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為什麼消防必須接受今天公祭明天忘記?

直接講結論:

因為問題太大,人人有責=人人沒責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緩不濟急 

今天不作明天後悔,可是大家只顧眼前 

如果不選擇失憶與遺忘,(面對無解的問題)試問要如何繼續走下去?


前情題要:


出了事政府官員會指責事業單位應為能為而未為,然而當出事害死的就是公務人員時,讓記者來針貶政府各部門的應為能為而未為吧!  

害死自己組織的成員,官員會有罪惡感與羞恥心嗎? 還是只有網頁變黑白,然後長官們透過自己弟兄們的傷亡來成就自己(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年頭用心記者的訪談,有時候比象牙塔內專家學者的個人成見/偏見,更具備參考價值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EHS/ERM/ESG 心得感想

一些沒有參考價值的牢騷與觀察猜測



Disclaimer: 內容無關MSCI (只是剛好在讀MSCI的報告)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2/2)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 

WHY?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give reasons … and why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8063 


作者:Charles Till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Tilly


這本社會學大師的著作,又在我的理科腦與商管腦上開了個洞

這本書應該對他而言,只是小品與散文集


董建宏老師對於Tilly 大師的緬懷

摘錄:

藉由Tilly對人們如何給出理由的分析,我們看到了給定理由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並應該進一步去思考,當面對變局與危機時,我們是否應該為了追尋快速的回復社會秩序的穩定,而放棄了對更深層的理由與動機的探索?我們是否應該為了重新確認你我的社會位置,而片面的接受某些簡化的理由?這些快速與簡化的程序與理由,真的有助於我們社會的和解(reconciling)?在面對不確定的社會恐怖事件(諸如:捷運殺人事件),我們是否就應該接受政府技術化報告與處理,從而陷縮了公民日常生活的自主性,而讓國家機器藉由社會危機快速擴權?





第四章規範


很多的荒謬法律判決與恐龍法官,只不過是遵循法律規範(法條基本教義派)


規範的運作方式

法律的前身:大家認可的習俗、道德規範(行為準則)

目的:提供正當性,讓族群成員能夠相互溝通與相處

意圖:建構制度,制度主義者的理想:凡事都能夠以成文法規範權利義務/罰則

規範、事實情境與如何詮釋認定,三者交互影響(規範有彈性)

對於執法者而言,人不重要(當事人的苦衷或事件情境脈絡),法律與規範才重要(事件是否符合該項法規要件、適用哪些法律項目)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1/2)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 

WHY?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give reasons … and why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8063 



導讀:這就是為什麼


理由與社會關係密不可分,人們提出的理由能反映雙方關係的親疏遠近,也能體現雙方對這段關係的看法。蒂利分析大量故事、案例,將所有理由歸納為四個種類:

1. 慣例(conventions)「都是我的錯,不是你的問題」

上班遲到時,如果你跟老闆說:「昨天小孩一直哭,晚上沒睡好,早上出門送小孩上學時......」老闆大概會覺得不耐煩又莫名其妙。這時,人們會採納慣例,說一句:「抱歉,早上大塞車」;比起真實理由,人們可能更需要符合彼此關係的理由。慣例不一定反映真實,卻能突顯雙方關係。因此,當伴侶不再跟你討論想法,卻說出:「都是我的錯,不是你的問題」,很可能表示你們的關係已經惡化。


2. 敘事(stories)「事情是這樣的,我這幾天過得很不好......」

伴侶不拿慣例搪塞你,卻描述自己最近的煩惱,化解你對彼此關係的擔憂,你大概就能感到諒解。敘事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它可以說明事情因果,將複雜人生濃縮成簡單情節,讓聽者更容易接受。當有人向你提出敘事理由時,你們的關係或許很親近,也或者是他嚴肅看待自己提出的理由。


3. 規範(codes)「這是規定,規定就是規定。」

我們都遇過師長搬出法令、校規,告訴你「規定就是規定」,讓你沒有任何辯解的餘地。規範不多加解釋因果,遵循著分門別類的普遍公式。我們能在法庭、醫院、公家機關中看到人們使用規範;當檢察官、法官照本宣科地運用法令時,我們抱怨司法忽略自己的敘事,只滿足法律上對事實的判定,卻無法滿足道德與情感層面的真相。


4. 技術描述(technical accounts)「研究顯示......」

醫師對自己的同行會用行話術語來解釋癌症發生的原因,面對患者時就要將其轉譯成患者可以理解的語言,一面緩和壞消息帶來的情緒衝擊。專家們基於省略不提的圈內知識,使用技術描述解釋原因,常讓外行人感到疏離。然而,技術描述也能為當今發生的事件提供完整詳盡的解答,滿足人們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