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3153

 

 

危害告知Disclaimer :

正向心理學的論戰

https://mhperng.blogspot.com/2017/07/blog-post_11.html?m=1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科學,而是人生觀與哲學

哲學=追求智慧(雖然最後不見得能夠真正得到智慧,但至少是走在追求智慧的路上)

 


楔子

 

沒有一個人活在客觀的世界裏,人各自居住在一個賦予主觀意義的世界中,彼此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也沒有人能和他人擁有同樣的世界。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不為人知的「第三巨頭」

 

阿德勒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98%BF%E5%B0%94%E5%BC%97%E9%9B%B7%E5%BE%B7%C2%B7%E9%98%BF%E5%BE%B7%E5%8B%92 

 

 

為什麼「人是可以改變的」?

不能用過去解釋現在

不是因為不安或童年創傷而無法走出來,而是不想走出來,才找藉口說有不安的情緒或童年陰影創傷(人會自我欺騙)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虛假的心理治療:你現在的痛苦源自於過去的OOXX(打完收工)

 

正面一點的心理治療:不要讓過去的感覺或經驗來自我束限,你可以透過賦予過去經驗不同的意義來自我改變

 

很多病患之所以不想走出來,是因為維持病態可以獲得家人與他人關注;走出來之後就是一個普通與平凡的人(大家不需要再特別關照)

 

 

人,會捏造憤怒的情緒

情緒賽局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07/13.html

 

說自己情緒失控(犯罪),而無法負責的,通常是很理性的

情緒可以被收放,如同演員

 

 

不受過去支配的生活方式

 

不可否認,人會受到感情影響,但人如果完全被「過去」或「感情」所主宰控制,那就太可悲了

問題不在於「發生或遭遇什麼事」,而在於「當事人對於這個經歷的解釋」

 

 

蘇格拉底與阿德勒

都是透過對話與反問,來讓當事人自己走出來與成長

 

 

你「甘於現狀」嗎?

為什麼想變成別人?如果是想像對方那麼幸福的話,難道現在的你不幸福嗎?

 

然而不論你多想變成對方,你永遠不是他/。你只要作你自己,繼續前進就好。

 

 

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無法更換重新來過,人生無法退貨,只能不斷前進與自我更新

 

沒有人會為了單純的做壞事而做壞事,做壞事通常有些正當理由或理性

同樣的,也沒有人會了讓自己不幸而不幸,維持在不幸的狀態也有些正當理由或理性(可以讓別人幫助)

 

 

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決定維持現況,比較安心與省事,活在舒適圈中比較安全- 不用面臨挑戰與不安

 

 

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是否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不要幫自己找不去作的理由

 

一旦改變對於自己的認知,自己和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同。

 

柏拉圖 對話錄

https://zh.wikipedia.org/zh-tw/Category:%E6%9F%8F%E6%8B%89%E5%9C%96%E5%B0%8D%E8%A9%B1%E9%8C%84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

通常不是因為自己的缺點或缺陷,而是擔心不能被他人接受、擔心被別人否定與嘲弄,然後以這個為藉口理由,這樣就可以不去面對他人。

 

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中,其實煩惱最小(但代價是孤單)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一個極端是完全靠自己(煩惱孤單),另一個極端是依賴他人(需要在意他人看法)

 

所謂的心理治療就是鼓勵:幫助他人拿出勇氣面對自己、不要/也不需要 跟自己過不去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

所有的價值判斷都是主觀的e.g., 高矮、美醜、貧富、誠實,遑論沒有辦法訂出客觀標準的幸福、正義、愛國或積極向上所謂的價值存在於社會的脈絡或市場的供需當中

 

自卑=極端看重自己在社會的脈絡或市場的供需當中的價格

當你快死的時候、或退休不再追求社會世俗眼光肯定+想活得更自由的時候,需要依靠自己獨立的那把尺

 

 

當成藉口的自卑情結

人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出生來到這世界,透過哭來表達需求,之後學會站立、講話、跟人溝通、努力達成他人與社會的期望=>「奮發向上」的狀態

 

「自卑」就是「奮發向上」的相反狀態=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其實不是病態或壞事!

 

不要自卑變成如同戀母情結般的自卑情結即可=>不要讓自卑變成不努力與躲起來的藉口!

e.g.,

自己醜,所以找不到對象

自己學歷低,英文不好,所以找不到工作

自己家世不好,所以沒有機會

 

 

自傲的人,同時也感到自卑

欠缺部分的補足,最建康的狀態是透過學習、不斷練習與努利成長補足

 

缺少對應勇氣、努力與學習的往往容易陷入自卑

 

嚴重自卑的反而會發展出另一種虛偽的優越情節:刻意炫耀自己的長處、謊報學歷、裝逼開名車/穿名牌、跟有頭有臉的人物在一起,以凸顯自己好像很優秀。

 

自卑情結與傲慢情節其實關係密切

乃至於遭遇悲慘事情的人,對於他人的關懷還會驕傲的反過來說:你根本不可能了解我的感受,以凸顯自己的特別

 

想起日劇 Silent 劇情(有病,無誤)與川口春奈,聽歌吧!

https://youtu.be/IfphueDZQGk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健康的自卑感不是來自於跟他人的比較- 因為社會上每個人都不同,不該比較也不需要比較

 

健康的自卑感來自於跟理想的那個自己的比較=作自己

跟別人比較,非常有害你自己的身心健康與阻礙你個人發覺自己與作自己!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比較讓人在無形中,把外界所有人都視為敵人

就算你贏過所有人,你還是怕被超越=永遠無法贏得内心的平靜

 

脫離了競爭比較的心態,可以從怕輸的狀態中跳脫出來,放下得失,為他人的幸福提供積極的貢獻,變成所有人的伙伴一起勝利。

 

 

從權力鬥爭到復仇

人跟人相處通常不會無怨無故罵人,去痛罵別人的人,背後的目的通常是權力鬥爭+想贏得競爭與勝利

e.g., 在會議中相互爭辯,如同大猩猩搥胸,展示肌肉實力

 

而落敗(受辱)的那一方,通常會展開復仇或醞釀報復

講不贏父母的孩子最後用割腕自殺來報復

 

 

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萬一遭受攻擊或羞辱,該忍耐嗎?

 

當有這種感覺的時候,趕快先抽離,不要陷入權力鬥爭中(乃至於情緒失控憤怒)

要小心:自己自認為站得住腳的理直氣壯與自以為是,這種狀況下更要謹慎不要刁難對方,引發彼此之間的權力鬥爭

 

有錯直接認錯,不要糾結在起毛積

在意起毛積與權力鬥爭的輸贏,有如讓人戴上起霧的眼鏡,模糊焦點與走錯路,忽略更重要的人生任務

 

 

如何跨越迎面而來的「人生任務」

 

人生的目標

1.獨立

2.與社會和諧生活

3.讓自己覺得快樂和幸福

 

對應的心理認知

1.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學習、成長與改變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非敵人

3.不要糾結在跟別人競爭與比較

 

達成人生目標 需破關的任務

1.工作的任務(養活自己)=>同事(扣除共同的工作目標,彼此是陌生人)

2.交友的任務(人際關係)=>社會關係(同學、朋友、鄰居,知己)

3.愛的任務(婚姻家庭)=>親人 (戀愛、家族與親子,羈絆最深)

 

 

紅線與頑強的鎖鏈

離婚、婚外情與家人背叛的情況,乃至於孩子長大後的反叛叛逆

 

 

不要漠視「人生的謊言」

你討厭一個人,通常不是因為這個人的缺點,而是你先討厭他,才找討厭他的理由

 

人總是自以為是(先有感覺,才有邏輯理由藉口)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1/blog-post_21.html

 

夫妻之間的七年之癢或相看兩厭,其實就是想分手,當初在一起的性吸引力或目的消失了

 

決定人生態度(是否離婚)的人永遠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覺得自己生活型態取決於別人或環境際遇的人,等於推卸責任

=依附「人生謊言」,逃避面對人生的任務

 

 

從擁有的心理學到使用的心理學

心理學的功能與目的,不是解釋發生了什麼(而導致當事人的不幸)

而是讓當事人

 

讓當事人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贏得自由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認清自己、認清束縛自己的那個東西的真相不容易

 

否定「認同的需求」

貨幣是被創造出來的自由與束縛

貨幣的自由:讓人可以輕鬆去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貨幣的束縛:讓人無法財務自由+即便擁有巨額財富卻還是害怕失去+得不到幸福(充滿煩惱與不自由)

 

人際關係的羈絆帶來類似的自由與束縛

自由面:安全感與安全網

束縛面:不能講自己想講的話、作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贏得他人的認同)

 

 

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那個人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另一半、你的老師

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賞罰所制約

行動或言行都是為了別人、而非自己:獲得稱讚或是避免被責備

為了別人而活是一種錯誤

 

即便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可與讚賞(包含戰戰兢兢擔心冒犯了天上的神亦然),沒有滿足/為自己而活的人生,依舊是一種缺陷的人生

 

胡雪岩:前半夜想想別人,後半夜想想自己(我:上半身想想他人,下半身想想自己)。矛盾猶豫正是為人與人生的實然。

 

 

什麼是「課題的分離」?

讀書本來是孩子的課題

在現代社會,讀書變成父母、老師甚至國家的課題

 

哲學不過只是

1.不淌他人的混水(個人造業個人擔)

2.幫助他人看清因果,作出正確的選擇

3.權責相符

 

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

 

 

割捨別人的課題

自殘、自我封閉終究要靠當事人自己走出來

父母與師長朋友能夠介入的有限

 

為親子關係困擾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攬在自己的身上=自尋煩惱

介入他人課題+背負他人的煩惱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又辛苦。

 

 

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孩子自己慢慢長大,父母也要學習放下(不要對孩子情緒勒索,不要干育孩子的出路與結婚對象。)

孩子也要學會面對父母、朋友與師長上司的情緒勒索(區分出自己的課題與責任,勇於面對)

 

 

斬斷難題

嘴巴長在別人的臉上,別人要說什麼閒言閒語,你無法掌控

不要去煩惱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

作好自己即可

 

人際關係的難題不是Yes or No而是保持適當距離+捨棄沒有用煩惱(誰人背後無人說)與遐想(遇到豔遇或貴人)

 

 

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

尋求他人的認同=交出你決策的自由

=讓他人介入與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惜大多數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人生的樣貌可能?

所以從眾+多半聽從師長的意見與建議=作繭自縛

 

想要滿足討好所有人=沒有一個人可以被滿足(自己變成自欺欺人的政客)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不是隨心而活、活得阻力最小(放縱自己跟隨感情與慾望)

而是抗拒阻力,把自己由下往上推,成就自己,讓別人討厭與忌妒

別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活得像自己」的證據

 

無法抗拒擺脫別人的眼光、不想付出不被認同的代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無法活的像自己+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無法自由

 

受歡迎的人生≒明星或政客 (人前風光、人後受罪+把自己縮小到看不見)

被討厭的人生≒不管他人的課題,誠實面對自己的課程

 

「希望不要讓人討厭」可以是自己努力的課題

但是「要不要討厭我這個人」是別人的課題

 

 

人際關係的王牌由「我」掌握

別人惡言相向,我無法操控

我只能操控自己對於這個遭遇的反應:

可以自怨自艾,也可以把對方當狗,不要反咬回去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

身心、情感與理智、意識與無意識無法分離

 

人際關係的拿捏不過就是兩個極端的平衡

一端是:妳是妳、我是我

另一端是: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共同體與歸屬感

 

社會意識=social interest

最小單位就是你跟我兩人之間的關係

把對自己的執著轉為對他人的關心

 

 

為什麼只關心「我」?

暴君與獨來獨往自私的人都是極度自我中心的人

 

可惜

 

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

「世界」與「人生」不是為了滿足你個人的期望而存在

 

你必須要視所有人為伙伴(而非敵人),自己要主動採取行動、參與群體,滿足他人也滿足自己

 

 

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修身=>齊家=>上班工作=>治國=>影響世界=>了解宇宙

 

付錢買一塊麵包,麵包的背後是小麥的生產、烤箱設備商=整個經濟運作體系

 

遇到家暴可以到更大的公司或朋友圈或得自由

在公司遇到霸凌可以到別的公司

遇到國家/種族間的戰爭,可以到別國家或看看別的地區

在當下的時空不得志,可以想想歷史的古人或者別的星球

 

從跳脫當下與眼前獲得自由

 

 

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

如何從「課題分離」往「聆聽社會共同意識」?

 

責罵會讓人挫折與反感(也是上對下)

稱讚無形中是上對下與一種操控(父母對孩子)

下對上的稱讚其實是恭維+向上管理(=也是操弄)

 

人際關係不是上對下縱向的責罵或是稱讚(e.g., 男尊女卑)

而是橫向的相互合作與感謝:彼此不同,但卻平等(沒有尊卑)

 

 

「鼓勵」的方式

如同朋友之間,只會能相互勉勵相互漏氣/互虧

不會相互稱讚或責罵

 

 

為了讓自己感覺有價值

對於別人的付出與努力表達肯定與感謝,表達敬意、謝意與喜悅,而非評價他人

讓人感覺自己有價值與意義

 

人只有在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而當自己被別人與社會共同體需要的時候,(橫向連結)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害怕被責備或追求他人的肯定(縱向關係),反而容易讓人迷失自我,與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你是廢材(身心障礙殘障人士),那麼讓別人覺得自己被你需要,正是你存在的價值

 

生病的家人與父母,即便沒有行為能力(完全沒有用)

但光是他們仍然健在,就會讓人感恩與感謝老天(讓人心理安慰與有所寄託)

(直到久病床前無孝子+老父殺死久病臥床的另一半)

對於父母自身而言,年幼的孩子也無法養活自己(同樣沒有用)

 

不要擅自用「自己的期待」或「對方理想的模樣」去評價別人(從滿分往下減)

誠實看待對方的現況,對於他/她的存在感到喜悅(從零分往上加)

e.g.,

父母不要期待孩子考100分、當模範生

自己遭遇車禍,不良於行,能下床走就是進步

好漢不提當年勇,活在當下

 

活著就必須努力,從改變自己開始,不必考慮他人能否協助

 

存在的意義

https://blog.xuite.net/ycedu/blog/318388286#

 

人無法靈活運用「我」

區分尊卑貴賤的後遺症是把所有人際關係當成縱向與效用導向(有沒有用?有沒有利用價值)

 

敬重長輩上司主管沒有錯,但在身分意識上應該是要對等的:

如果你明知有更好的作法,卻還聽從上司的命令,事情搞砸,其實你也有責任(屈服於縱向關係+自己的獎金績效)

 

欸,程天縱老師的撞牆理論

https://tuna.to/hit-wall-theory-fd8b4be60cea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牽制自我

社會意識與歸屬感幫助一個人安身立命

先從「我」再到「你和我」再到「我們」再到「我們跟你們」再到「我們跟他們」,最後是「所有人與大家」

 

從「對自我感受的執著」轉為「對他人的關心」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不是去尋求他人的肯定與認可=>意味要有強過別人的地方

不是否定與破壞自己這個容器,而是自己這個容器會成長與改變=>坦然接受自己辦不到/無能為力,但繼續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不欺騙自己

 

寧靜禱文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t/%E5%AF%A7%E9%9D%9C%E7%A6%B1%E6%96%87

請賜予我寧靜,好讓我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

請賜予我勇氣,好讓我能改變,我能去改變的事情

請賜予我睿智,好讓我能區別,以上這兩者的不同

 

 

信用和信任有什麼不同?

要從「對自我感受的執著」轉為「對他人的關心」

前提是:信任他人

 

可惜人會說謊與口是心非,所以人往往是依據他人的「信用(credit)」來決定是否「信任trust」這個人

 

人群之間的互信存在著「懷疑」,懷疑與擔心被背叛讓人無法建立更深一層的關係

 

越是親密與緊密的連結,越要需要排除疑慮+選擇相信

 

 

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

可以相互信任與信賴,才能成為工作伙伴

 

整體社會(組織群體)意識的建立需要

1.接納自我(不要搞自閉)

2.相互信賴

3.有所貢獻(為他人服務)=>不是犧牲自己,而是讓自己覺得自己被需要/有價值

億萬富翁同樣需要工作,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自己(需要感覺自己有存在感)

無薪家庭主婦,亦然(不是為了錢,而是需要感覺自己被需要)

 

寧願相信真小(坦誠面對自己缺陷與慾望的)人,也不要與(自欺欺人)偽君子共事

 

年輕人比老年人容易接受阿德勒的這種人生觀

 

世界要進步

年輕人要超越成年人

 

工作狂是人生的謊言

每個人的人際關係都很類似,如果周遭有10個人

其中1人會討厭你,不論你說或作什麼

2個人跟你和得來,會成為朋友

剩下7人對你印象不深,彼此沒有特殊的愛恨情仇

 

端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待自己?是討厭你的那人?少數朋友?還是多數人?

 

自閉自卑(問題兒童)是逃避人生,工作狂也同樣是逃避人生,把自己工作賺錢拿來當支配家人的理由,成為家中的暴君(問題成人)

 

 

由這一瞬間開始變得幸福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甚至討厭自己」

 

所謂的幸福感不過就是覺得自己被需要、有貢獻(認知到自己有用處時,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貢獻不一定是實體的財貨服務,也可以是無形的情感寄託

 

 

想成為「特別的存在」的人有兩條路

就是兩種極端

一端是極端優秀=>傲慢的菁英,透過不斷贏過別人來滿足自我

另一端是問題兒童與精神病患=>透過自閉與自殘等脫序行為,來吸引他人注意

 

 

甘於平凡的勇氣

沒有人會自願為惡,人人往往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這其實是善與好事)而為惡:偷竊、說謊、厚黑、拉幫結派、搞權謀算計

 

安於平凡與接受不完美的人生,也需要勇氣

平凡≠無能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可以有無限的可能與目標方向,可以追求不同的成就,遭遇各種不同的人生體驗

 

可惜世俗價值讓多數人走上相似道路=>讀書考上名校,畢業找到好工作,成家立業,步步高升

然而人生往往沒有軌道或號誌牌可供依循

 

智慧與慈悲的思維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html

 

 

舞動的人生

人擁有的只是來來去去的意識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01/14.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10/45.html

 

人不是活在路上,而是活在當下

人生可以是「實現式」也可以「變動式」

旅行不是到達目的地,而是出門的那一刻起,就是旅行的開始

 

 

為「此時、此刻」點上最閃亮的聚光燈吧

活在當下,不斷的作出決定與塑造自己的人生樣貌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

為了遙遠的目標與成就而活(分分秒秒在忍耐與等待)

 

人不管死在18歲或是90歲,任何一個時刻都是同樣的終結(同樣不性或幸福)

 

 

為無意義的人生增添「意義」

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2/blog-post_19.html

 

(天災人禍)遇到就遇到了,向前看+想想還能作什麼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05/blog-post_30.html#more

 

不論你怎麼作或怎麼想,總是有人討厭你+唱反調

就讓他們討厭吧,繼續作你自己就可以

世界可以很單純,你的人生也可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