr-architecture.html#more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0/hrm-architecture-2.html

 

麥肯錫的7S Framework(因應競爭對手BCG)

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STR_91.htm

 

 

畢德曼和華德曼合著的追求卓越,敘述的優秀公司的八項特質(後來的從AA+可謂是延伸):採取行動、接近顧客、自主與創業精神、以人為本、堅持本業、組織單純人事精簡+寬嚴並濟

 

以上管理心海羅盤幫的專家被稱為Gurus,而彼得杜拉克正是管理Gurus的第一人

https://kknews.cc/zh-tw/news/e9pe9xz.html

 

 

 

35  計畫型戰略或應變型戰略

如果有某種疾病,很多醫生都提出治療方法與藥方,那麼幾乎可以確認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明茲伯格

1.策略是一種一連串決策後形成的的決策模式

2.一種是事前有意圖性的「計畫性策略」,另一種是「應變型策略」

3.計畫型策略有可實現的目標,且政治、社會等外部因素干擾小,問題至少可以預期與控制(實際上不可能)=>中央總部控制

4.應變型策略認為內外不可控因素太多,無數個很小的決定綜合起來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有好有壞)=>逐漸學習適應與做繭自縛

5.策略=計畫+應變(他比較推崇後者)

 

而後者產生了所謂「學習性組織」

 

 

策略不是一種管理手法,而是一種企業特殊的意識形態

而且學界的掌握了詮釋何謂「策略」的話語權與流行時尚(e.g., BPRMRPKPIBSCOKR

既然沒有人知道策略是什麼(百家爭放齊鳴、各自表述)+真正實踐充滿很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策略管理變成一種提供安全傘的儀式

=大家跟風、一起做白日夢

 

 

從理論回歸敘事

敘事描述自己公司的歷史、產品好壞與創辦人的神妙,已經成各個企業競爭的重要戰場

從一開始的迪士尼、日本豐田式生產、本田機車、可口可樂、GE威爾許、IBM跳舞大象、到蘋果賈伯斯傳奇、特斯拉電動車

 

企管策略分析斷章取義、只看自己想看的

「現在壞策略隨處都是,它們缺乏分析、邏輯及選項,但人們總是大肆吹捧,以為只要有了這些策略,就可以逃避所有討人厭的瑣事,克服掌握策略的困難」

 

 

反璞歸真

 

和軍事、革命戰略一樣,管理策略也可能陷入英雄式迷思之中。

制定策略,要具備一種不切實際的高尚地位,並以此為要素來區分策略的成敗。

熟悉策略的大師總是被人推崇和模仿:「工業巨頭」能夠保障企業穩定,並且沿著穩定軌道發展;金融魔法師採取進攻性策略對抗所有無效率,攫取股東身上的最後一分錢;強勢的競爭者總是能夠找到市場中最有利的定位;溫和的革命家能夠認識到忠誠的勞動大軍身上的創造性潛力;有創新性的設計者僅憑一個真正特別的產品就可以扭轉整個市場。

 

管理學家和大師總會推崇他們偏愛的英雄。總是會有一些管理者至少符合其中一種,但符合這種的不一定就符合另一種。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他們在某一時刻飛黃騰達,但是下一個時刻可能就會遭受重創。對那些常勝的策 略寵兒的大肆吹捧,往往誇大了開明管理者的重要性,而貶低了機遇和環境的作用,但它們對企業的成敗也至關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