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千年的知識長河
大學的起源與存在目的
- 一群吃飽沒事幹的大學士、國師、圖書管理員與僧侶探索知識與辯論=>探索真理,教邏輯、數學幾何、語言表達
- 馬克思:維護統治階級與資本主義的人才訓練所=>解決實務與當下的問題,可以是師徒制、補習班、學分班、學程學歷制
思考習慣Habit of Mind: 包含傳統的ASK: 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知識knowledge
用來批判性思考、創意思考、系統(局與勢)思考、數據分析=>建立相信自己(判斷)的勇氣
兩種認識世界的方式與觀點(都和邏輯、數學有關)
- 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用符號、邏輯與模型來proxy問題與世界的規律
- 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用觀察與實驗的方式來發現運作的規律
學習就是滿足探索世界的慾望
密涅瓦大學簡介
密涅瓦大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erva_University
私立住宿大學,學生每學期前往一個新的國家並一起住在宿舍中,在舊金山開始他們的教育,然後住在首爾、台北、海得拉巴、布宜諾斯艾利斯、東京、柏林,最後在舊金山結束他們的課程。
創辦人Ben Nel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_Nelson_(businessman)
密涅瓦大學思考習慣訓練法簡介及本書寫作體例說明
評價思考習慣HC的應用精熟度,而非答案的正確與否
第一章 學習的理由
描繪未來教育的模樣 李佳達
菜鳥法務長的困境
公司就要破產了,如何跟銀行的法務協商貸款條件的調整?
如何面對以上煎熬情境,學校沒有教,修了一堆學分與課程沒有一個用得上
未來教育:學習應對未知的智慧
目前高等教育的問題:教錯内容(過時已知,無法幫助學生進入社會面對未知)、用錯方法(填鴨演講+考試,內容很快忘掉-三周內忘掉90%)
東方額外的問題是:用考試代替能力(迷信證照與學位)
對策:回歸基本,訓練學生四大能力
- 批判思考
- 創意思考
- 有效溝通
- 有效互動
讓以上能力運作在各種場合與問題解決
以上能力剛好呼應大學學力測驗(CLA) 測試批判性思考、分析推理、解決問題和書面溝通技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legiate_Learning_Assessment
如果以上四項是大學教育的核心項目,那麼就我接觸台灣的大學的教學課程,可謂是發散講了一堆發散沒有聚焦科目,根本沒有核心能力可言
怎麼教怎麼學?
- 翻轉教室,學生上課前讀完教材
- 課堂進行討論
- 搭配分組辯論、即時測驗等活動設計
兩年後學生仍會記得課程內容的70%
決策,是一切未來學習的核心軸線
三種訓練決策與判斷力的學習模式
- 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建立模型與推估預測
- 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科學思維建立假說,透過有效取樣與實驗設計進行驗證
- 認知到人腦思考的盲點與思維的偏誤,幫自己掃盲
以上三個學習模式,其實從小學到大學不斷重複,只是大家都只用來應付考試,沒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不理解系統,就無法有效決策
批判思考=>建立(個人)決策分析問題的完整性
創意思考=>提供(個體)選項與解方
有效互動與有效溝通=>透過人際互動來創造解決問題的環境與動力
人是理性更是情感的動物,人際關係與所處環境脈絡造成的影響>理性利益
如果沒有理解問題所在系統結構(對方未言說的考量),也就不能創造出有效的互動與溝通
回到那個跟銀行磋商的場景:主導的公股行庫,公務人員心態,除了擔心還不了錢,還有修改還款條件與期限後,要負責監督+跟其他銀行交代,太麻煩=>把其他銀行也拉入成為監督小組
這一次,我想選一條康莊大道到不了的路 劉劭穎
密涅瓦vs. 傳統教育
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不知道要學什麼、學了有什麼用,只知道要取得大學文憑、考試要考+考證照
醫師養成教育──一條長長直直的路
- 大一到大五=>學校上課
- 大六=>醫院見習(臨床看到實例才知道學校上的東西有何用處)
- 大七=>實習醫生
- 畢業通過醫師國考,選擇一個專科,到醫院去面試住院醫師(三年)
- 再去通過專科醫師考試,取得專科醫師執照
然後呢?
自我價值的衝擊:輸是需要練習的
特別是對於東方學生追求考試滿分,密涅瓦的評分是看有沒有問對問題+轉換不同的思考模式+欣賞別人思考與反應方式
得分高低≠個人價值的高低
學校、同學跟老師所帶來的衝擊
每一個人都要有貢獻(而不是只是來學習)
隨機組合,強迫每個人跟不同背景的人合作
成為面向未來的領導者 黃禮宏
自己有多少技能?這些技能能否帶來收入(基本時薪)?
最後的面試官:學生
老師能否被錄取,要看學生反應=>想不想跟這位老師學習
學生認同不見得能被錄取,學生不認同一定不會被錄取=>以學習者為中心
自然而然就用出來的思考習慣
問對問題
拿得出來用,才是你的
知識與智慧是用出來的,不是學起來放的
調適型領導者
面對問題,找出對策與出路=自我調適
第二章 批判思考,我學到的是──
不知道象的全貌,就派更多人來摸 李佳達
批判思考的目的,在促進更深刻的對話
而非贏得辯論、讓對方啞口無言
透過批判性思考,來發掘出可能的資料偏誤、誤讀與自我成見偏見,以做出有效的回應與溝通
批判思考=「評估」與「分析」各種主張與論述(Argument/claims)
評估:說法與證據是否可信,證據是否可支持提出的論點
分析:資料分析、問題分析、決策分析,e.g., 使用統計檢視變數間的相關性與因果推論、了解不同利害關係的利益/動機與目標、知道如何將問題拆解到可被解決的最小單元
用批判思考,擋下千億不當高速公路開發案
蘇花公路開發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20.html
環評報告
*詮釋視角(#interpretive lens):寫出這份報告的單位?立場?=>既然是開發單位寫的,當然立場就是讓開發案通過
*內容觀點的可驗證性(#testability):是否避重就輕? 有額外驗證?
*環評制度的脈絡(#context):台灣環評制度獨一無二,沒有民意基礎委員可以否決開發案=>沒有人負政治責任。相較之下,其他國家是政府部門官員提出開發案,民意代表監督是否提撥預算,通過預算但執行失敗,官員下台負責
*在以上脈絡下,讓行政裁量與政治有介入空間,形成立場偏誤(#bias identification)
*用合理性與可行性來看(#plausibility)此一制度運作,大家會錯誤信任這些環評”專家’委員=>領車馬費吃地溝油操中南海的心 &報告內容包山包海,沒有一個委員全知全能 )
*決策者必須考量效用(#utility),但開發單位往往扭曲各種假設,高估開發案的經濟效益(強調開發後,花蓮的家戶所得會提升到跟台北一樣&花蓮人口數大增)
除了批判,更重要的是換位思考聚焦問題點
*問對問題(# right question)
問題不是環評,環評的目的是要建設蘇花高速公路,蘇花高的目的是當地居民有快速便利的交通
*拆解問題(#break down)
如何讓花東居民有快速便利的交通?鐵路、公路、空運、海運
*差異分析(#gap analysis)
鐵路目前的運量利用率只有65%
蘇花公路的安全問題=>其實是砂石車+天災坍方
自己派出更多耳目,把象的全貌摸出來
批判思考目的不是批評,而是尋求溝通與可能選項,邏輯、統計、機率、決策樹、賽局等工具都可以提供幫助理解問題的角度=有如派出更多人馬去摸象+回報見聞,以利拼湊出大象的全貌。
批判,是為了保持彈性 劉劭穎
多數人的思考盲點
系統一,情緒直覺反應,穿鑿附會(不理性、陷入同溫層亦非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系統二,腦中可供運用的思考工具太少,很快落入鐵鎚人的邏輯;腦中沒有多元見解(Scott Fitzgerald:「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思考是需要練習的
角色扮演、正反辯論、情境題、不同背景之間的學生交換觀點(打開視野)
為什麼企業內訓無效?
學員為學而學(老闆指派/人資規定),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主管覺得有上課就有學習成效,有學習就用得出來
透過課後評量與滿意度問卷來評量學習成效
教育訓練真能解決問題嗎?
碰到問題,教育訓練好像都是解決問題與預防再發的一種治療方式(=儀式)
e.g., 有暴力衝突的病患,攻擊了醫院保全,保全情緒失控毆打了病人
醫院提出保全人員要上EQ與情緒控制的課程
*問對問題(# right question)+ *拆解問題(#break down)
讓保全情緒失控的,不是被發神經的病患攻擊,而是衝突壓制過程中,病患撕壞他的背心,背心損毀(薪水不高的)保全要自行吸收=>跟保全公司討論才是關鍵,上課不是關鍵
VIP病人症候群與醫療中的認知偏誤
住到VIP病房的VIP病人,由院長帶著各科主任來會診,一時眾說紛紜無法判斷病情,旁邊的實習醫師隨口說出一個診斷,事後證明就是這個診斷
利用思考框架減少認知偏誤
只要是人就會有認知偏誤=>不要相信任何人的判斷
醫療流程=收集資訊=>做出診斷=>依據診斷進行治療=>依據治療結果判斷診斷是否錯誤或是否需要收集更多資訊
交接=依據前一班醫師的判斷繼續執行,很可能前一班醫師的診斷就有錯=>強迫自己反過來想+批判確認前人的診斷
是不想、不能,還是不會?
分析問題的歸因,不要太快落入個人主觀價值判斷
不想=内在意願/主觀動機
不能=外在限制/客觀條件
不會=個人能力
批判思考怎麼教?怎麼學? 黃禮宏
批判性思考≠批評,而是依據事實與嚴謹邏輯得自我想法修正
密涅瓦如何教邏輯?
形式分析課程(Formal analysis )
從邏輯開始,一路探討機率統計、演算法、賽局理論、決策樹。
良好的邏輯可以幫助語言表達與陳述
應對網路上似是而非的評論
多數都是訴諸情感與感覺,而非理性判斷
e.g., 波波醫師爭議
You Are What You Eat
查證資訊來源與真偽
確認論述與邏輯的推理
其他的選項與對立觀點
提升資訊吸收品質、從資訊源頭把關+大量換位與批判性思考的練習=>改變個人行為與決策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