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32498
Randomness, Uncertainty and Personal Elegance
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32498
第一章 讀史,是為了採取行動
對任何將歷史發展硬套入理論模式或邏輯框框的作法,「歷史」總是一笑置之。
歷史記載,一部分是臆測,另一部份是偏見
歷史不是科學,而是實事求是的手工業:
藝術:精簡紛亂的資料,整理出頭緒
哲學:提供不同的視角與啟蒙
教會你耐心看待現實
個體的生命、智力與經驗有限,無法全盤了解人類的宏觀歷史
歷史=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記錄,讓你對於人性與可能性有更深一層的領悟
希望大家耐心對待現實(不要抱持成見、一廂情願)+尊重彼此的歧見
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矽谷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
第四章 拯救自己,5個最重要選擇
醫師不能讓你健康
老師不能讓你智慧
禪師不能讓你冷靜
業師不能讓你富有
教練不能讓你強壯
只有你能對你自己負責、救贖自己,作自己生命的主人
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矽谷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
Naval Ravika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val_Ravikant
溫故知新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12/high-reliability-organization-and.html#more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12-academic.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22-practical.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03/vulnerabilityresilience.html
評估或衡量系統(包括組織系統)韌性的指標、因素或能力:
關鍵指標與因素:
韌性能力的核心構面 (The Four Cornerstones of Resilience Engineering):
影響韌性的管理與組織因素:
人為因素(認知與能耐)
Disclaimer: 使用NotebookLM 進行整理
雖然預測效力正確性只有60-70% (比亂猜50%)好一些,總比事後獵巫人為疏失與業務過失來得好
Matthew R. Hallowell(他當教授前做過工地工人)與Carren Spencer(Director, Safety & Health Policy at Edison Electric Institute)的文章
Safety Classification and Learning Model: Defining and Classifying Potential Serious Injuries and Fatalities (February 2024贏得 American Society of Safety Professionals 2025 Professional Paper Awards)
未來的戰鬥:皮凱提與桑德爾對談平等與正義,揭露當今獨特又殘酷的不平等
Equality: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
經濟學兩大衝突難題:效率vs平等
效率可以透過市場運作,平等則必須透過政治機制與法律制度介入
人類過往的不平等:種性、性別、貴族奴隸…
人類現在的不平等:財富、政治影響力(影響立法)
正義觀點的構建=>羅爾斯 正義論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D%A3%E4%B9%89%E8%AE%BA
正義二原則
第一原則(自由原則)
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權利,去享有最廣泛的基本自由權;而其所享有的基本自由權與其他每個人所享有的同類自由權相容。
第二原則(平等原則)
應該調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使得:
當今歐美新自由主義與精英對於正義的扭曲-成功的反思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10/1.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10/2.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11/3.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11/4.html
商人無祖國=正當化與削減了商人的國民國家認同與社會社區責任義務
經濟社會政治的不平等息息相關:經濟上的所得與貧富差距,造成社會的不平等(反應在不同族群形成不同認知與價值取向的同溫層,互不相容),社會的不平等侵蝕百年以來民主現正意圖創造與維繫的政治平等
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
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
作者:馬凱碩(印度裔新加坡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209
地緣政治三大鐵律(看小國生存之道)
確定中美地緣政治衝突與緊張格局下的十大問題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人口占全世界總數的百分之四,但是美國占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份額接近百分之五十。在未來三十年,美國的GDP會小於中國嗎?假設果真如此,當美國不再是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大國時,美國的戰略必須如何改變?
二、美國的首要目標是改善美國公民的生計,還是維持它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如果維持霸主地位和增進人民福祉這兩個目標之間產生扞格,哪一個目標應該優先?
三、冷戰期間,美國投入巨大的國防經費,迫使經濟規模較小的蘇聯,也要迎頭趕上美國的軍事開銷。最後,蘇聯因此財政破產。中國從蘇聯的崩潰學到教訓。它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並且限制國防經費支出。美國繼續巨幅投資在國防預算上,是明智之舉嗎?
四、美國曾和西方國家夥伴組成堅強的同盟,又培養主要的第三世界友邦,為了維持這些親密的同盟,美國將它的經濟開放給盟國,並且慷慨提供援助。如今川普政府宣布「美國優先」政策,威脅要對歐盟和日本等主要盟國及印度等第三世界友邦課徵關稅。美國如果也同時疏遠其主要盟國,它能夠建立堅實的全球同盟制衡中國嗎?
五、美元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和財務交易實質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就這點而言,它扮演的是全球公共財的角色,為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服務。在川普政府之下,美國卻從多邊制裁轉向單邊制裁,並以美元做為武器來對付敵國。把全球公共財當作武器,用在單邊目標上,是明智之舉嗎?目前,實務上並沒有可以取代美元的其他工具。這種情況會一路維持下去嗎?這是中國得以伺機刺傷、削弱美國經濟的致命關鍵嗎?
六、自從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違反國際法和國際人權公約,成為第一個恢復刑求犯人的西方國家。美國的軟實力在川普上台後尤其大幅下降。美國人民準備做出必要犧牲,以增強美國的軟實力了嗎?
七、美國犯下典型的戰略錯誤——拿昨天的戰略打明天的戰爭,卻沒有發現中國和蘇聯不一樣,它並沒有試圖挑戰或威脅美國的意識型態。把新中國的挑戰當作類似舊蘇聯的策略看待,美國的戰略思想家能夠發展出新的分析架構,掌握美中競爭的本質嗎?
八、在任何重大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優勢總是歸於能夠保持理智和頭腦冷靜的一方。但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是出於理智嗎?或是出於下意識的對「黃禍」的情感所致?
九、在許多客觀的亞洲觀察家眼中,中國共產黨實際運作有如「中華文明黨」(Chinese Civilization Party)。它的靈魂並沒有植根於外來的馬列主義意識型態,而是植根於中華文明。孫子曾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美國了解它的中國對手嗎?
十、季辛吉曾說,中國的戰略受到圍棋棋藝的影響,而不是西洋棋。在西洋棋中,重點擺在找出最快的方法擒王。在圍棋中,重點是長期的戰略,不是短期的收穫。那麼中國是否是正在緩慢、耐心的建立資產,逐步將戰略大局轉為對中國有利呢?
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刺激戰略辯論,從無法想像中去思考,去剖析並了解未來十年將出現的美中地緣政治競爭中的許多複雜的面向。對這個無可避免、錯綜複雜又變動不居的題目,進行務實、理性的思考。
頂尖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無論工作、生活,只留對的人在身邊
第5章──不踩雷的智慧
識別EVIL的重要性
一副看起來好人的模樣
平凡的Evil=小人,容易辨識+危害小,但會抱團取暖
優秀的Evil=有毒高層與有害的政客,影響公司與社會甚巨
EVIL的典型:「優越型」和「自戀型」
優越型:掌握職權地位或審核權、乃自至於自覺高人一等,利用這些權力霸凌他人,成就自己感覺良好;上致CEO廠長,下至課長/組長甚或財會内控人員
自戀型:自我意識過剩,把公司國家當成自己的財產(以私害公),e.g.,明星網紅、貴婦名媛、董事長富二代
優越型會見風轉舵(不容易判斷與防備),自戀型相對容易辨識
每個人都有優越與自戀性格,Evil是指到了病態的程度
測驗(是否缺乏同情心與反社會人格)
https://openpsychometrics.org/tests/LSRP.ph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venson_Self-Report_Psychopathy_Scale
頂尖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無論工作、生活,只留對的人在身邊
看看獵才公司的顧問背景
https://www.egonzehnder.com/consultants
每個都大有來頭(當過高階主管或自己有開過公司)+具有某方面的興趣愛好(好像每個都精力過剩)
頂尖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無論工作、生活,只留對的人在身邊
超讚的心得整理
序章──在競爭激烈的獵才世界磨練的技術
你有「看人的眼光」嗎?
看得見學經歷證照經歷,看不見的動機、潛力與未來反應發展=>識人
識人的用途
工作的關係,常接觸風險與統計數字(閱讀不少關於風險評估的報告),意識到清楚風險、機率與不確定性其實是三回事(只是絕大多數同行雞同鴨講以訛傳訛與自愚愚人),但遠不到可以清楚跟別人講述解釋這三者的差別
(從費曼學習法的觀點而言,就是自己還沒有搞清楚;想起當年部門的陳博士進行Wet Bench機台的風險評估,看似也是評估發生機率與嚴重度,但他用的表述是:risk priority number (RPN)而不是風險高中低,精準的用詞不愧是博士的水準與格調)
資料來源
The Art Of Uncertainty – David Spiegelhalter’s Guide To Risk And Luc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Z46U_vd_A
Why 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s a Fundamental Part of Life feat. David Spiegelhal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jlnNQQQYo
Chance, luck, and ignorance: how to put our uncertainty into numbers - David Spiegelhal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bnip2Kyw0
Disclaimer: 資料代勞整理NotebookLM
近期讀到的文章與使用AI助力學習的心得感想
第一篇文章是事故因果理論與模型的回顧
該文章pdf版(約12M)可下載後上傳至notebookLM對話研討
在"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一書當中提到,兩種運用邏輯與數學來認識世界的科學方式與觀點:
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事故因果模型的用途,包含以下幾點:
不同的事故因果模型適用於不同的情境,需要根據具體的分析目標和系統特點來選擇。 例如,瑞士乳酪模型適用於分析簡單的事故,而 STAMP 模型則更適合分析複雜系統中的事故。
而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有如不同的光譜濾鏡或不同的視角,可以讓人看見被疏忽的地方,也會過濾讓人只看見某部份事物,換言之存在誤導的可能,相關潛在問題如下: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該不該相信理論推理與模式預測的結果?
就科學的角度(波普提出的可否證性)而言,一個理論的好壞,要看它的預測效力(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了牛頓的力學理論)
以預測效力而言,以上事故理論偏向社會科學(模擬兩可)而非自然科學(非黑即白):可以套用各種理論來進行事故分析(見人見智)或用來進行事故預防(看看還有哪些沒注意到與忽視的地方),但很難拿這些理論來預測事故是否發生(變因太多&各變因之間存在複雜的交互作用)
試想:
將相關主被動指標、安委會報告、風險評估、各種巡檢稽核記錄灌入資料庫,由人工智慧(Machine Learning)套入各種模式進行與預測與分析,然後它告訴你:有95%的信心水準,你所服務的公司工廠1年内發生工傷(可能是踩空跌到、化學品噴濺或切割傷)的機率是10%,3年是20%,5年是40%;發生火災相關事故的或然率1年内的機率是0.1%,5年是1%,10年是5%
請問以上用統計或然率與信心水準表述的工廠安全氣象預報,對您有幫助嗎?(能比禱告或拜拜更能讓人睡得更安穩? 老闆會比較相信風水還是統計與數理模型?)
Predicting occupational injury causal factors using text-based analytics: A systematic review
再來如果各種事故預測模型,其信度與效度存在問題與瓶頸(備註:信度是指方法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而效度是指方法是否能準確衡量其預期的目標。例如假設有ABCDE等5 種事故預測模型,如果這5種模型,預測同一家工廠在5年内發生事故的機率約為80-90%,且信心水準高達95-99%,那麼這5種預測模型間有高度的一致性=具備相當的信度,但五年過去,這間工廠卻沒發生事故,顯然預測失準與預言失效=預測不準/沒有效度。通常有信度才有效度可言,沒有信度責無效度可言),不同模型推估與預測的差異很大,那麼該如何做出判斷與與取捨? (類似中央氣象局的颱風路徑預報與模擬,各國模式跑出來的預測路徑天差地別,不知道該不該做防颱準備與要不要放颱風假...)
Back to the future: What do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ell us about accident prediction?
在這個AI應用與爆發的時代,嘗試詢問(號稱地表最聰明的AI)Grok 3 (deep search):
如何預測與預防事故的發生?台灣未來的職災率?納入少子化、高齡化與產業結構轉型等考量,預測台灣未來職災率變化,與提示主管機關管理重點
以下是其答覆
https://grok.com/share/bGVnYWN5_d7a9ab81-d7ab-4ad7-b17a-e647c6b39c51
讓人感到欽佩(與恐怖)的不是其答覆,而是其推理思考過程(與列出相關參考文獻)
30+年前,一個研究生讀一篇國外期刊文獻,可能要花上一個月,現在用NotebookLM只需要大概幾個鐘頭
而以上職災率的預測,可以是花上一年的碩士論文研究或是幾年的博士論文研究,Grok花70秒,掃瞄了144份資料來源,提供了答案如下
面對以上AI大爆發與AI比多數人的思考能力更強(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的(悲催)情境,人該如何不被取代?
Hint:讓AI當你/妳的研究生,而自己有要能力當指導教授
1.專業的問題不能問ChatGPT,它的長項在於Chat聊天,而非提供科學證據或研究論述
The risks of using ChatGPT to obtain common 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 and advice
2.專業的問題,通常有更聰明與更認真的先進能人大德思考過+找出解答了,而他/她們的研究成果通常發表在專業期刊上,需要去撈出下載人家的研究成果,上傳NotebookLM等輔助工具進行閱讀與問答,回饋的結論與建議會相對言之有物(或至少有所依據)
3.要能夠看出AI推理過程的漏洞,e.g., 假設前提是否合理,推理模型是否完整 ?是否低估高估或疏漏某些因素? 相較於自己的猜想,AI的預測至少提供一個對比的基準,可以協助驗證與檢驗推理模型與真實情境發展進行校準。你要有自己的因果模型,而非依賴AI
用AI而非被AI所用(變得BI 悲哀)
這在AI天翻地覆的年代,如何教育與學習
去年有幸與對ESG超有熱情的夥伴見面交流,她除攻讀博班外也做職涯諮詢與輔導,問到兩個(求助者常問的)問題:
Hint
一般外行判別OHS人員專業程度的指標
用幾個層次來看(有如俄羅斯娃娃般的鑲嵌結構) ,由內而外描述如下
AI比人類強的長處
AI的問題與限制
當人類不再自己思考與探索,完全透過AI代勞時,也會是人類與AI共同停滯(=死亡)的時候
閱讀期刊文章的心路歷程
30年前念碩班(一個月讀一篇,點狀式閱讀,理解深度約50-70%)
10年前讀博班(一週讀一篇,線狀與脈絡式閱讀,理解深度約80-95%)
現在的學習與閱讀(透過perplexity與notebookLM 輔助,主題與搜索式閱讀,一個鐘頭可以讀一篇,理解深度約70-80%,但廣度與關聯性大增)
以下是測試問題與筆記
Gap Between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理論與實務間落差
理論的功用
A. 事故調查分析(詮釋事故發生的來龍去脈與全局) > B.事故預防(有一個盡善盡美的Golden Sample) > C.事故預測或預警預報(主動性指標)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5/02/2why.html
實務的需求
C.事故預測或預警預報(相關指標具備良好的信效度) > B.事故預防(沒有資源支撐那個盡善盡美的Golden Sample,要的是輕重緩急與承擔型一型二錯誤風險) > A 事故調查(事後的穿鑿附會與獵巫抓戰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事故因果模型的分類
線性(前因導致後果)與非線性(各項因素之間存在交互作用)
與其關心地球,不如關心人類;與其關心人類,不如關心自己
以下悲催的情境,其可能性又高了一些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5/02/prepare-for-worst-if-or.html
中國與美國在經濟貿易上已經開打開戰
對於中國而言,代價是過剩產能、農民工的處境與本來的不景氣雪上加霜,反制就是一邊一國+拉攏被美國霸凌的各國
對於美國而言,代價是通貨膨脹與美元貶值、基層勞工的處境與本來的不景氣雪上加霜,川普政策看似佔盡便宜,實則短多長空
被犧牲與付出代價的往往是中下階層。 莫忘世間苦人多,然後?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第四篇 創新與危機
15 封聖制度創新
基督教有聖人,佛教得道高僧
羅馬教會獨有制度性的封聖制度:
基層教會有下而上提出候選人,羅馬教會由上而下裁決封聖
封聖是教宗的權力,功用如下
聖徒能否被封聖,不單是個人表現,也是教會政治考量(或從經濟學需求與供給的角度看):
職涯反脆弱評量問題
https://form.typeform.com/to/EwYfRl?typeform-source=radreads.typeform.com
評量問項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第三篇 教會經營
9 地獄觀的行銷策略
地獄觀的功能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本書的原名:(神佛)爭一炷香
人爭一口氣,神跟人一樣都會面臨競爭,人比人氣死人,神比神也會氣死神吧XD
馬丁路德 論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9%9D%E5%8D%81%E4%BA%94%E6%9D%A1%E8%AE%BA%E7%BA%B2
一、悔改是什麼
二、悔改不是什麼
三、購買赦罪券益處不大
四、購買赦罪券有害
五、總結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這本很精彩與複雜的書,終於來到結局
結論不是萬事揭曉有定論,而是人類的社會樣貌有無限的可能,不要對當下的制度盲目與盲從
第十一章 回到原點,重新出發
論原住民批判的歷史基礎
進步史觀是一種誤謬與自我感覺良好
相較於原始部落與部族的價值觀,現代人
農業與國家的出現,都不是那麼理所當然與必然
農業的初始一開始只是玩票娛樂與業餘性質,後來為了各種慶祝儀式或祭祀(同樂會)的需要,需要備糧,逐漸加大耕種種植力道;穀物又易於保存、運送與分割,成為理想課稅基礎與貨幣,課稅所需的官僚機制,成就更大的王國與國家暴力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第十章讓人腦洞大開
第七章 自由的生態
農業最初如何在世界各地跳躍前進、跌跌撞撞、幻生又幻滅
如何避免共有地的悲劇
近代傳統的想法:
1.土地私有化
2.土地管理權交給管理階層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想像過去上萬年人類曾經的生活樣貌、價值取捨(風俗文化)與社會組織方式,讓人腦洞大開
第四章 自由人、文化的起源、私有財產的出現
(出現先後不一定是按照上面的次序)
採集遊獵維生的遠古人類,對於社會組織的形式,比現代人更自由更有創造力與想像力
各種看似荒誕的神話與民族誌展現了我們想像不到的形式與可能
這一章要回答的問題
e.g.,
容許一小部分人,對於他人握有永久權力;男人地位高於女人;耆老地位高於年輕人;社會區分成不同階層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兩位作者
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David Graeber, 認為專業、管理與政府行政都是自欺欺人的狗屎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Graeber
考古學家David Wengro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engrow
https://aeon.co/ideas/a-history-of-true-civilisation-is-not-one-of-monuments
真正能夠創造文明的東西:互助、社會合作、公民活動、熱情好客或只是關心他人
https://www.eurozine.com/change-course-human-history/
摘錄:
那些反思人類歷史「大問題」的作家——賈里德•戴蒙德、弗朗西斯•福山、伊恩•莫里斯等人——仍然以盧梭的問題(「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是什麼?」)為出發點。
簡單地以這種方式提出問題意味著做出一系列假設,即
是時候重新思考了
現代作家傾向於使用史前史作為解決哲學問題的畫布:人類本質上是善還是惡、合作還是競爭、平等還是等級制度?因此,他們也傾向於認為,在我們 95% 的物種歷史中,人類社會都是大致相同的。但即使是四萬年,也是一段非常非常長的時間。證據證實,那些在地球大部分地區殖民的先驅人類似乎也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社會安排,這似乎本質上是可能的。正如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經常指出的那樣,早期智人不僅在身體上與現代人類相同,而且在智力上也是我們的同類。事實上,大多數人可能比今天的人們更了解社會的潛力,每年都會在不同的組織形式之間來回切換。我們的史前祖先似乎並沒有在某種原始的純真中閒逛,直到不平等的精靈以某種方式被打開,而是成功地定期打開和關閉瓶子,將不平等限制在儀式服裝戲劇中,像建造紀念碑一樣建造神和王國。
如果是這樣,那麼真正的問題不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是什麼?”,而是,在我們的歷史中,我們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之間來回穿梭,“我們是如何陷入如此困境的?”這一切與史前社會盲目地走向束縛它們的製度鏈的概念相去甚遠。這也與福山、戴蒙德、莫里斯和沙伊德爾的悲觀預言相去甚遠,在這些預言中,任何「複雜」形式的社會組織都意味著少數精英掌控著關鍵資源,並開始將其他所有人踐踏在腳下。大多數社會科學將這些嚴峻的預測視為不言而喻的事實。但顯然,它們是毫無根據的。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問,還有哪些值得珍惜的真理現在必須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不同領域作者的想法與寫作文筆有相當程度的差異,雖然閱讀翻譯著作,但還是可以感受到culture shock
戰爭很恐怖,沒有心理與實體準備會更恐怖
慶祝228和平紀念日,找來地表最強AI之Grok3 來幫忙探索思考這個嚴肅的問題
(工安要透過假定人會犯錯/設備機台會故障=>發生事故是必然,進而預防避免出事;假定與妄想不會出事、事故不會發生,那麼出事不是意外,而是時間早晚的意料之中。同理可證,盲目認定不會發生戰爭與害怕戰爭,只會讓戰爭更快到來,還不如事前想清楚,與大家做好準備,不要把頭埋在沙中)
問:如果台灣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想像描繪可能情境
Grok3的分析:
https://grok.com/share/bGVnYWN5_6ca153ab-4799-4226-b03f-284d4707d19a
1. 軍事動員與防衛措施
密涅瓦大學思考習慣(HC)應用在
批判思考、創意思考、有效溝通、有效互動
前情題要(英文版其實更清楚)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4/12/blog-post.html
任職過半導體業的,沒讀神父自傳說不過去
神父之所以為神,就是只能瞻仰與崇拜無法效法(也不可能效法複製),對於提到的人物都有所保留+刻意不提某些人與事,真是長者風範。
以下神父的人生軌跡與大事年表,可以窺探神父的重心(職場的升遷、學歷、榮譽博士、APEC代表)
Why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為什麼需要安全或事故因果的理論?
安全或事故因果理論的用途與用法?
人就是會問Why? 科學理論就是回答解釋與安撫人的疑問與好奇心(探索真理與自然法則,進而掌控塑造自己的命運與發展)
兩種運用邏輯與數學來認識世界的科學方式與觀點:
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Kristian González Barman 2023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Engineering Studies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第三章 問題解決,我學到的是──
分清障礙或限制,你才能找對問題 李佳達
用結構化的思考習慣,複製你的成功
學習與解決問題的三個階段
看到問題就跳到解答=治標不治本+削足適履
What is Safety?
從本體論、方法論與認識論的角度切入
先來溫故(資料來源:蕭瑞麟老師 不用數字的研究)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3/2.html#more
本體論:
就是去了解:什麼是真的(what is real)?去理解什麼是真實(reality)。理解省思什麼才是「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e.g., 時間與空間看似很基本,卻很難解釋與理解)。
檢視本體論的目的,即在提醒研究者去反省自身可能的盲目。當採用某種研究方法時,例如統計方法,背後的假設是什麼?在此假設之下,研究者認為什麼才是真的?了解在研究者的內心深處認定什麼是真的,是反思本體論的重心。研究者必須說明自己是來自哪一個「門派」,同時也宣告自己可能會有的偏見。
認識論:
當研究者知道自己偏見的來處後,下一步就是了解自己是如何「認定知識」的。也就是說,研究者是由哪裡取得知識、形成知識的。有些研究者認為知識必須透過有系統的觀察,眼見為憑,才能產生歷久不衰的定律。這是一種認定知識的方式。有些研究者則認為知識是無法被客觀檢驗,要將知識形成「定律」更是緣木求魚。這一派研究者認為知識本身就是主觀的,唯有透過親自參與現象,去詮釋其中的人「主觀的」在想什麼、做什麼,如此所建立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
方法論:
當研究者採用某一種「認」定知「識」之「論」(本體論與認識論)時,這個認知會影響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方法論」。當研究者相信的是「定律」型的知識,他可能就會採取統計方法去驗證因果關係。若研究者認定「詮釋」型的知識,他可能就會以實地勘查的作法進行研究工作。研究就是一項透過各種主義以追求真理的活動。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就是讓我們分析某一種思維主義的三個重要層面。
以上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衍生出不同的研究門派與思路(意識形態)
主流與光譜的兩端分別是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及詮釋主義(社會科學)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千年的知識長河
大學的起源與存在目的
思考習慣Habit of Mind: 包含傳統的ASK: 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知識knowledge
用來批判性思考、創意思考、系統(局與勢)思考、數據分析=>建立相信自己(判斷)的勇氣
兩種認識世界的方式與觀點(都和邏輯、數學有關)
學習就是滿足探索世界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