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安全研究的光譜與地圖3(How)

How is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安全或事故因果的理論的分類與架構+如何應用 

感謝聰智老師提供優質期刊好文+邀約合作著文

在工作家庭與個人身心乏力& NotebookLM輔助下,大致讀過一遍 
 
然而不意外的時候意外就發生了,使用Perplexity 搜尋事故因果模型理論,發現以下文章 
 

 
果然有其他比我更聰明與更認真的人,早就把我想寫的內容寫出來,而且寫的水準之高,我望塵莫及
 
 
論述層次從微觀到宏觀、因果推論從線性到非線性、模型從簡單骨牌到複雜系統、觀點從心理認知、資訊傳達、系統動力再到社會學
各種想過、沒有想過與想像不到的都有,各種理論與模型仿佛各種多樣生物填滿者個生態系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神父自傳下冊雜記

任職過半導體業的,沒讀神父自傳說不過去

神父之所以為神,就是只能瞻仰與崇拜無法效法(也不可能效法複製),對於提到的人物都有所保留+刻意不提某些人與事,真是長者風範。

以下神父的人生軌跡與大事年表,可以窺探神父的重心(職場的升遷、學歷、榮譽博士、APEC代表)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安全研究的光譜與地圖2(Why)

Why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為什麼需要安全或事故因果的理論? 

安全或事故因果理論的用途與用法?


人就是會問Why? 科學理論就是回答解釋與安撫人的疑問與好奇心(探索真理與自然法則,進而掌控塑造自己的命運與發展)


兩種運用邏輯與數學來認識世界的科學方式與觀點:

  • 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用符號、邏輯與模型來proxy問題與世界的規律
  • 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用觀察與實驗的方式來發現運作的規律 


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 理論=一種說明而非證明、一種詮釋而非解釋,用於proxy真實問題與現實世界的規律
  • 人所能理解的不是問題與世界的真實全貌,而是自己腦中的那套因果邏輯與理論(≠真實)


Kristian González Barman 2023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Engineering Studies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2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0072?srsltid=AfmBOorHgkhcELcGFsEi2PzN4NVp4m1oagBn-XIMW40tUsT4skxWIjh7 



第三章 問題解決,我學到的是──

分清障礙或限制,你才能找對問題 李佳達

用結構化的思考習慣,複製你的成功

學習與解決問題的三個階段

  • Name it: 具體描述問題、抽象的事物=#拆解問題 問問題(QBQ):不想/不會還是能?是障礙孩是限制?
  • Claim it:理解問題與抽象事物=#限制條件(constraint) 理解問題+想解方
  • Aim it:(不斷練習嘗試)解決或提升它


看到問題就跳到解答=治標不治本+削足適履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安全研究的光譜與地圖1(What)

What is Safety? 

從本體論、方法論與認識論的角度切入


先來溫故(資料來源:蕭瑞麟老師 不用數字的研究)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3/2.html#more 


本體論:

就是去了解:什麼是真的(what is real)?去理解什麼是真實(reality)。理解省思什麼才是「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e.g., 時間與空間看似很基本,卻很難解釋與理解)

檢視本體論的目的,即在提醒研究者去反省自身可能的盲目。當採用某種研究方法時,例如統計方法,背後的假設是什麼?在此假設之下,研究者認為什麼才是真的?了解在研究者的內心深處認定什麼是真的,是反思本體論的重心。研究者必須說明自己是來自哪一個「門派」,同時也宣告自己可能會有的偏見。


認識論:

當研究者知道自己偏見的來處後,下一步就是了解自己是如何「認定知識」的。也就是說,研究者是由哪裡取得知識、形成知識的。有些研究者認為知識必須透過有系統的觀察,眼見為憑,才能產生歷久不衰的定律。這是一種認定知識的方式。有些研究者則認為知識是無法被客觀檢驗,要將知識形成「定律」更是緣木求魚。這一派研究者認為知識本身就是主觀的,唯有透過親自參與現象,去詮釋其中的人「主觀的」在想什麼、做什麼,如此所建立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


方法論:

當研究者採用某一種「認」定知「識」之「論」(本體論與認識論)時,這個認知會影響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方法論」。當研究者相信的是「定律」型的知識,他可能就會採取統計方法去驗證因果關係。若研究者認定「詮釋」型的知識,他可能就會以實地勘查的作法進行研究工作。研究就是一項透過各種主義以追求真理的活動。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就是讓我們分析某一種思維主義的三個重要層面。


以上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衍生出不同的研究門派與思路(意識形態)

主流與光譜的兩端分別是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及詮釋主義(社會科學)

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如何在職場上幸福快樂(當個稱職的薪水小偷)

是說在這少子化高齡化的年代,企業越來越難"單純"追求生存賺錢:
外有中美對抗新冷戰(演變成太平洋左岸大戰)、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與ESG風潮(綠色焦慮暨詐欺)

攘外必先安內,毛利不夠的公司無法吸引人才自然不用奢言永續

根據104的文章

寒意暨涵義:
  • 人才平均招募天數要花上40+天
  • 新人大概只有不到七成可以撐過6個月
  • 離職原因:1.薪水低 2.主管機車 3.跟同事處不好

社會新鮮人
會考試讀書與有證照,但不會做事更不懂做人
以為上班就是遵循勞動法規,其實彷彿有如加入幫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會被霸凌與過勞,往往不是因為工作不認真或態度不佳,反而是太認真與死腦筋

看似委屈死不瞑目,但反過來則可謂死不足惜與死有餘辜...

看到以下超讚剛ㄜ不正的臉書文,適合推薦給年輕的捧油們參考


盜亦有道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1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0072?srsltid=AfmBOorHgkhcELcGFsEi2PzN4NVp4m1oagBn-XIMW40tUsT4skxWIjh7 



千年的知識長河

大學的起源與存在目的

  • 一群吃飽沒事幹的大學士、國師、圖書管理員與僧侶探索知識與辯論=>探索真理,教邏輯、數學幾何、語言表達
  • 馬克思:維護統治階級與資本主義的人才訓練所=>解決實務與當下的問題,可以是師徒制、補習班、學分班、學程學歷制


思考習慣Habit of Mind: 包含傳統的ASK: 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知識knowledge

用來批判性思考、創意思考、系統(局與勢)思考、數據分析=>建立相信自己(判斷)的勇氣


兩種認識世界的方式與觀點(都和邏輯、數學有關)

  • 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用符號、邏輯與模型來proxy問題與世界的規律
  • 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用觀察與實驗的方式來發現運作的規律 


學習就是滿足探索世界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