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is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安全或事故因果的理論的分類與架構+如何應用
Randomness, Uncertainty and Personal Elegance
密涅瓦大學思考習慣(HC)應用在
批判思考、創意思考、有效溝通、有效互動
前情題要(英文版其實更清楚)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4/12/blog-post.html
任職過半導體業的,沒讀神父自傳說不過去
神父之所以為神,就是只能瞻仰與崇拜無法效法(也不可能效法複製),對於提到的人物都有所保留+刻意不提某些人與事,真是長者風範。
以下神父的人生軌跡與大事年表,可以窺探神父的重心(職場的升遷、學歷、榮譽博士、APEC代表)
Why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為什麼需要安全或事故因果的理論?
安全或事故因果理論的用途與用法?
人就是會問Why? 科學理論就是回答解釋與安撫人的疑問與好奇心(探索真理與自然法則,進而掌控塑造自己的命運與發展)
兩種運用邏輯與數學來認識世界的科學方式與觀點:
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Kristian González Barman 2023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Engineering Studies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第三章 問題解決,我學到的是──
分清障礙或限制,你才能找對問題 李佳達
用結構化的思考習慣,複製你的成功
學習與解決問題的三個階段
看到問題就跳到解答=治標不治本+削足適履
What is Safety?
從本體論、方法論與認識論的角度切入
先來溫故(資料來源:蕭瑞麟老師 不用數字的研究)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3/2.html#more
本體論:
就是去了解:什麼是真的(what is real)?去理解什麼是真實(reality)。理解省思什麼才是「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e.g., 時間與空間看似很基本,卻很難解釋與理解)。
檢視本體論的目的,即在提醒研究者去反省自身可能的盲目。當採用某種研究方法時,例如統計方法,背後的假設是什麼?在此假設之下,研究者認為什麼才是真的?了解在研究者的內心深處認定什麼是真的,是反思本體論的重心。研究者必須說明自己是來自哪一個「門派」,同時也宣告自己可能會有的偏見。
認識論:
當研究者知道自己偏見的來處後,下一步就是了解自己是如何「認定知識」的。也就是說,研究者是由哪裡取得知識、形成知識的。有些研究者認為知識必須透過有系統的觀察,眼見為憑,才能產生歷久不衰的定律。這是一種認定知識的方式。有些研究者則認為知識是無法被客觀檢驗,要將知識形成「定律」更是緣木求魚。這一派研究者認為知識本身就是主觀的,唯有透過親自參與現象,去詮釋其中的人「主觀的」在想什麼、做什麼,如此所建立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
方法論:
當研究者採用某一種「認」定知「識」之「論」(本體論與認識論)時,這個認知會影響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方法論」。當研究者相信的是「定律」型的知識,他可能就會採取統計方法去驗證因果關係。若研究者認定「詮釋」型的知識,他可能就會以實地勘查的作法進行研究工作。研究就是一項透過各種主義以追求真理的活動。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就是讓我們分析某一種思維主義的三個重要層面。
以上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衍生出不同的研究門派與思路(意識形態)
主流與光譜的兩端分別是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及詮釋主義(社會科學)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千年的知識長河
大學的起源與存在目的
思考習慣Habit of Mind: 包含傳統的ASK: 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知識knowledge
用來批判性思考、創意思考、系統(局與勢)思考、數據分析=>建立相信自己(判斷)的勇氣
兩種認識世界的方式與觀點(都和邏輯、數學有關)
學習就是滿足探索世界的慾望