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誤謬與真相3

謬誤與真相:保守派經濟學家如何戳破執政者的美好謊言

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982

 

繼續賞味這古早版本的蘋果橘子經濟學實證研究

 

 

 

5    收入的謬誤與真相

 

收入與財務的誤謬(統計數據解讀的扭曲)

1.除富人外,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已停滯多年

2.美國中產階級的規模越來越小(M形化)

3.多年來,窮人越窮

4.公司高階主管薪酬過高,損害股東權益與消費者利益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誤謬與真相2

謬誤與真相:保守派經濟學家如何戳破執政者的美好謊言

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982

 

這本書真是直言不諱,作者

Thomas Sowe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Sowell

 

紀錄片:無情世界中的常識

https://youtu.be/E3MpLu2_WU4

 

《知識份子與社會》:兩個世紀以來,知識分子如何對社會造成禍害?

https://www.etnet.com.hk/mobile/tc/diva/art/oneminreading/4054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9503

 

這本表面論證各種誤謬的書,骨子裡其實是經濟學的實證研究。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憶恩師

臉書傳來蔡明宏老師昨天過世的消息,令人難過感傷


用紀錄(一些回憶與老師教導收獲的方式)來表達致敬與緬懷。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學習的目的與讀書的理由(+政客的訓練)

最初與最粗淺的道理

習得技能、一技之長,成為有用的人=>工匠為社會所需要

古時候要拜師學藝,苦練苦修之後出師(學成下山),然後靠著這一技之長/自立門戶開張營業

現代則是考試升學,畢業之後取得證照=>用學歷與證照來代替與表彰能力

實際上現代社會太複雜,知識(通過考試的那種)≠認知與能力

差別在於

  1. 作事的心態與動機
  2. 作人的態度與同理心
  3. 運用知識的技巧(知道哪些知識在什麼條件下有用?在什麼條件下沒用)

 

學習變得淺碟=考試與功利導向

  • - 考試科目
  • - 語文檢定

 

就功利導向而言,碩班與博士學歷無用(除非是剛好電機與醫科),否則應該是取得就業資格之後,再回來漂白或蹭學位即可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誤謬與真相1

謬誤與真相:保守派經濟學家如何戳破執政者的美好謊言

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982

 

 

一條由善意鋪就的地獄之路/吳惠林

一九七四年海耶克在受獎宴席上的一番話:

「……諾貝爾獎給某一個人這種權威,而就經濟學這門學科來說,誰也不應該享有。在自然科學領域,這沒有問題。自然科學家當中某一個人所發生的影響,主要是影響到他的同行專家們⋯⋯但是,經濟學家影響的卻是一些外行:政客、記者、公務員和一般大眾,且關係重大。

在經濟學方面有一點特殊貢獻的人,沒有理由就此成為全能者,可以處理所有的社會問題。可是新聞界卻會如此看待獲獎者,而獲獎者自己也終於自信是如此。甚至於有人被捧昏了頭,居然對一些素未專研的問題表示意見,而認為這是自己的社會責任。

所以我想建議,凡是獲得諾貝爾獎這項榮譽的人,必得做一個謙虛的宣誓,誓不在自己的學力以外對公共事務表示意見。或者,授獎人在授獎時至少要求受獎者謹記經濟學大師馬夏爾(A. Marshall,一八四二—一九二四)的嚴正忠告:「社會科學者必須戒懼赫赫之名:當眾人大捧之時,災禍亦將隨之。」

社會主義者是危險的理想主義者

海耶克認為,社會主義的核心認知是:任何社會只須有同情心,都可以透過政府的「規劃」與經濟管制,為每個人創造一個更符合人性的生活環境。無論是從道德標準、還是從效率標準來論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都必須依據海耶克所謂的「傲慢的理智」(intellectual hubris)或「不要命的自負」(fatal conceit)——亦即都必須假定我們已擁有全面性、鉅細靡遺的知識。因此,只須再多一點同情心與意志力等主觀的決心,社會主義的優越理想即可實現。

海耶克也認為,社會主義者「幫極權主義開路」。礙於自身的道德矜持,他們沒有能耐去從事讓極權國家機器得以轉動的那些骯髒醜事。因此,在其理念邏輯所要求的極端行動之前,他們就縮手不管——讓位給那些無所忌憚的冷血人物收拾殘局。海耶克就是這樣剖析納粹黨徒之所以在德國崛起,乃是因為維繫法治、政府分權與市場經濟等自由社會的觀念與價值,先被社會主義者摧毀殆盡所致。

政府無法適當管理經濟體系

說也真巧,就在史迪格里茲兩本著作出爐的幾乎同時,索威爾二○○三年也出版了《活用經濟學:跳脫單階段思維方式》(Applied Economics: Thinking Beyond Stage One)這本更為通俗的著作,書中論點正好可戳破凱因斯學派和管制經濟學者那些似是而非的說法。關鍵就在「單階段或短期或政治觀點」以及「第二輪效果或長期或經濟思考」之區別,凱因斯的名言「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鮮活點出了「急功近利」,以及為政客們不負責任政治主張和飲鴆止渴經濟政策(亦即不必顧慮龐大不良後遺症的政策主張)掩護的用意。

這些林林總總的現象和問題都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可以概括地說,「不公平」和所謂「歧視」的大課題,一般的認知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施行的結果,於是大都認為,應由「政府」管制、干預,以法令和保護政策來實現公平正義。不過,這些既存的現象要不是被有意的渲染、誇大,就是有統計資料的偏誤或錯誤解讀,而政府干預的結果不但保護不了弱勢,反而招致他們受害的不幸下場,這也就是東方的「愛之適足以害之」、西方的「善意往往引向地獄之路」的寫照。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降低職災保險費率是績效或誘因?

是說官方政策宣導有了TOSHMS績效認証,可以減收職業災害保險費率10%

如果取得國家獎項,職業災害保險費率可以再減10%



可是But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成功的反思(4)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907

 

才德制觀念的源頭- 名校的入學篩選機制

 

 

◎第六章  篩選機器

桑德爾邀請我們重新思考看待成功的方式,質疑「成功者都是靠自己」的自大想法,因為這種論述只會導致不滿,毒害政治並分裂我們。本章探討高等教育為何成為才德至上制的篩選機器,明明承諾將依據才德促進階級流動,卻鞏固了特權與成功心態,腐蝕了民主需要的休戚與共感。

 

英才革命(才德制取代世襲制)

James Bryant Cona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B._Conant

當時他已經發現藤校上層階級世襲的現象,深感憂慮

一流學府内,充斥著未經世事的有錢人家小孩(帶著僕人),生活整天圍繞派對和運動打轉而非用功念書,這就是大學生活的基調

不僅如此,這些紈褲子弟,畢業之後還占據了頂尖律師事務所、華爾街銀行、政府部門、醫院和大學的各種職位。

 

入學資格與好職位保留給了特定族群:男性、東岸出身、清教徒上流家庭和私()校畢業

沒有天主教徒、猶太人、有口音的南方人,更不用提黑人跟女人。

 

Conant發下豪願,要用才德菁英制度取代貴族世襲制,以因應二戰後的冷戰對抗,需要大量科學與具備才智的人才

他選擇了一戰期間美軍用的智力測驗,也就是如今的SAT測驗

SAT成了哈佛大學為數不多的獎學金發放標準,更成為篩選美國人的基本機制

希望塑造出一個理想的無階級美國社會=高度流動的社會,讓年輕人有機會依據自己的才能與努力、不受父母經濟地位的限制,向上流動。

 

獎學金制度,講得粗俗一點,就是希望每年從垃圾當中挖出20位天才,用公費讓他們長智識,希望這些「自然天才」能夠勝過「建立在財富與血統上的假貴族」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成功的反思(3)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907

 

 

◎第五章  成功觀

要思考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若你不曉得自己會生在有錢或貧窮的家庭,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假設事先知道自己會生在上層或底層家庭,是有錢或貧窮,你會想要活在什麼樣的社會?「只要循規蹈矩努力工作,一個人能爬多高只由才能決定」──我們真的能相信這句話嗎?

 

你不曉得自己會生在有錢或貧窮的家庭,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社會?

選項A:古代貴族世襲的社會,生在貴族世家一生榮華富貴(1-3%),生在地方士紳(3-10%),生在平凡布衣

選項B:現代豪門(1%),有錢人5%(可以經營政商關係、以商干政與用錢影響司法)

選項C:均富(重稅/規矩多)的北歐社會

選項D:各憑本事、貧富差距大的美國社會

 

就風險趨避的人而言,應該會選擇C (較窄的鐘型分配)

就喜歡自己拼博的人而言,應該會選擇D(發散的鐘型分配)

就把人生看成是賭博與樂透的人而言,其實AB(幂次分配、極不平等)都差不多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人前風光人後受罪

人前風光人後受罪,是管理職工作的寫照與心聲

分享一些在錯誤與挫折中成長的經驗

希望有些參考價值與可以幫到一些人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成功的反思(2)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907

 

◎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桑德爾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觀察到,愈來愈多學生相信成功是自己的功勞,是他們努力的結果;而過去四十年來,「才德思想」與「應得」成了公共論述的關鍵詞,一方面強調成功是個人責任,另一方面則描繪向上流動的願景:只要努力奮發,唯有才能與夢想能限制你爬得多高。然而,「向上流動」究竟從何時開始失去了激勵人心的力量?

 

現代人看待成功的觀念與態度

- 不是出於機運或上天的恩典,而是自己努力與拼博得來的報償

- 認定成功(所得財富、權勢和地位)操之在己

- 成功是才德的象徵,各種名利是自己努力應得的回報

 

以上想法與觀點的正向面

視自己為命運的主人

 

以上想法與觀點的黑暗面

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不必在乎那些不如我們的人(輸家與失敗的只能怪自己)

腐化了休戚與共的社區團體意識

讓人自私自利、難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工廠火災風險評估與管理策略

先前的想法筆記

產險查勘的瘋狂

來看看消防體系的防火與防災觀念

既存工廠火災安全管理及未來公安課題

內政部消防署 莫懷祖組長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成功的反思(1)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907

 

 

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

The Meritocracy Trap: How America’s Foundational Myth Feeds Inequality, Dismantles the Middle Class, and Devours the Elite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97886

1.菁英體制承諾打破之前的世襲菁英制度的假象

2.菁英體制迫使一個個焦慮不安又虛偽不實的菁英陷入一場為保護所得與社會地位而殘酷無情的終身競賽。

3. 最終,菁英體制造成菁英與中產階級的分裂。它使得中產階級憤恨難平,同時又誘使菁英形成腐化的特權階層。菁英體制將整個社會捲入一個各階級相互指責、互不尊重,而又機能盡失的巨大漩渦之中。

4. 菁英體制如今都只專注於擷取利益,並且造成貧富不均,危害社會。追根究柢,這些麻煩的根由不在菁英制度沒有充分發揮功能,而是菁英體制過度濫用(有權無責)

 

 

朱敬一的導讀

績效主義Vs年資至上、貴族世襲的傳統

依桑德爾的解析,績效主義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之處。

1. 績效主義著重依績循賞。這代表因自己努力而得到較高報酬,是應得的(deserved),是一種社會爬升的動態平等概念。因此,任何一個時點所得分配的靜態不平等,績效主義者並不關注(e.g., CEO的薪水是低階勞工的1000 )

2. 績效主義也許趕走了貴族主義。但是後者真的比較差嗎?假設在貴族社會有十分之一的貴族,十分之九的窮人,績效主義社會的比例也一樣,有十分之一的績優者,十分之九的落後者。桑德爾問:你想出生在哪一個社會?我們也許會理所當然地回答:績效社會。但是桑德爾提醒我們:貴族社會的下籤,完全表示「運氣不好」,「那個傢伙是貴族只是因為他生在貴族世家,好狗命,神氣個屁啊」!但是若在績效社會抽到下籤,表示的卻是「我的能力與努力不夠」。

3.績效至上的觀念,導致勞工階級心灰意冷,更加惡化了本國原來已經弱勢、被標籤化的勞工地位。勞工們討厭全球化,認為全球化都是你們這一群菁英獲利,這正與他們民粹性支持川普、瑪琳.勒朋和英國脫歐是一體兩面。這種悲抑形成了民粹主義的土壤,也促使政黨板塊挪移。

政府很難有一個化解菁英政治的辦法。桑德爾對於績效主義的解方說得較少,但基本上有兩個方向:一是平等自由主義(egalitarian liberalism),增加人們的同理心與平等尊重;二是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改善不同階級、不同身分者之間的黏著與向心力。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從環保抗爭看ESG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2/08/23/mlvillage/

摘錄:

2010年7月工廠兩度大火,地方提出訴求與抗爭,這反映了鄉民長期對六輕並未扮演好一位「懂得互相的好鄰居」的埋怨;二來,對訴求「回饋」的堅持,也呼應六輕與麥寮「矛盾共生」的生存狀態。

一名當地國小老師談到「制度性補償」,直白地說:「為什麼談到錢?因為我就是犧牲一些東西,你要讓我覺得我值得。反正你也給我相對的福利,就算讓我死也要死得高興。不是說六輕完全不好,只要他做好環保,回饋地方就可以。」許多類似的說法,也可見於書中。

所謂的「回饋」,並非指讓六輕能夠用錢換來持續污染的正當性,也並非麥寮人只要利益不顧死亡。更重要的意義其實是反映麥寮與六輕共存的委屈,認為兩者的權力關係應該更加平衡,或是得要有合理的交代。對於「發展的期待」仍未被其他替代性論述挑戰,包括環境、環保等普世價值,仍暫居次要位置。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各國EHS法規架構與邏輯比較

是說稽核供應商(其實是向人家學習)稽出興趣

除了爬爬人家的網頁、研究一下這些公司歷史、評估人家的水準與程度(=認識敵人)

也免不了要了解一下中國/日本/德國與美國/新加坡在環境與職安衛管理的政府組織與法規邏輯架構

(回過頭來發現與意識到台灣法規的怪:退出聯合國缺乏參與國際交流管道的後果,有如加拉巴哥群島上獨自演化的角落生物)

以前老闆常說EHS悶著頭幹絕對不做好,而敝人詮釋他這話的意思是

  1. EHS伙伴為了考證照而讀(其實是背誦)法規(頭腦壞掉),從來沒有真正理解與意識到法規與掌握法規精隨與目的涵義(裝模作樣咬文嚼字打官腔)
  2. 多去現場看看,跟現場作業人員聊聊,看看人家的實際作業情況,可能遭遇的問題(適法性疑慮)=>EHS人員不要變成複誦+剪貼各種法規規定的殭屍官僚(要能夠消化與轉化官腔官調成為場內的SOP)
  3. 法規不食人間煙火+各地方不同官員對於法規有著一(知半解)己獨到的特殊見解,去看看與探聽人家同業友廠怎麼作,更能拿捏執法的分寸與守規性+想像更好的作法與方向(EHS人員自己也不要對於法規有過多的自我詮釋與成見食古不化)

  

圈子打滾20+年,在業界或群組內看多了:法規控、學術控、裝模作樣唬爛控+問道於盲以訛傳訛….

特別是中國一些裝逼/假大空的客戶,想請對方切結出口給他們的產品不得用於繞台的軍機與飛越台灣領空的飛彈上,可惜在商言商

 

每個人的認知能耐、心智能力與時間心力都是有限的,一知半解瞎子摸象與雞同鴨講其實才是常態:

  • 行有餘力懂得去看看現場、問問友廠算是有福氣的
  • 能夠到處參訪、稽核甚或跳槽不同公司的是幸運
  • 更幸運的就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吧! (感謝Google網頁翻譯)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雜訊(6)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第六部 雜訊的最適水準

雜訊不可能完全消除,消除雜訊=刪減有效資訊

反對降低與消除雜訊(主觀判斷)的理由

1.有時候成本高昂(建立相關SOP+取消隨機應變的彈性)

2.用來減少雜訊的策略本身就帶來錯誤(委員討論=形成同溫層+揣測上意)

3.人希望自己有尊嚴,可以表達意見+行使裁量權(即便這就是造成雜訊的因素)=>禁止表達異議與不同=打擊人心士氣

4.雜訊與異議是容納創新、推動道德與政治進步的必要產品,消除雜訊與異議=減損組織改變與回應的能力

5.雜訊(誤判錯殺)有助於降低投機行為或嚇阻逾矩行為,大家知道可能因為小錯受到重罰時,會避免瓜田李下與孤男寡女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工廠參觀感想4

 (身為工廠參觀控)以供應商稽核之名,行交流與訪談的行程


按著各項ISO條文或RBA規範條文來相互折騰與傷害,不如請對方分享管審與安委會簡報,更能讓人一窺運作的虛實與組織運作脈絡差異

真的有用心做的,通常很樂意分享管審與安委會簡報,討厭逐條咬文嚼字挑毛病為開缺失而開缺失的那種,可惜很多時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難得身分是業主,就用我的方式與風格來稽核吧(重點不是找問題開缺失,而是讓自己學習與成長)


以下是心得摘要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雜訊(5)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22 醫療診斷指引

 

白袍恐懼的血壓上升被診斷為高血壓

第一位醫師開了利尿劑,沒有效果

第二位醫師開了鈣離子阻滯劑,沒有效果

第三位醫師叫當事人買血壓計,量了才發現其實是誤診(多吃很多傷身體的藥)

 

 

醫療雜訊概觀

放射科和病理科深知雜訊的存在=>只不過是相對會留下紀錄

 

醫師診斷的醫療雜訊,只能透兩兩比對=>評分者間的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rater_reliability

kappa statistic 來衡量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hen%27s_kappa

kappa=1 意見完全吻合

kappa=0 意見散亂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韌性(Resilience) 543

是說讀與寫了一些有關於韌性的文章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12-academic.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22-practical.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4/accident-analysis-and-risk-management.html

 

與其好為人師,教授(其實是唬爛)別人如何提升韌性,不如吃自己煮的菜,想想如何身體力行,提升自己的韌性

特別是看到自己的父母,隨著年事已高,身心退化的狀況,令為人子女的感到心痛與焦慮。(自己再過幾年,或許也會是同樣的窘境、成為孩子的負擔)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雜訊(4)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第五部 提升判斷力

如何減少判斷錯誤與減少雜訊的技巧

1.組織內要注意認知到雜訊+能夠判斷雜訊

2.考慮透過SOP或演算法規則輔助進行判斷

3.借重相關專業人士的判斷

 

 一天打魚三天曬網之前情提要與回顧

雜訊(1)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06/1.html

雜訊(2)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07/2.html

雜訊(3)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07/3.html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盤點人生

還記得十多年前考上企管在職班,暑修會計學,第一次上課是週末,六日一共上了12個鐘頭,在心理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已經上完期中考的一半進度;

對一個理工背景的人而言,一開始會難以理解與領悟「複式簿記」:

為什麼同樣一筆款項必須同時紀錄在借貸兩方?

更難理解的是一大堆繁雜矛盾的會計科目,設立的理由何在? 直到期中考完,對於所謂會計循環與會計衡等式有了初步的認識,才發現其實隱含了嚴肅的意義,甚至可以套用在人生的績效衡量。

如果以借貸方程式來描述表達生活中一切決定背後的取捨與交換,將會發現過程的一切都猶如貸借平衡式

以買賣而言:

借:(得到)食/衣/住/行/享受 

貸:(付出)現金

以工作而言:

借:(得到公司的)薪水

貸:(個人投入)時間與體力、智力、忠誠度

以唸書而言:

借:碩士學歷

貸:家庭生活、工作績效與專注

以結婚而言:

借:(自己的)老婆

貸:(岳父的)女兒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火神的顢頇

是說三不五時經歷大陣仗督導

平常各單位單槍匹馬的例行督導可謂是交差了事戴上墨鏡或用望遠鏡來看

而這種聯合督導可謂是(找碴無誤!) 用放大鏡甚至顯微鏡來看(非死即傷)

記錄一下觀察心得與學習感想


歷練各種聯合督導其實是EHS從業人員的辛酸血淚勳章與驕傲

生平的第二次投訴就給消防局吧(第一次投訴是消防署,委託的OO學術基金會太鳥)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雜訊(3)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第四部 雜訊的發生

回到人類心理學,解釋雜訊的發生,每個人有獨特性-個性與認知的差異=>討論系統一的運作方式,乃至於為什麼雜訊無所不在,卻很少被視為重要的問題

 

 

13 捷思法、偏誤與雜訊

 

捷思(Heuristics)/ 快思所造成的偏誤與雜訊

人腦會自動簡化複雜的問題,問AB呼嚨自己與他人

 

判斷偏誤

1.人會低估完成計畫所需時間(planning fallacy)

2.投資人會受到精美印刷計畫書所吸引(難怪ESG報告書要美編)

3.人會受到利益、政治立場與關係的矇蔽+人有各種(種族/性別)偏見與歧視

 

 

替代(人腦自動偷天換日)

1.回答的是簡化的問題,而非本來的那個複雜問題

2.依據最近的新聞事件(墜機/重大事故),來聯想估算風險(availability heuristic)

3.憑感覺亂猜,而非依據統計數據(base rate neglect)

 

幾個例子

這位醫師稱職嗎?=>這個醫師給人信心與權威感?

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我現在的心情如何?

我相信氣候變遷嗎?=>我信任那些論述氣候變遷的人嗎?

前後兩個問題其實內涵意義不同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碳權、ESG評論與減碳成本效益

目前國際上,關於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管制手法與切入點大致如下:

第一種是國家透過金融管制的稅賦工具針對個別企業或各種活動排放的碳(溫室氣體),課徵相關費用,如碳費、碳稅、碳關稅(透過加稅抑制污染與碳排放)

第二種是針對能源耗用(能源來源主要為化石染料,能原耗用≒碳排放),鼓勵企業或各種活動使用再生能源(風力、地熱、太陽能…),如國際上RE100(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倡議(透過使用潔淨能源減少碳排放)

第三種是碳權排放交易制度:由國家或國際組織訂出總體排碳上限(Cap),由各產業、國家或國際市場進行碳排放額的查證,超額排放的業者或企業公司,可向有餘額的業者或企業公司購買碳排放額度(trade,交易價格高低由市場供需機制決定,期望透過市場機制來管控碳排放)


目前第一種(碳費、碳稅、碳關稅)與第二種(再生能源與綠電),運用上相對可行、爭議不大;

第三種(碳權)爭議較大(訂出基準與額度=無中生有)。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雜訊(2)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08 群體如何擴大雜訊

 一群人在一起,可以減小雜訊=>群眾的智慧

也可以放大雜訊=>各自對立/沒有交集的同溫層,各自受到操弄與強化自己的成見與認知,或者形成無法解釋的湧現/一窩蜂與集體瘋狂(人云亦云)

 

社會共鳴與群眾交互影響

對於簡單的估計,群眾的智慧可以提升估計準確度、接近正確答案

但對於複雜與開放性的問題而言,社會影響減少群體的多樣性(想像力),卻沒有減少誤差

 

 

資訊瀑布

造成雜訊與意見發散

 

 

社會壓力

官大學問大、不要跟自己的績效開玩笑=>老闆說了算,大家裝傻裝憨

也會降低群體獲得更正確答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